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人间词话》教学谈

2014-10-15 04:04:47梁焕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梁焕敏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

《人间词话》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设计出发点

1.突出选修课的特点

所教文本既然是选修课文,就要上出选修的特点,体现出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

《课程标准》指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其中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评价方向也提出了建议。语文选修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

..经.典.原.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评价要关注“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还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关于研读的特点,《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

2.突出文本的文化意蕴

《课程标准》中对“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的定位应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关于怎么阅读,《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3.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

课文属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编者强调了两个要点:一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代表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二是他的学术研究在继承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又引入西方新的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4.结合学科,联系学情

《课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之前的必修教材中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还未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课。我教的是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在解读和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二、设计要点

(一)细化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以订阅的练习材料为主,提倡自主查找)了解王国维其人及《人间词话》的内容和特点,并且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通读全文,整理出字词疑难点。

2.自主完成本课导学案的学习:①根据注释解读九首词(文中包括注释中出现的);②两部文学批评即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③《人间词话》的地位和特点;④阅读《从叔本华美学思想中走出来的王国维》(李华,《安徽文学》2009 年第3 期)。

3,研读课文:通过多遍诵读,自悟其意;能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则进行研读;能够根据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二课时)

4.能够运用王国维的诗论对自己喜欢的一两首诗词进行鉴赏或写出诗评。(—课时)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1.通过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成果,要求学生提出预习中字词句理解的疑难点。

明确:学生主要涉及了几个字词,比如“悴”“以降”。

2.全文各则围绕“境界”说分别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通过学生再诵读,理出文脉。

点拨(结合导学案):《人间词话》的地位和特点。

3.就作者“诗论十则”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则进行研读(要求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发言)。

4.自己研读王国维的第十则诗论并且写出自己的认识(不超过200 字)。

明确:对此句句意不能简单理解成入世与出世,或者认为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学生举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点拨:此句强调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深入生活的内部去体验,又要跳出生活之外来思考,分析观察生活本质,从而体现其中的情理美。(优秀片段展示见附件一)

5.根据王国维的诗论,就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可以一首,可以多首)写鉴赏(诗评、诗论更好),不少于700 字,(一课时内完成)(优秀片段展示见附件二)

(四)片段回放

片段一:

师:谁来研读第三则?

生1:我认为这一则引出了两种境界及其特点,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师:请先用作者的原话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含义。

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的理解吗?

生:有我之境就是有我、有物、有情,而物的情是我的;无我之境,也是有我、有物、有情,而——(说不下去了)

师:谁再接着来探讨?

生2:无我之境,是有我、有物、有情,而这个情与我是融合在一起的,是物我相融吧?我即是物,物即是我。老师你看(众笑),作者举例有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整个是一幅悠然、淡远的画画吧(众又笑),东篱之菊、南山给人一种幽静、洒脱之感,而画面中的人物是采菊、悠然(生重读)见南山,人就融入了画面,人的情感与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一致的。(众鼓掌)

师:很好。我觉得你读懂了,并且能够用作者的例子来研读。谁再借助作者的例子说一下“有我之境”?

生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用了拟人的修辞,花本来就不会语啊,风吹花自然会飘飞啊,可是因为主人公倍感孤独,又是泪眼,所以只有问花,而一“乱”字更体现出主人公心情之凌乱,所以在她看来,花无情落红无意,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了。(众鼓掌)

师:很好。不但有自己的研读,还能够抓住字眼来分析,这是我们语文学习所必需的,语文语文,咀嚼品味方有语有文。还有,同学们学习了导学案,应该明白王国维“境界说”既吸收了叔本华理论的精华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创造出了自己的哲学,是王国维的“心声”。

片段二:

师:我们来研读第七则。

生1:第七则应该与前六则不一样,不是诗说“境界”。而是诗说达到“境界”的功夫吧。(师点头)我想说第一境界。一个“凋”字写出了词人所处之境的凄凉与萧索。夜幕时分,诗人踽踽独行,“独(生重读)上高楼”,但他却能够望尽天涯路。有了前行的方向与目标,这也就告诉我们,要甘于孤独,勤于思索,志存高远,高瞻远瞩。

