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转型

2014-10-15 09:26孟韵美
人民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纺织业

孟韵美

【摘要】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外来织工、技术发明的刺激下,家庭生产制取代行会生产制,乡村取代城市成为纺织品制造中心。同时,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需求,外交和财政政策也促进了本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出口的主要产品,英国完成了由原材料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 纺织业 冒险商

【中图分类号】K561.32 【文獻标识码】A

英国织布技术出现很早,到12世纪中期,出现了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等纺织业中心。然而,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纺织品市场被以英国羊毛为原料的佛兰德和意大利产品垄断。14世纪中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转变,国际争端与百年战争为英国纺织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在本国及欧洲市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上升,英国从原料出口国转变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开端

中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就是与之隔海相望的佛兰德、布拉班特、加斯科尼等西欧大陆沿岸地区。羊毛是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13世纪上半叶,在国王的要求下,平均每年都有3万至5万袋羊毛出口至当时的呢绒制造业中心—佛兰德。佛兰德作为英国羊毛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其内部的和平与呢绒制造业的平稳发展是英国羊毛出口量持续增长的保障。14世纪初期,佛兰德同法国矛盾激化,1302年5月西佛兰德人发起反抗法国人的暴动。暴动影响了英国羊毛出口贸易走势。根据财政署记录,当年羊毛出口量仅有16809袋,此前一年和此后连续5年出口量都超过3万袋。①在佛法关系恶化的过程中,英国的位置十分尴尬。英国既想维持同佛兰德的贸易往来,又不想破坏同法国的关系。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伤害了佛兰德人的感情,英佛的友好关系出现裂缝。而佛兰德同苏格兰间的贸易往来也激化了英佛间的矛盾。抢夺对方商船、扣留对方商人事件屡次发生,英国内部关于佛兰德的抱怨也与日俱增。1309年8月5日,商人们抱怨只有“在英国犯过错的人才应该到佛兰德去。”②

为了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商人们迫切要求在佛兰德之外建立羊毛出口集市。爱德华二世为了确保羊毛贸易的顺利进行,于1313年5月20日发布法令,建立强制集中地,规定所有出口的羊毛只能在规定的地点交易,外国商人不能任意收购羊毛;违者处以罚款并上缴国库。③根据陶特的说法,第一次强制集中地于1314年5月31日在法国的圣奥梅尔(St. Omer)举办。④1315~1325年间,王室分别在安特卫普、圣奥梅尔、布鲁日三地建立海外集中地。对于大多数本国商人来说,将羊毛运往海外销售,成本高、安全系数低,他们多次向国王请愿,请求国王在国内举办集中地。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1326年5月,爱德华二世发布法令在伦敦、纽卡斯尔、约克、林肯等14个城镇建立集中地。⑤本国集中地的建立促进了城镇经济恢复,加强国王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保障了商人的安全及权利,并限制外国商人在国内的贸易活动。在集中地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这种在集中地出口羊毛的政策断断续续延续至17世纪,成为王室控制羊毛等其他商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政策。

强制集中地制度的建立是国王爱德华二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缓和同法国的矛盾、压制苏格兰同佛兰德的贸易,同时维护本国商人的利益、确保王室税收的稳定而采取的应激政策。李普森指出爱德华二世建立强制集中地旨在控制羊毛贸易以扩充王室税收。艾琳·鲍威尔强调强制此时建立集中地为国王提供了一个既能筹集军费、又能达成外交目的的地点。而在爱德华二世的继任者的眼中,集中地政策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应激行为,而是控制羊毛出口贸易的常规政策。对于国王来说,举办集中地是利大于弊。建立集中地可以保护商人,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实施集中管理,以收取关税和罚金等。而海外集中地的举办也被国王看做是一项外交政策,加以利用。对于本国商人来说,集中地政策抑制了外国商人在国内收购羊毛,引导他们同本国中间商交易。促进本国商人结成连盟,压低收购价格,阻止非联盟成员购买羊毛,形成垄断。1327年,东赖丁的一个委员会发布声明称羊毛收购价格必须在委员会规定的价格之下。⑥本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积累财富,在必要时同国王合作,成为国王的高利贷者。在此过程中,羊毛批发商公司形成。

