陶行知“每天四问”教育思想的生命价值观意义

2014-10-17 15:58原魁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崇高客体陶行知

原魁社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所论述的在“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中存在的异化劳动难以消除。异化劳动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需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引导。陶行知“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

式的教育思想,关注着生命价值的基础地位、责任担当与境界提升,对转型社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每天四问 生命价值

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在纪念育

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向师生们提出了

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

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尽管陶先

生的“每天四问”是对当时学校的师生们提出的自

我反省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

育依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直指生命价

值的基础地位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任何价值客体满足主体

的需要都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任何价值都是

人创造的,任何价值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生

命存在就是价值的本源或基础。伤害他人生命是一

种犯罪行为,属于刑法处罚的行为。而不珍惜自己

生命价值的主体,导致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

观是其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用“健康第一”作为提出“我的身体

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缘由,他具体地举了两个

因病去世同学的例子向师生们说明健康和生命的

重要性,他明确地指出:“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

个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不是为了蝇营

狗苟地存在于世,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为民

族而珍重自己身体的健康。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为国

家、为民族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国内价

值哲学研究领域对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占主流的

是“满足需要论”,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

需要的现实效应:“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

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

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

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放到主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

同样,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放到相应的价值关系中

来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分为效用价值与

人道价值。其实,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整体,没有必

要把它分为效用价值和人道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

解就是把人的生命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看它的存

在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满足了

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生命价值的表现,在这

一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生命如果没有创造价

值,比如生命的主体非常不幸而成为植物人,那么

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理解呢?“人道价值”这个概念

主要就是指这种没能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其实,“满足需要论”依然能够解释类似植物人的生

命存在的价值。维持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满足主

体需要的一种方式,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主

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在这样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

体和价值客体是直接同一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的

直接同一并没有否定“满足需要论”,而是“满足需

要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对于人的生命是人价值提升的基础,费希特说

到:“我的生命是我实现道德规律的唯一条件。我绝

对得到了实现这种规律的命令。”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也是

人作为价值主体而“享受”价值客体的基础。因此,

为了使自我的人生能够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反

省自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身体健康的关

注,“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出任艰巨”就是要担当起对于

国家、民族的责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叩问生命价

值提升的能力

关注身体健康是为了能够“出任艰巨”,要“出

任艰巨”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升生命存

在的能力,使自己有能力“出任艰巨”。这就有了生

命健康基础上的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尽管陶行知先生还未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著名论断,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为国家和民族

的进步而“出任艰巨”就离不开知识或学问能力的

提升。

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问能力,他提出了五个

字的方针:“一、集、钻、剖、韧”。陶先生提到的“一”

并不是封闭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放弃对“博”的追

求,他所说的“一”是注意力的集中,他强调师生们

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于特

定的问题上,一心一意地专研下去:“一是‘专一的

一。‘专一在英文为Concentration,我们对于一件事

情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

贯通之时。”他强调的“集”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感

性材料,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

能通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集字在英文

为Collection,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

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

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他所说的“钻”

和“剖”类似与毛泽东所说的对感性材料的“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剖字在英

文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

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

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

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

“韧”是对前面所提到“四点”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

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知道该怎么做并不是困难

的,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守。“韧是坚韧,我

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

不衰的,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境界。”学问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

之功,需有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青年学生的自杀归因于他

们的心理问题,而促使他们选择极端方式的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畸形的生命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

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没有意识到实现使命所

需要具备的能力储备,因此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勇

气,看不到自己“苦其心志”后的“天降大任”,为渺

茫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无价值感在他们的价值观

中占了上风。

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反思着生命

价值的意义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

为客体,不断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生命价值

的提升根本上要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通

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不断创造价值,这就需要立足于

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体现

自己生命的价值。“动物只要不患病,有足够的食

物,就别无他求。人也应该如此,但现实并非这样,

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的基础,

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在躯体方面,道德规律

的那种涉及我们自己的规定作为命令来看,因而从

肯定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承担起一项职责,即营

养我们的躯体,用一切方式增进其健康与完好。”

仅仅关注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存在,还是远远不够

的,为了人所承担的使命,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

要拿健康冒险去寻求生命价值更大的提升,为此,

费希特论述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切勿拿你的健

康,拿你的躯体和生命去冒险。凡是在职责不要求

这么做的地方,都没有必要去做。如果职责要求这

么去做,我则绝对应该冒着一切风险去这么做,因

为完成职责是我的绝对目的,而我自己的保存不过

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费希特看来,人保

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完成自己

的职责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岗位。对此,陶行

知先生说到:“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

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时刻不忘记

自己的岗位责任,是不断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

态度。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岗位,每个人都应

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都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

的“基地”。

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转化的桥梁,而个体的实

践活动总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体现出来,就某一

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所

谓“善不可谓小而无益”,整体正是由无数个“微不

足道”的岗位汇聚而成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

工作岗位都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都是个体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对于每个人的岗位提出的要求是“敏捷

正确”。“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

熟练与精细。”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

精,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激励着生命

价值境界的提升

除了对身体健康、学问和工作进步的反思外,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

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

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

愈大。”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

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王

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

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

得为完全之人物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更是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

来统帅“才”,并以“才”支撑“德”,摆正“德”“才”关

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道德是来源于

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积极的能动

作用,可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毛

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

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

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

高尚的道德永远是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的精神

力量,使人们生命存在不断趋向崇高。“人性自身的

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

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崇高离不开自己

承担的道德使命,康德将崇高与冒险和怪诞进行了

区分,他说:“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或我们朋友的权

利而勇敢地承担起困难,这是崇高的。十字军、古代

的骑士团乃是冒险性的;而决斗——那是由于骑士

对荣誉的召唤具有一种颠倒了的观念而产生的可

悲的残余——则是怪诞的……用原则来约束自己

的激情,乃是崇高的。苦行、发誓和其他许多修士的

道德,乃是怪诞的。”在康德看来,真正的崇高是

用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根植于道德原则之

上的德行是崇高和高贵的,其崇高性就表现在对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遵循。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要求,从

关注身体的健康到强调精神的崇高,这与王国维倡

导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中写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

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

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

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蔽其身体,皆非所谓

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

和之发达。”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全之人

物”,“完全之人物”是德才皆备、身体与灵魂相和谐

的主体,“完全之人物”也是生命价值观得以全面彰

显的人物。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尚未结束,“物的依

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里异化劳动未能消除,而异化

劳动带来的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伴随着异化劳动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是异化劳动中

难以避免的产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加强生命价值

观的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从传统的教育经典理论中

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具有理论上的

说服力。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教育

思想,无疑是优秀的经典教育思想,在社会转型的

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崇高客体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无名的崇高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