师:好。既有自己的解读,又注意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生2:我觉得这一境界体现了人对自己道路的选择,正如航海必须要有罗盘指引方向,才能够乘着风帆驶向彼岸一样。

师:你用一个比喻来研读,形象、明确。

生3:我想说第二境界,句中的“伊”本来指爱情和美好的理想,这里作者指学问,是说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正是这一份执着与坚持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豁然开朗。

师:做学问也是一种理想。你的研读关注了三种境界之间的联系,很好。

生4:我认为第二则的重点不在“衣带渐宽”与“人憔悴”而在于“终不悔”与“消得”。苦苦追寻之后能够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说一声“值得”,也是一种充实与幸福。

师:你的研读很有特点,能够看到句中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内心感受,带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好。

生5:我是这样看的,如果说第一境界还有选择有彷徨,那么第二境界是苦苦追寻的过程,第三境界就是一种“灯火阑珊”之下的顿悟吧?有了前两个积累,才能够有这“顿悟”,这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师:非常好,你能够用“顿悟”这个词,很到位。而且你观照了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下课铃已响,还有两个学生举手)

生6:老师,第三境界带给我的是一种感动,在经历寂寞、坚持、苦索和探寻之后,词人终于发现自己要找的东西。那一瞬,虽然星光寥落,曲终人散,但是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欣慰与幸福。(众鼓掌)

师:真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在里面。

生7:治学三境界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确立高度、凭着金石可镂的信心,再到一瞬间的开悟,抑或只是零星的果实,但是此刻,足矣。(众掌声)

附件一:

王国维先生说诗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我认为这是大家应当具备的两种能力,二者承接关联,递进深化。苏轼当是其中的佼佼者。手足初次分别,途经故地,今非昔比,他感慨伤怀之余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被贬黄州,夜晚与友人泛舟,面对宇宙广袤、自身渺小的友人之叹,他却有“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月满团圆之时,他孤身异地,思念兄弟之余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苏轼所写之事,皆源于最普通的生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不同的是他又善于从生活中走出来,不拘泥于个人的遭际和喜忧,用冷静的头脑思考事物的本质,得出独到、透彻的见解,使文章闪烁着智者的光辉,从而给读者以启迪。(高二一班李保颉)

附件二:

借王静安之言赏读《游山西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借王静安之言,寻唐宋名诗,品赏的目光于《游山西村》处驻足良久。全诗如下: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静安将境界的内容分为“写境”和“造境”,从主体角度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窃以为此篇游记抒情诗当属其中的“写境”和“有我之境”。静安言,“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陆游正如此,其依据在于: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丰饶的气象,颔联描摹出一幅清丽婉转的山间水畔图,颈联由自然转入人事,铺开一张农家风俗的浓厚画卷,尾联写出“游”毕后作者意犹未尽的自然率真之态。又言“有我之境,以我现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曰陆放翁是也。

细赏各联,愈发印证静安所言。如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著一“足”字,境界全出。好似顷刻间嗅到了丰年盛宴,散发出阵阵淳朴清新的乡土气息,肥美的鸡豚,好不丰盛!

王静安又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谓真词豪,必能从平淡生活中体悟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如颔联所描绘的意境:漫步于青翠山峦间,清泉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难以辨认。迷惘之际,忽见前面柳暗花明,几点农舍星布于花木扶疏之间,恰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明快与惬意。此诗创作时正值放翁被劫而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他“入乎”诈伪官场,却如白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进而“出乎其外”,幸获一份“坐看云起时”的旷达。如此心境,于家乡淳朴生活中自然生出无限欣慰之情。他自称“闲人”,却未忘国事,深信否极泰来,深信国运也会“柳暗花明”,转危为安。文有高致,故其言语具有普适性。探讨学问时,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顿生茫然。倘若锲而不舍,坚信金石可镂,执著前行,定会迎来柳暗花明之时,步入崭新天地。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由此观之,放翁此作,乃真境界、真高格也。(高二一班王怡婕)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增山词话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2
半梦庐词话
中华诗词(2022年5期)2022-12-31 06:33:10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24
新词话
词话三则
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 06:29:26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真情与境界论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07: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