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 思维深处行

2014-10-17 15:41薛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邹忌齐王深度

薛晴

一、 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深度质疑

学生敢不敢深度质疑——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很少提出问题,似乎习惯了用耳朵听,却忘记了用嘴巴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障碍:一是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会受老师责怪,同学耻笑,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懂?二是教者常常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全部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了,面面俱到,使学生无疑可质。长期以往,学生脑海中的“?”已经被拉直,在“只需答”的惯性环境中学习,怎么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质疑探究的台阶,这是大家已有的共识。

观摩某市教学赛课,苏教版九上《绿》一课的教学,学生尝试用“疑问批注”的方式提出问题,有一个男生对“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的心中没有瀑布了呢?”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毫无道理,孩子们不禁哄然大笑,这个提问孩子的脸瞬时红了。教者并没有刻意批评,而是提醒大家说:“某某已经给大家发出一个球了,你们要接住啊!”同学们立即觉得这是一场“篮球赛”,是要赶紧接住提问的这个“球”,于是纷纷举手作答。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了。一句简单的话语,瞬间便可化解尴尬,沟通情感,调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谓“质疑”并非是要提出的问题艰涩难以理解,也不是将师生引入泥潭,不知所云。“深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 “氛围卷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状态,让学生敢于在敞亮的心理环境中自由地提问,并充分地反应并商讨。

二、 精心组织,创设矛盾,使学生善于深度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就挑战学生,“谁能将这个题目分成两句话?”大伙一听乐了,这有什么难的。他们纷纷要回答:“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我说对啊,一下子就把本文的重要事件给梳理出来了,真厉害啊!他们不满意我弄这么简单的题目“糊弄”他们,继续索要难题。我于是继续发布号令,围绕这两个中心事件提问。

于是,课堂成为他们的了。围绕这两个小分句,孩子们提出了若干个问题: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邹忌是怎样向齐王讽谏的?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有没有接受劝谏?齐王接受劝谏后都做了些什么?齐王接受劝谏后国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邹忌不是向齐王委婉劝谏会如何?如果齐王不能接受劝谏会怎样?这一串串的问题就像一个长藤上的串串小葫芦瓜,沿着题目这条主线,齐攒攒全冒出来了。这冒出来的可都是学生的思维触角啊,它们丰茂地生长着。提出问题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了,由质疑向寻根追底进发。正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曲径通幽之感。

就这样,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想象,进而产生疑问。

三、 适当留白,点拨思考,使学生乐于深度质疑

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以便学生乐于提问。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一文中讨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形象有怎样的变化,当说到少年闰土时,有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在闰土的外貌行为上,而是对那“跳鱼儿”产生了兴趣。他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鱼啊,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钱老师一听懵了,这什么问题啊。可是钱老师并没有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对少年周树人的问题呵斥一番然后打发。他把问题传给大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跳鱼儿怎么有两条腿呢?孩子们都不知道,钱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谁呢,那就是闰土啊。”然后大家便都恍然大悟了,因为闰土啊,他是自由的活泼的天真的,而且是什么都懂的少年。这样巧妙的点拨,适当的留白,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才有了那样神奇的质疑,美妙的讨论。

笔者教学《都市精灵》时出示了两句:“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这其中有相同的两个“居然”,有孩子轻轻问:相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目光是很敏锐的,思维也是一触即发的,这个问题也许正是他的疑问,同时也更是激起大家思索的极好的抓手。学生们围绕着这两个“居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思辨,第一个“居然”是作者感觉到的遗憾,因为环境的恶劣,能有小松鼠就不错了,因此才说“居然”。而后一个“居然”是作者的感动。同时也对作者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正如“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饮泉中学)

猜你喜欢
邹忌齐王深度
邹忌劝齐王纳谏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呆若木鸡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邹忌比美
深度观察
画鬼容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