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伟
摘 要:利用南召县气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关键词:南召县 雷暴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为积雨云云中、云间及云地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兼有闪电和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1]。据统计,全球每天发生约800万次闪电。雷暴释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种触目惊心的危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在十亿美元以上,且还在逐年上升[2]。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达一万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丧生[3]。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常造成电器损坏、供电受损、通信中断、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南北方交汇区,800毫米等降水线上,湿润带与半湿润带交汇处,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区,降雨充沛,属雷暴的多发区。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发生规律,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避免和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的来源
采用南召县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气象资料,对雷暴观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在气象观测中,有一声雷鸣,不论远近就记1个雷暴日。若1天中,雷声隆隆,也记1个雷暴日。以1日、1月、1年为时间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气候序列,统计平均值和制作折线图,并进行变化规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际变化
根据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统计资料表明,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属多雷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35个,分别出现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为15个,出现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现302个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现260个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现222个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数维持在30.2个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数基本维持在26.0个左右,进入00年代则基本维持在22.2个左右,南召县的雷暴日90年代明显减少,00年代后逐步减少,但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数在2001—2010年之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以后开始逐步回升。南召县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现,初雷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20日,最迟出现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9月~10月,最早出现在1982年8月17日,最迟出现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长雷暴期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节变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现雷暴日数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数为19.8天,春、秋、冬分别为5.9天、2.6天、0.4天,分别占雷暴总日数的69℅、21℅、9℅、1℅。夏季出现雷暴的日数分别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南召县1月、12月无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现,但雷暴日活跃期开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5%,7~8月达到高峰,分别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现的雷暴日数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这种明显的月变化分布特征与天气变化时密切相关的,4月当北方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南召交会时容易产生雷暴天气,因此,雷暴活动也日趋活跃;5~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西伸,南召地处副高西北侧边缘,当有从西北移入的冷空气时,冷暖空气在南召上空频繁交汇引发雷暴;又加之南召属于山区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气逐渐减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无雷暴出现。
5 雷暴的初、终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终日是一个很重要的气候指标。根据统计,南召县发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发生时间是3月10日(2006年),最迟发生时间是6月21日(1992年);终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终日最早发生时间是8月23日(1989年),终日最迟发生时间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变化
统计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资料,2001—2010年共有229个雷暴,其中有125个雷暴在夜间(20~8时)出现,雷暴在夜间出现的概率约为54%。雷暴在白天(8~20时)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8~10时呈下降趋势,10~13时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13~17时一直呈上升趋势,17~20时又呈下降趋势,其中15~17时为雷暴出现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现总数的32%,15~16时达到最大值,约占17%。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特别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温,导致上下空气层温差加大而形成强对流,水汽能量不断聚集,继而发生雷暴[4]。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达70以上。
7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县的雷暴气候规律如下:(1)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2)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3)南召县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参考文献
[1] 陆亚龙,肖功建.气象灾害及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刘志宁,王瑞雪,马文超.额济纳旗雷暴活动特征分析[N].中国科技,2012.
[3] 刘梅,魏建苏.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
[4] 刘小东,张其林.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2).endprint
摘 要:利用南召县气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关键词:南召县 雷暴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为积雨云云中、云间及云地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兼有闪电和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1]。据统计,全球每天发生约800万次闪电。雷暴释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种触目惊心的危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在十亿美元以上,且还在逐年上升[2]。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达一万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丧生[3]。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常造成电器损坏、供电受损、通信中断、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南北方交汇区,800毫米等降水线上,湿润带与半湿润带交汇处,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区,降雨充沛,属雷暴的多发区。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发生规律,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避免和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的来源
采用南召县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气象资料,对雷暴观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在气象观测中,有一声雷鸣,不论远近就记1个雷暴日。若1天中,雷声隆隆,也记1个雷暴日。以1日、1月、1年为时间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气候序列,统计平均值和制作折线图,并进行变化规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际变化
根据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统计资料表明,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属多雷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35个,分别出现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为15个,出现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现302个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现260个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现222个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数维持在30.2个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数基本维持在26.0个左右,进入00年代则基本维持在22.2个左右,南召县的雷暴日90年代明显减少,00年代后逐步减少,但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数在2001—2010年之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以后开始逐步回升。南召县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现,初雷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20日,最迟出现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9月~10月,最早出现在1982年8月17日,最迟出现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长雷暴期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节变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现雷暴日数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数为19.8天,春、秋、冬分别为5.9天、2.6天、0.4天,分别占雷暴总日数的69℅、21℅、9℅、1℅。夏季出现雷暴的日数分别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南召县1月、12月无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现,但雷暴日活跃期开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5%,7~8月达到高峰,分别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现的雷暴日数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这种明显的月变化分布特征与天气变化时密切相关的,4月当北方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南召交会时容易产生雷暴天气,因此,雷暴活动也日趋活跃;5~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西伸,南召地处副高西北侧边缘,当有从西北移入的冷空气时,冷暖空气在南召上空频繁交汇引发雷暴;又加之南召属于山区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气逐渐减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无雷暴出现。
