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课题部
2014年5月27日、28日,在百年老校——南京市珠江路小学,举行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子课题交流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山东、安徽、河南、云南、广西、福建、江苏八省、自治区的领导、专家、子课题学校教师1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总课题组负责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沈峰副局长、《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主编袁浩先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参总主编汪笑梅女士、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丁青副校长、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培训部孙景华主任、南京市教研室芮琼老师、徐艳老师、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田红老师、黄雅芸老师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由袁浩先生主持,沈峰副局长向大会致辞。她简要介绍了南京市玄武区语文教育改革的情况,充分肯定珠江路小学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尤其称赞珠小墨韵书人的校本课程建设,并对本次活动寄予了期望。
朱家珑先生代表会议主办方,表达了对珠小全体师生的感谢。他回忆了珠小在几任校长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狠抓写字教育,成为全国知名的写字特色学校的发展历程。他认为,重视写字教育的思路与课题组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完全吻合,符合新时期的语文素养观,应大力弘扬。
开幕式后,是南京市珠江路小学专题展示。珠小是一所国家语委命名的“国家级书法特色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珠小的林虹校长、张燕副校长、陈静主任,以“小学语文墨韵课程的创意与实施”为题,介绍了珠江路小学课题研究的历程与成果。林虹校长首先
阐述了“墨韵书人”的理念,她认为书法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对儿童个体精神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将墨韵的精神迁移到教育中,倡导朴拙、格致、灵动、浸润的教育思想,从墨韵课程的顶层设计入手,编排课程的目标、内容,研究教学策略,进行微技术研究。学校探索出“嵌入、活动、适配”等教学策略,在微视角、立体化、融合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珠小的墨韵课程融入了语文教学的单元主题,借助单元编写的核心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实施阶梯教学,展开教学支架。在这过程中,玩转汉字的校本课程研修,日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接着,张燕副校长、陈静主任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珠小这些年来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成果,让与会教师对墨韵课程有了较为全面与系统的了解。
随后,珠小的张月老师执教了二年级《识字8》,她带着学生们讲故事、看图片、做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程婧婧老师以动物的象形字为主题,借助多媒体动画,带着同学们领略汉字演变的规律,字形由繁到简,笔画由曲到直。何云老师借助电脑字与颜体字的对比,带领学生掌握颜体字中“像三角形的字”的书写技巧。从识字到写字,从课内到课外,珠小老师们在课堂中演绎着“墨韵书人”的理念,得到了与会教师的称赞。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员田红老师在课后点评时说道,同学们的识字态度很好,享受着识字的快乐,识字的准确度高。教师将汉字的构字规律揭示得很清楚,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运用。南京市教研室徐艳老师认为,三节课都体现着小中见大、小中见美、小中见特,文化意蕴深厚,让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林虹校长带领团队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对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珍视。
下午,来自不同地区的六位课题组老师,分别带来了“语文素养—养成型”的课堂教学展示。
在多功能厅会场,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的冯晖老师与同学们共读经典绘本《大脚丫跳芭蕾舞》,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看图读文与想象思考有机结合,让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五小学的姜峰老师执教课外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读后交流),他幽默风趣、张合有度,很好地展示了课外阅读读后分享指导课模式与教学策略,课上得灵动而亲和,学生们始终乐于表达,兴趣盎然。青岛市第一实验小学孙红玉老师执教的课内阅读《钱学森》一课,重点突出,指导精当。在指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一节“简约、清爽、扎实、深刻”的好课。孙景华主任认为这三节课都很精彩,都契合“课标”学段目标,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素养-养成型”课堂的特点。孙老师在逐一评析三位老师教学特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在微格教室会场,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黄雅芸老师,带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散文诗《外婆叫我毛毛》,学生在每一遍的阅读中,都体会、咀嚼出新的意涵,把短短的文章读成了生活,感受到“语短情长”的文字魅力。山东聊城市东关民族小学贾庆梅老师将“击鼓传花”的传统游戏形式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并学着将亲身的体验外化为适宜的文字。云南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杨莲莲老师执教的课内阅读《穷人》一课,在品词析句中,带着学生领略那些物质上或许贫乏,但精神上极度富有人的内心情感。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陈明老师对第二节课的意图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做了深入的点评。