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一、 善待错误,营造和谐课堂
【案例1】教师在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默写诗歌,但是该同学将“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字写成了“导”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等大家安静下来后说道:“我知道你会写,愿意重写一次吗?”本来小姑娘满脸通红,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听了老师的话,她又上来重写了一遍,完全正确,小姑娘写完后,全班同学鼓起掌来。
【思考】小女孩写错了,全班哄堂大笑的关键时刻,教师的一句“我知道你会写,愿意重新写一次吗?”使那个无奈、痛心、自尊心遭到伤害的学生终于拾起了自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正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思维、人格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犯错,在所难免,哪怕是十分低级的错误,也是正常的,何况正确正是对“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始终应当抱有宽容又严格的态度,应以合作者、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营造和谐、信任的气氛。
二、 正视错误,使错误变成资源
【案例2】甲老师执教苏教版三上《航天飞机》一文时,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学生将“得意”读成“满意”。
师:哪个词读错了?
生:他将“得意”读成了“满意”。
师:注意读书时要细心,全班齐读一遍。
【案例3】乙老师执教苏教版三上《石头书》一文时,指名学生读“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学生将“好奇”读成了“奇怪”。
师:你有一个词读错了,知道是哪个吗?
生:我把“好奇”读成了“奇怪”。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这两个词,学生热议)
生: “好奇“,说明川川和磊磊对勘探队叔叔所做的事情感到很有兴趣,正是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刨根问底的。
【思考】在教学中,学生读错课文字、词是常见的错误,那么面对这种错误,甲老师在处理时,只是蜻蜓点水般纠正了一下;而乙老师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错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好奇”与“奇怪”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教师来说,错误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资源的体现。面对学生课堂上的错误,许多教师往往会直接否定或者一带而过,甚至回避学生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妥当的。我们应当正视错误的出现,并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 巧用错误,促进课堂生成
【案例4】某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如果你是汤姆,你会听从爸爸的话,把鱼放掉吗?
生:我不想放,我好不容易钓了这么大一条鲈鱼。
生:我觉得文章中的爸爸简直就是个大傻帽,汤姆钓到大鲈鱼的时候又没有人看见,他们把鱼偷偷拿回家,肯定也不会有人知道的,爸爸叫汤姆把鱼放了,真是太傻了。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意见吗?
生:我认为还是放了比较好,因为汤姆虽然钓到了鲈鱼,但是离规定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如果每个人都不按规定做事的话,那就乱了套。
师:怎么乱了套呢?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生: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不看红绿灯,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就会有可能出车祸呢!
生:我们每天要按时来学校上课,如果高兴来就来,不高兴来就不来,那么我们学校就会变得没有秩序。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因此,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遵守社会规则。
师:所以,爸爸是个“傻帽”吗?
生:不是。我们反而应当向他们学习,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思考】在此案例中,学生在面对“放或者不放?”这个问题时,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如果执教者一带而过或者全盘肯定,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位;如果全盘否定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提出不放的理解后,执教者没有立刻给出评价,而是通过师生谈话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实质,最终体会出文章的主旨——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面对学生的“另类”回答,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理解、研讨的态度,用充满智慧的引导,带领他们踏上“正途”。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桠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