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学科价值,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一、以情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但由于这些经典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往往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在解读文本之前,先指导他们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主动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感动,理解爱的真谛,培养丰富的情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走进这些佳作,与作者产生共鸣。
《背影》就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佳作,成文于20世纪20年代。文中描述的社会生活环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对父母之爱往往感受不深,很难体验到文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父子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母的诸多不理解。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承接学生的话题,将话锋一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渗透着浓浓爱意的小故事。教师的经历让学生明白: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深沉的,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想与父母相处时的生活琐事,发现父母“润物无声”的爱。学生有了亲情的体验,在“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的背景下,那步履蹒跚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就如在眼前,那真切的父爱也就感同身受。
二、以形象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训练时几乎完全处于对教师的模仿状态。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像的感性形象,借助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文本材料,感受语言的奥妙,再凭借想象走进语言所描述的情景,就可以实现对语言的感受与理解。
如《安塞腰鼓》一课,作者运用大量排比、反复等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表达激昂的感情,取得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我把安塞腰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与文中相应的短句以字幕的形式,通过教室的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震撼的场面和强烈的节奏。在鲜明的形象中,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在言语形式中遇合,随之产生“不吐不快”的情绪。这样带有饱满感情的朗读不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而且语感也得到了培养,更为进一步发掘作者“大气象、大境界”的语言特点作了铺垫。
三、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语文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来引领学生的语文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总——分——总)。第一段是“总”: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第二至六段是“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七段是“总”: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探究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填空题。
1.“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是(总说)。
2.中间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姿态万千)。
3.省略号后,“有时……很漂亮”“有时……很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乌云密布”,两个(对比),说明云的特征多变,紧扣(变化无常)。
4.最后一句又是(总说):以“招牌”作(比喻),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四、以实践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以实践为基本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经验。
例如,根据季节不同,可以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旅游,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观察、调查,了解实情等。当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丰富的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在校外世界中让学生充分享用语文教育资源,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另外,我们还有必要通过举办图片、资料卡展览,反馈学生所形成的探究性观点,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用口述、讨论、表演等方法反馈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的形式不拘一格又丰富多彩,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实践证明,各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学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益。今后,语文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重建教学,重构课堂,重塑自我,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