英、法以及佛兰德间的矛盾不仅仅影响到了英国羊毛的出口贸易,也使得进口至英国的佛兰德呢绒急剧减少。1337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禁止进口外国呢绒,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使用外国产品;同时,禁止羊毛出口。⑦ 佛兰德呢绒销路受阻。而此时,城市贵族、封建领主以及行会间的三角斗争,使佛兰德内部统治已经岌岌可危。纺织工匠为了生存纷纷移民,在布拉班特省、荷兰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纺织业制造基地。英国国王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欢迎佛兰德等其他地区工匠移民至英国。1331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为佛兰德织工约翰·肯普提供保护。1337年的敕令中明确规定要保护来英移民的外国工匠的人身财产安全,给与经营许可权并可自由生产任意尺寸的产品。爱德华三世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吸引佛兰德工匠的到来。佛兰德工匠多移居于伦敦、约克、温切斯特等大型城市,其具体数量虽无从统计,但部分记录显示了当时佛兰德移民进入英国的情况。根据自由人卷宗的记录,爱德华三世时期移民至约克郡的佛兰德工匠有300多人。⑧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确实有不少职工移民至英国,带来了许多英国没有的技术。但是,外来织工定居地受到限制,只有约克、伦敦、温切斯特等几个大城市获得授权,影响范围很小。“从根本上说,14世纪英国羊毛制品业是本土的,他的繁荣来自于13世纪的积累。”⑨

受到外来织工影响最大的是大城市里的手工业行会。织工行会作为成立最早的手工业行会,在组织生产、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管理城市市场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行会的本质就是垄断,通过监督和限制行会成员的活动来控制生产和销售的各道工序。外来织工的定居打破了这种垄断。1351年,伦敦织工们在议会上向国王请愿,要求将外来织工纳入织工行会司法审判体系。次年议会给与回复:外来织工需在加入行会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居住权。⑩ 从结果来看,织工行会重新获得了行业控制权,但是行会生产制的衰落不可避免。在行会规章的限制和行会师傅的压榨下,行会成员出走现象屡见不鲜。水利缩绒机的广泛使用为那些想要远离城市行会的手工业者提供了可能。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技术基础

水利缩绒机(fulling mill)的灵感来源于人脚踩踏缩绒。英国水利缩绒机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1209年的温切斯特主教的国库卷档中。水利缩绒机利用水利代替人力,生产在水磨附近进行,纺织品制造脱离了行会。利用水利缩绒机生产出的产品,节省人工成本,价格比在城镇用人力缩绒制作出的产品便宜,行会产品竞争力下降。卡勒斯-威尔森说:“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证明了水利缩绒机在世界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纺织技术史上一场重要革命。”14世纪初水利缩绒机在约克郡的西赖丁地区、湖泊区、康沃尔、德文、萨摩赛特、考茨伍德、威尔特和凯尼特山谷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广泛使用。在缩绒机技术的支持下,没有行会规章限制的乡村成为手工业者新的定居地,西南部、东盎格里亚、东北部的乡村发展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其中,萨福克的拉文纳姆(Lavenham)在15世纪初只是一个小乡村,而1524年纳税180磅,成为英国第十三富有城镇,超过了莱斯特、北安普顿、牛津等老牌大城市。而德文的托特尼斯(Totnes)和萨福克的哈德利(Hadleigh)紧随其后,在西南部迅猛发展。伴随着乡村纺织业的繁荣,呢绒商(Clothers)应运而生。呢绒商自身不参与生产,他们购买羊毛,雇佣工匠在其家庭作坊中完成加工卖给布商,形成家庭生产制(domestic system)。 呢绒商安排各道生产工序并直接与市场相连,将生产和销售分离开来。资本主义就在这些小作坊中形成,而呢绒商也成为最初的资产阶级。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原料基础

进入14世纪之后,行政和军事开支不断增加,王室的征税范围也不断扩大,新的关税政策无形中保护了本国纺织业。1303年,英国的外国商人进出口商品关税发生变化。羊毛关税在1275年老关税的基础上增加50%,每袋羊毛涨至10先令。同时,开始征收外国商人的进出口呢绒关税。1347年新关税的征收对象扩展到本国商人。对于羊毛批发商来说,出口羊毛和出售给本国制造商的成本差距加大,使其将羊毛出售给本国制造商,保证了本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当进出口禁令解除,可以向佛兰德等地出口羊毛之后,新关税导致出口价格上涨,进而使得进口呢绒价格高居不下,外国呢绒的竞争力下降,无形中保护了正在发展中的本国呢绒业。同时,1337年打响的英法百年战争使王室对呢绒制品的需求加大,仅1337年王室为海军购买的呢绒就有2000匹。大量军需产品的使用刺激了本国毛纺织业的发展。而羊毛出口禁令也为本国纺织商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战争时期的外交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战时的需求促进了本国毛纺织业的发展。同时,黑死病之后,在人口锐减的条件下,英国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比重上升。到14世纪70年代,英国汉普郡的梅尔顿(Merdon)地区,养羊的牧场比黑死病之前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多,从1347~1348年的513英亩上升至1353~1354年为791英亩,到1376~1377年已增至1232英亩。养羊数量的增加保证了羊毛产量的稳定上升,确保了毛纺织业的原料供应。从1347年呢绒出口全面征收关税开始,除了受黑死病影响的几年,英国呢绒出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市场基础