5 雷暴的初、终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终日是一个很重要的气候指标。根据统计,南召县发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发生时间是3月10日(2006年),最迟发生时间是6月21日(1992年);终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终日最早发生时间是8月23日(1989年),终日最迟发生时间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变化
统计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资料,2001—2010年共有229个雷暴,其中有125个雷暴在夜间(20~8时)出现,雷暴在夜间出现的概率约为54%。雷暴在白天(8~20时)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8~10时呈下降趋势,10~13时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13~17时一直呈上升趋势,17~20时又呈下降趋势,其中15~17时为雷暴出现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现总数的32%,15~16时达到最大值,约占17%。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特别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温,导致上下空气层温差加大而形成强对流,水汽能量不断聚集,继而发生雷暴[4]。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达70以上。
7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县的雷暴气候规律如下:(1)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2)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3)南召县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参考文献
[1] 陆亚龙,肖功建.气象灾害及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刘志宁,王瑞雪,马文超.额济纳旗雷暴活动特征分析[N].中国科技,2012.
[3] 刘梅,魏建苏.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
[4] 刘小东,张其林.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2).endprint
摘 要:利用南召县气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关键词:南召县 雷暴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为积雨云云中、云间及云地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兼有闪电和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1]。据统计,全球每天发生约800万次闪电。雷暴释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种触目惊心的危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在十亿美元以上,且还在逐年上升[2]。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达一万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丧生[3]。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常造成电器损坏、供电受损、通信中断、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南北方交汇区,800毫米等降水线上,湿润带与半湿润带交汇处,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区,降雨充沛,属雷暴的多发区。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发生规律,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避免和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的来源
采用南召县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气象资料,对雷暴观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在气象观测中,有一声雷鸣,不论远近就记1个雷暴日。若1天中,雷声隆隆,也记1个雷暴日。以1日、1月、1年为时间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气候序列,统计平均值和制作折线图,并进行变化规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际变化
根据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统计资料表明,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属多雷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35个,分别出现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为15个,出现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现302个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现260个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现222个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数维持在30.2个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数基本维持在26.0个左右,进入00年代则基本维持在22.2个左右,南召县的雷暴日90年代明显减少,00年代后逐步减少,但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数在2001—2010年之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以后开始逐步回升。南召县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现,初雷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20日,最迟出现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县终雷日一般出现在9月~10月,最早出现在1982年8月17日,最迟出现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长雷暴期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节变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现雷暴日数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数为19.8天,春、秋、冬分别为5.9天、2.6天、0.4天,分别占雷暴总日数的69℅、21℅、9℅、1℅。夏季出现雷暴的日数分别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南召县1月、12月无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现,但雷暴日活跃期开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5%,7~8月达到高峰,分别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现的雷暴日数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这种明显的月变化分布特征与天气变化时密切相关的,4月当北方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南召交会时容易产生雷暴天气,因此,雷暴活动也日趋活跃;5~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西伸,南召地处副高西北侧边缘,当有从西北移入的冷空气时,冷暖空气在南召上空频繁交汇引发雷暴;又加之南召属于山区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气逐渐减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无雷暴出现。
5 雷暴的初、终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终日是一个很重要的气候指标。根据统计,南召县发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发生时间是3月10日(2006年),最迟发生时间是6月21日(1992年);终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终日最早发生时间是8月23日(1989年),终日最迟发生时间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变化
统计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资料,2001—2010年共有229个雷暴,其中有125个雷暴在夜间(20~8时)出现,雷暴在夜间出现的概率约为54%。雷暴在白天(8~20时)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8~10时呈下降趋势,10~13时有一个小的上升趋势,13~17时一直呈上升趋势,17~20时又呈下降趋势,其中15~17时为雷暴出现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现总数的32%,15~16时达到最大值,约占17%。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特别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温,导致上下空气层温差加大而形成强对流,水汽能量不断聚集,继而发生雷暴[4]。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达70以上。
7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县的雷暴气候规律如下:(1)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2)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3)南召县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参考文献
[1] 陆亚龙,肖功建.气象灾害及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刘志宁,王瑞雪,马文超.额济纳旗雷暴活动特征分析[N].中国科技,2012.
[3] 刘梅,魏建苏.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
[4] 刘小东,张其林.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