芮琼老师在点评时肯定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认为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尝试塑造着“素养-养成型”的语文课堂。芮老师还简要分析了每位老师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养成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二天上午,在课题部徐晓华主任的组织下,研讨会进入了课题汇报交流阶段。新疆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的谭莹老师、扬州宝应县教研室的刘咏春老师、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的张莉老师、云南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王曦梦老师、山东聊城实验小学徐红蕾老师、安徽省来安县水口镇中心学校王家强老师、青岛市教研室张兴堂主任团队的姜琳老师、河南郑州金水区金桥学校的张迎春老师、盱眙县实验小学田永凤老师、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张春琴老师、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张富军老师、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张波老师等十多位子课题组教师,分别从教学策略、主问题研究、教材解读、综合性学习等不同方面,交流了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
徐晓华主任结合课题组研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述了总课题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特征,素养养成的年段标准,以及素养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理解,为保证后续研究的方向提供了保证。
最后,袁浩主编对交流活动做了总结。他认为各子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成果令人振奋。各子课题的研究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价值、系统性的价值、生本性的价值和校本性的价值。他建议后续的研究要强化课程的立场,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要适当,不宜太宽泛;还要强化儿童的立场,让儿童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
墨韵飘香 素养高泓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丰年事若何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泳,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李绅的《悯农》就是这样的作品。
诗的一、二两句,以“一粒粟”和“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景象,“春”和“秋”,写出了季节的转换。“种”和“收”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我们都知道:秋天虽然是收获的季节,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满意的收获。因为除了春天的播种,还有浇水、施肥、锄草、治虫等管理工作,还有旱灾、涝灾、虫灾等自然因素。回想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情景,内心难免会有一些隐隐的疼痛和不舍。
诗的第三句,为我们展现的是四海金黄一片、到处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读到这里,我满心喜悦,为着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
然而,诗的最后一句,笔锋忽然一转,一句“农夫犹饿死”,仿佛沉重的叹息,又如悲哀的呐喊,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令我想起另一首古诗:“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诗的大意是: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会怎样呢?长安城里有许多穷人,他们可能还没有机会分享丰收带来的好处,就已经给风雪带来的寒流冻死了。
这是晚唐时期农民生活的写照。那么,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读一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丰收成灾”。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在《蚕妇》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日常生活中又一个普通的场景,却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
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浮生恍然若梦
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烙印,诗人王翰也不例外。王翰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当时唐朝国力富强,声威远扬,作为爱国诗人,作为欲在军中建功的志士,自然有着时代的豪情。
这首诗是战地生活的剪影,是慨当以慷的征歌。
出征之前,将士们举起了酒杯,那红得透明、香气四溢的葡萄酒,衬着光明夜照、玲珑可爱的白玉杯,真让人爱不释手、不饮自醉!忽然,马上的乐队弹起了琵琶,那急促的琵琶声好像在催促将士们披挂上阵,又好像在为他们劝酒助兴。这时座中有人放出豪语:“再干一杯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不要笑话我们。自古以来,驰骋疆场的将士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这句豪语,是悲伤,还是谐谑?是故作旷达,还是视死如归?只有穿过历史烟尘,到达盛唐边塞,方能找到答案。
《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首句,诗人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三个名词并列成句,有点类似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种串词成句的方式。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些东西正是边塞的代表,用它们来写边塞的盛宴最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力描述自己对边塞军队生活的一些幻想和向往,悲壮慷慨,酣畅淋漓。
曾经看过一部影片《见龙卸甲》:刘德华饰演的老将赵子龙,在身受重箭,即将孤身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时,眼含热泪,吐出最后一句豪言——虽然明知失败,但我还是要一生执著!
浮生恍然若梦。
为梦想不懈去追求是一种幸福!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