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学
讲语文课需要使用语文教材,但只讲语文教材的课,决不是好的语文课。因为语文知识远不止课本上的知识,其天高地迥,气象万千;宏微兼备,今古并容,有如气体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里,就把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验分列于下:
※做菜缺盐,就会淡而无味,自然不能引起人们的食欲;讲语文课,教师不先以情感之波冲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涟漪,就会情趣索然,同样不能引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语文教学工作,是种以情怡情的工作。
※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是否抱定创新的理念,真正想着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落到实处。
※传授知识,类似农民种田。只有在爱风情雨的充满温馨的季节里,播洒那些经过教师用心血浸渍、用汗水过滤的语言良种,课堂才会是一片春花烂漫、夏禾葱郁、秋果芬芳的“神奇的土地”。
※教育是个充满感情的事业,缺乏感情教育便没有感染力,更不会有生命力。只有在骄阳朗月下,在春风细雨下,才能呈现出花香鸟语、生机盎然。正所谓“学海渡人情舟爱桨,杏坛育蕾德雨行风”。
※大自然是美的,其美在自然、和谐、博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是美的,其美应是自然、大方、得体。如此,才能给学生以美感,进而在美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美的体验,接受美的启迪,达到美育的目的。
※高明的诗人,总是只描绘出一鳞半爪,让读者展开联想的翅膀,去想象、创造出那条翻云覆雨的神龙;善教的老师,也只是教给学生一缰半绳、指给学生一途半径,让学生据此去求索知识的骐骥,去领略智慧的峰峦。
※一遍不能理解,两遍仍不明白,于是就斥责学生为愚笨、木头脑袋、悟性太差。其实,学生并非不可救药。用当年如何做、怎样说才打开了恋人心扉的方式,用教自己子女学说话、走路的热情和方式去试试,其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精耕细作有利于丰收,教学之理亦然。教学忌贪多图快,一定要根据学情,结合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认知、识记的程度,慢慢讲述,娓娓道来,给学生“咀嚼”“反馈”的时间。“欲速”则“不达”,“循序”能“渐进”,胖子,决不是一口吃出来的。
※ 事业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智慧的竞争就是思维的竞争。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第一要著,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以利剑,学生就会劈开愚昧的牢笼;授以银镰,学生便能收获智慧的金秋。
※ 改变了电压的电,才利于不同电器的使用;经过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才便于学生地理解和接受。优秀的教师,应该、也必须是面对着不同“电器”的“变压器”。
※教师、教材、学生,堪为构成稳定平面的三点。这三点如何在平面上描绘知识的蓝图呢?显然,要有教法之线才成。然而,绘图并非最终目的,构筑学生心灵的智慧大厦的基础才是教学目标。大厦怎样建成?非得师生一道,用意志做材料,用精力、身心来结构,用鲜血、热汗去浇灌不可。
※堵漏必须先找出坝身内侧的洞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找出学生产生此种思想的根源,然后像中医问诊施治那样“开方下药、认穴行针”。舍此,别无良法。
※被伤残了的花草,只有得到精心的守护,加上温暖的阳光、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愈合创伤进而茁壮成长;同样,受过伤害的幼小心灵,更需要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才能健康成长。
※有经验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撒网技术娴熟、高超的捕鱼能手。但他在授课时却不是直接给学生自己已经“捕获的鱼”,而是在传授撒网的技术,让学生紧紧抓住知识系统的“纲”自己去“张目”,去捕获知识的“大鱼”。
※衣服有褶皱,熨而不平或者被烫焦,那是熨斗热度不够或者太高;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教师不应一味地去责怪、批评,而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适度的“热情”。
※善教者,一定要懂教的艺术,但艺术并非简单地等于技巧加方法。教学艺术,应当是炉火纯青的教学方法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技巧的运作。既有“法”,亦无“法”,如同绝顶武林高手,任何招数都熟烂于心,也就没有招数了。
※课本知识只是棵主干粗壮、枝杈分明却树叶稀少的大树,教师授知的高超本领,在于完成既定内容基础上,给大树“添枝加叶”的功夫。只有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失时机地巧缀枝叶,知识大树才能在学生的心田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为了圆满,月亮总是先亮出缺陷,然后一步步地矫正,从而走向完善。教学亦然。教师在讲述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出“错”,同样会使学生在甄别、矫正谬误中,认清现象,发现规律,趋于完善。