纺织业的大发展给英国贸易和国内的商业联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之前是出口羊毛进口呢绒,现在是出口呢绒限制出口羊毛,并且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完全禁止出口羊毛。出口呢绒的历史同商人冒险家社团的发展密不可分。伴随着呢绒出口量的上升,冒险商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为本国纺织品寻求海外市场。不同于专门从事羊毛出口、游走与英国港口和加莱等海外集中地的批发商,冒险商是中世纪晚期从事呢绒海外贸易的商人,主要活动区域是普鲁士、挪威和尼德兰。他们在当地建立起冒险商公司,获得各地区贸易的自治特权。在国王亨利四世的担保下,1391年普鲁士骑士团长授予活跃在普鲁士的冒险商自治特权;活跃在荷兰、西兰、巴拉班特和佛兰德的冒险商以及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冒险商分别于1404年和1408年获得类似特权。冒险商交易的商品不单单是纺织品,他们将英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带到低地地区和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将当地的产品带回英国。英国冒险商在北海地区活跃贸易活动刺激了当地商人,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由于影响范围小,英国冒险商的商业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15世纪中后期同汉撒同盟的矛盾则迫使英国冒险商撤出北海貿易圈,退回到低地国家。

汉萨同盟是以吕贝克和汉堡为核心的德意志北部城市间形成的商业和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与西欧许多国家签订贸易协定,获得经商特许权。在英国呢绒出口贸易中,汉萨商人是冒险商的主要竞争者。14世纪中后期,汉萨商人在羊毛制品和精纺出口份额逐年上升,面对汉萨商人的竞争,英国国内形成反外国商人同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汉萨等外国商人在英的贸易活动并一度中断同汉萨商人的贸易。汉撒商人的宽幅呢绒出口量在1469年到达最低点,仅有864匹,占总出口量的2.1%。汉萨商人为了恢复在英国的商业特权、英国商人为了夺回在普鲁士自由贸易的权利,王室则为了高额的关税和补助税,以1473年汉萨商船帮助爱德华四世为契机达成和解,于1474年签订乌特勒支协议。冒险商获得普鲁士和汉萨同盟城市自由贸易特许权,汉萨同盟恢复之前在英国的特许权。虽然汉萨商人的呢绒出口量有所恢复,但是英国冒险商仍然控制着英国的呢绒出口。1475~1482年间,冒险商平均每年出口32503匹,占总出口量的60%,在1478年达到最高值71.4%。冒险商的海外活动保证了本国纺织品的销售市场,刺激了本国纺织品的生产。

结语

黑死病之后英国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已经开始的本国纺织业的转型。羊毛从出口转为内销为本国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需求、外交和财政政策也促进了本国纺织业的发展。冒险商利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王室政策在海外贸易中脱颖而出,成立冒险商公司、击败曾一度掌控全局的外国商人,建立起英国的民族出口贸易,为地理大发现后海外市场的开拓奠定基础,是英国向“日不落帝国”迈进的第一步,也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重要一步。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⑥T. Lloyd,the English Wool Trade in the Middle Ages,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99,p104,p117.

③A. Bland,R. Tawney(eds),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Norwich: The London And Norwich Press,1914,p.178-180.

④ T. Tout, the place of the reign of Edward II in English history,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14,p250.

⑤A. Jenckes,the Origin,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taple Of England,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1908,p79.

⑦⑩W. Ashley,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nglish Woollen Industry,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 2, No. 4,p.41,p48-49.p76,p67.

⑧H.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y,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920,p.15.

⑨H. Gray: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ation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p.23.

E. Carus-Wilson,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11,No.1 (1941),p50.

J. Bolton,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1150-1500,London: J.M. Dent;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1980,p252.

A. E. Bland,R. H. Tawney,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pp.211-216.

E. Carus-Wilson,Trends in the Export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p.165.

Joseph Byrne,The Black Death,London: Greenwood Press,2004,p64.

W. Cunningham,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ages,p.371.

A. Myers,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327-1485,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69,pp.1061-1064.

根據E. Power,M. M. Postan,Studies In English Trad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的附录整理而来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纺织业
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制及当代启示——评《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唐君远: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版图
纺织业觅路
天丝®——促进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新一代生态纤维
从纺织业的发展看浙江工业转型升级
论可持续视角下我国纺织业发展战略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