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
摘 要:作为一名新课程的执教者,经历数年的教学历程,总的感觉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大了,动手操作的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多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意识比以前加强了。下面,我把我们学校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关键词: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47-01
1 立足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动的数学”
2013年3月,我们几个数学教师参加了新教材培训,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而不是以往的“师教生学,师问生答,师写生抄”的完全被动式的学习。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几位老师商议,在新学期开学的的每一节课上,不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利用每一节课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给学生。如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向他们介绍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模式,告诉他们今后的数学课要用到一些学具材料,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多。许多结论由同学们自己亲身经验或与同伴交流合作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不再单纯地以考试分数定终身。第一节课下来,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理念为指导,多方向多渠道地开展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数学”。
3 转换教学方式,用活教材
要实现新课标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传授型或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不再单一的依赖于教材、教参,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出学习内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比如我们在处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时商议,利用“外校老师到我校参观应先干什么”和“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课堂,并且充分利用校门厅前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平面中点的位置。后又在合作交流中及时巩固新知。处理完这节课后,我们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学好数学,就必须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课堂上,也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明显的例子是,当有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时,有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方法比你的方法更简单、更有新意、更有价值。我们的目标是新课程下的课堂要做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发展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我校特推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4.1 情景引入
新课的引入定要尽最大努力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4.2 展示学习目标
目标要明确具体,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3 学生自学
自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探性,让学生自悟感知所学问题,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4.4 合作探究
强调学生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可分组讨论,师生平等参与,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
4.5 实践园地
老师设计的练习要有“质”和“量”的要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有所体现。
4.6 课堂总结
学生或老师均可归纳总结。在这一点上,切记关键词的重复,是强调而不是罗嗦。
这六个环节,对于数学课堂非常实用,效果反映也不错,当然个别环节需根据课的要求稍微作一点变动。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反映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5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数学而言,必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学生要求做到四个“自我”: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并在教学中注意合理分组,全班交流。例如,处理七年级第六章第一部分第2课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就让学生自我选择各自的方法,确定平面坐标系,写出各点的坐标,然后选择几种不同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共同交流,共享成功的喜悦。这种学习方法,学生比较认可,真正体现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6 加大教研力度,增加同志们的团结协作与交流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正向研究型的教师迈进。目前,已有六位教师正在参与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其中,市级课题《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已结题。我校十分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特别对于集体备课,改革旧的单纯的个人备课制,实行“三轮备课制”,即:个人备课—集体公开备课—个人再备课”,几乎每节新课讲授之前,我们之间都要碰碰头,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活动,集思广益,实现课堂教学前线的“战前演习”。每周三再进行集体大教研,并且,每人都要有必要的总结记录。成绩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因素,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困惑也接踵而来,以下就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1)新教材的内容与小学基础跨度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比如,第二章第二节,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中,讲“合并”时,只是简单的提到“合并”这个词,而没有叙述让学生如何去合并。
(2)教材中的引例、例题、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多,如:利息、利率、个人所得税等,虽然这是新教材编排的一个特点,但总感觉这与农村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理解起来困难很大。再如:车票,很多学生不知道一来一回应用两个车票。
(3)教材中的个别拓广探索题,从理论上可以解释,但从实际操作中却感到无从下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37页的“拓广探索”。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尽管漫长而曲折,但是毕竟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希望的曙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谱数学高效课堂的新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