※同样的田地,一年中有人只能收割一次,而有人却能获三次金秋。探其原因,选种、播种、耕耘之异所致。一样45分钟的课堂,有的教师只能讲清一个问题,有的却能获得多方面的收获。究其所以,备课、讲课、教法不同使然。
※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中的每一个音节,都应该是精心筛选的良种;学生每一颗求索的心灵,都应该是教师完成神圣使命的责任田。在这块田地能否芽齐、苗壮、花繁、果硕,关键在于教者能否托起德的艳阳,施予爱的春风,洒下情的细雨,倾注一个耕耘者的血汗。
※良好的教育方法,既能打破心灵的平衡,又能保持心灵的平衡。只有在既平衡又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才会感到既有所获得又有所缺憾。如此,才能基于“小有成功”而不懈追求,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热衷于“花拳秀腿”式的习武,一旦走上真刀真枪的战场,其结果不言而喻;喜欢“花架子”式的教学,一旦遇到行家听课,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即使有的通过“彩排”,暂且能蒙混过关,也别指望学生能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
※虚假的广告有时可以骗人上当,货物能顺利兜售;作假的公开课虽经“彩排”而表演得生动精彩、妙趣横生甚至赢得喝彩和掌声,但明眼人一看就知其假,一听即晓其虚,人们所以不“笑”在当场,因素多矣。讲作假的公开课比作假广告,在“可卑”之上还要多个“可鄙”!endprint
※让孩子学会走,学会跑,跑得快,是有一定顺序的。开始要“把着走”,然后再“扶着走”,最后才“放开行”。这“放开行”特别重要,不“放开行”,孩子自己永远不会很好地走路,又何谈飞跑?教学之理,也是如此。
※要使自来水滔滔不绝地喷涌,除了保证管道疏通外,还要给水一定的压力;要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兴趣,在讲明要点、理解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同样需要严格的要求。
※教师是什么?在学生的人生著作中,是破折号;在学生人生的旅途中,是座桥梁;在学生人生的竞赛中,是第一个扶他们骑上自行车,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驾驶,并向前推送一段而又很快撒开手的人。
※要量准物体的长短,必先有标准的尺度;要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轻重,必须先备有精确的天平;要塑造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丰富自己的学识才智,健康自己的修养性情。
※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工作就是做“兴趣”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千方百计地设置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传授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理解、领悟、探求和掌握。兴趣何处来?每一个教师的情感、学生健康的心理,都是孕育、生产兴趣之花的良好土壤。因为,兴趣产生于“我们需要”,产生于“我们能够”。
※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为神奇。它们无形,又时时处处都感觉得到;它们有限,又年年岁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是财富,但却不同于金银珠宝——“施予他人己即少,一朝用尽不再回”;它们是神奇——“源源不断任取用,予人越多己越丰”。它们是什么?是知识,是关爱。作为两袖清风的教师,我们恰好拥有这两种东西。那么,就让我们尽情尽智、尽心尽力地施用它们吧——用知识来编织心灵,编织希冀,用关爱来构筑未来,构筑世界。
※教师应该是杰出的导演。其“导”——即“导演”。就是能够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撩拨思绪,诱发激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刻意表现,营造出一个意趣盎然、蓬勃红火的舞台,直到完美地演好这出戏。其“演”——就是“演员”。应该结合知识结构,根据学情的需要,生动形象、绘声绘色,以“表演”来展示知识的内在体系、生活功用、社会价值,进而给学生以视觉、听觉、心灵上的审美愉悦,收益知识,启迪智慧。
※古之师“传道、受业、解惑”,今之师教书育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科学文化知识”,蕴含丰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从教者不仅要理解其普通的内涵,还应了解其特殊的外延:科学,应当指方法范畴,教师除必备科学的教法外,更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法、科学的做法。因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文化,应该扩大为人文教化,即给学生以思想品德的影响,精神文明的熏陶,崇真、扬善、尚美的教诲。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识,当是“知”和“识”的高度概括。知,就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识,就是具有才识、善于见识,即古人所谓“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学生不能书橱式地死读书、读死书,而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据此识别真伪、甄别优劣,从而切实、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