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4-10-17 12:37陈炳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藤野美的音乐

陈炳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逐步形成审美能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道破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获得的。如果说,知识是骨肉,德育伦理是灵魂,那么审美能力就是知识、思想的核心。

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它包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篇章,它们熔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艺术美于一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课文是作者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的体现,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提供了源头活水。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获得审美能力。

一、从文本的内容美中培养

1.人性美

在记人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真、善、美。

学生在阅读表现人性美的文章时,就会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就会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动力,有助于自身的人格逐渐完善。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热情正直,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学生很难找到藤野先生身上特别耀眼的闪光点——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因而不能深刻领悟藤野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此时,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剖析人物的形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把藤野先生与高呼“万岁”的、无端制造匿名信事件的日本“爱国青年”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不难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竟然没有民族偏见,亲自为一个来自“弱国”的留学生改讲义,对鲁迅特别关心,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胸襟,具有强大的人格美。

当课文中出现对假、丑、恶的揭露和批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美丑对比,让他们从中领悟人生的意义,摒弃假、丑、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就是一个丑的典型,教师可抓住“现世宝”“没用的人”“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吃天鹅肉”与“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这些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浮现胡屠户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亲情冷漠、冷酷无情、金钱至上”扭曲的人物性格,窥见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学生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从而得到感悟,得到情感的洗涤,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2.环境美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或辽阔,或壮美,或深邃,或秀丽,芳香诱人,脉脉含情。在写景状物的小品文中,作家们借助国画的工笔手法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令人如痴如醉的画面,让人读后不但能解除身心的疲惫,还能洗涤心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美的享受。

教学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然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画面放开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边出示课件,边播放背景音乐或录音、视频等,形成立体层面,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感官参与感知,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春》导学中,应抓住嫩绿媚眼的“春草”,竞相吐蕊的“春花”,柔和芳香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四幅春景图浓淡相宜,加上勤劳人们的迎春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不胜收的春景。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到矮松积雪,草色微露,夕阳晚照的美景,是作者泼情于画面,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济南冬天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悠然神往、遐思不已的境界,充分享受文本的绘画美、意境美。

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人情、关系以及事件等。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三次流泪,四个背影”,抒发感天泣地的父子深情;《藤野先生》中不分国界,至真至纯的师生情;《桃花源记》更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等,无不表达出与人方便,热情好客,其乐融融的社会关系美。

二、从文本的形式美中培养

1.结构美

结构的精巧,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表现为一种美。议论文的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的时间、空间、逻辑为序等和谐统一完整的结构,无不闪耀着美的智慧,表现出完形、均衡、对称不同形式的美,更不用说诗词歌赋的外形结构,散文的“形散神聚”,局部比例协调而整体又浑然一体的美。

2.建筑美

贝多芬曾说:“建筑艺术就像音乐艺术一般,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了。”音乐中的高低强弱、虚实等同样可以用于建筑艺术。文章的建筑美是可以感知的。如人民大会堂美在造型雄伟、壮丽;万里长城美在气势磅礴,规模宏伟;中国石拱桥美在风格独特,结构坚固。古今中外,劳动人民创造的建筑美数不胜数。

教学这些文章,最好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相关手段,在学生面前呈现清晰可感的图像,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把学生带入光彩夺目的想象世界。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不但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还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审美情趣,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苏州园林画面。画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园林的艺术美。还可以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产生“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受,达到不在其景却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可见,上述教学手段能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更深入并全面地领略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的目的。

三、从文本的语言美中培养

1.音乐美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旋律、节奏等手段创造音乐形象,令欣赏者“耳得之而为声”,进而情绪愉悦,如痴如醉,甚至“三月不知肉味”。课文中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更具有独特的征服人心的力量。《听潮》的作者借助听觉,调动多种表达方式,把潮落、潮起、潮涨写成了一部“伟大的乐章”,潮声时而低微,时而温柔,时而甜美,时而纤细,时而轻柔,时而清脆悦耳,时而像管弦齐鸣,时而像鼓声雷动。在作者的笔下佳辞丽句像流畅清新、自由甜美的乐音,像优美动听的歌声,像雄浑壮美的交响曲,令人遐想不已,“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千古绝唱。琵琶女将生平的贫富荣辱诉诸管弦,续续弹出的节奏忽而如急雨,忽而如私语,错落有致,声声含情;忽而如黄莺在花下啼叫,婉转流畅,忽而又如泉流在冰下阻塞,艰难冷涩,乃至凝结停顿,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激起了诗人政治上的升沉得失之感。借音乐的魅力,两颗孤寂的心灵沟通了,于是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给人一唱三叹、余味不尽的美感享受。

富有音乐美的文章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的和谐、旋律的优美、节奏的悦耳以及声调的高低、长短变化,让学生充分品味作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应饱含激情进行讲析,缩短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让学生入情、入境、会心,产生移情和共鸣,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给学生一对“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节奏美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美表现为情节的快慢详略、波澜起伏,文字语言的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表现为一种节奏;散文情感的波澜起伏表现为一种节奏;议论文层层深入,前后相因,说明文主次分明,有轻有重,都表现出一种节奏。如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表现的情感起伏美。《阿长与〈山海经〉》围绕《山海经》这本书写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怀念的情感。“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关键所在。这种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形成一种节奏美,使得这篇叙事散文的情节摇曳生姿,颇为吸引人。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变化,感受这种情感变化带来的节奏美,是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重要契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或者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紧紧抓住这个起伏的情感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消失——产生新的敬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找到情感变化的根由。让学生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中感受散文情感的起伏美,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和能力。

此外,还有巨大、刚健、豪放的阳刚美,柔和、秀雅、宁静的妩媚之美等种种风格美。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要完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教师必须加强美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留意寻找文本中美的因素,相机诱导,才能运用文章中美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情操陶冶,才能让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到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才能把学生感受到的美引向深入,才能让学生拥有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藤野美的音乐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打破平衡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