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再一次强调评价结果的运用要能够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应起到激励、引导和改进的作用,精细的甄别与准确的诊断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前者为教师判断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化现象提供参考,后者则为查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只能依据学生的卷面总分,班级平均分以及班级的优秀率、达标率和不及格率来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进行甄别,诊断根本无从谈起,从而形成“数据不够经验凑”的局面,教学的改进始终脱离不了“模糊判断,经验主导”的模式。
然而,自从成都市青羊区2012年引入第三方评价——ACTS学业评价技术后,我们一线教师欣喜地发现,原来科学的评价是要用数据说话,问题的诊断和改进可以不再依靠经验。当学会用数据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就会真实地发生在教师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
借助ACTS评价体系,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
作为一名与学生打了14年交道的一线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早已从最初的适应转变为驾轻就熟的操作。多年来所获得的不少殊荣使我认为自己的经验足以应对当前的教学工作,专业发展似乎很难再有重大的突破。然而,2012年全区学业测评结束,拿到手的成绩报告单却让我发现了一些以往根本无法发现的问题。这次的成绩报告单有两种:《班级成绩报告单》和《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不再是一个总分,而是整整2页,包含了上百个数据、数十条文字说明的数据表;而《班级成绩报告单》则多达9页,每页都是数据、图表、文字说明的综合呈现。初读《班级成绩报告单》,发现这次期末测查的五项知识内容:字词、句子积累、句子应用、课外阅读以及写作,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有三项指标达到了“优秀”,两项指标达到了“良好”。由此,我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研究方向正确;教学目标设定恰当;教学手段运用有效;全班学生总体均衡发展,重点关注的几个学生都顺利达标。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外,因此,也不免有几分得意。
但是,在接受了公众教育研究院的专家们对成绩单解读的培训后,再次研读《班级成绩报告单》,才发现成绩构成的大好形势背后其实暗藏着诸多问题:知识方面,虽然全班学生在“句子积累”指标项上达到了“优秀”水平,但却比年级平均水平低了1.2个百分点(见图1);技能方面,则显示全班学生在最简单的“认知”指标项上比年级平均水平低了0.9个百分点(见图2);能力方面,“词汇辨析”指标,居然比年级平均水平低了2个百分点,而且全班的平均水平也仅达到中等(见图3)。
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能力养成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原因在于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死记硬背的方式较多,缺乏在语境中对词语进行理解、分析、评价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问题反映的其实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词义的理解方面,我主观地认为这部分内容很简单,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于是很多时候用自己的讲述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而没有给学生留下品味、揣摩的空间。学生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教师一厢情愿地“硬灌”,不经意中剥夺了学生能力养成的机会,是一种“省力”却实质上无益于学生能力成长的教学模式。
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初读报告时的沾沾自
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反省与反思:自认为有新理念、新方法的我,原来也没有逃脱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的套路;自认为专业发展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我,原来依旧还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这些精细化、深层次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机制,都是传统评价所无法揭示的,现在在ACTS学业评价中都清晰明确地“展现”出来。
科学的评价,凭借多元、多维的结构化数据,在呈现问题现象的同时,也诊断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点、难点和盲点,从而帮助教师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重新定位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借助《班级成绩报告单》发现的问题,我开始尝试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方式和方法。
首先,针对“词汇辨析”能力是我班学生的弱势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共同讨论语文学习自读笔记作业的设计;并且许诺每周拿出一节课,进行“语文大闯关”活动,但是活动内容锁定为字词。让我惊喜的是,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们居然自创了许多游戏环节:我说你猜,我做你猜,听写大会,成语接龙……于是,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其次,基于我班学生已经占有明显优势的技能和能力,设计一些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更高的能力。这些活动包括,引導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词,以单元组文方式学习。在单元文章的整合与比较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分析、应用、表达等技能。同时,围绕主题词让学生自选文章推荐给大家,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开展班级共读,这样围绕同一个主题,学生们可以有多元、立体的理解与感悟;有些经典的篇章,课堂教学侧重点就放在鉴赏品析上,可能是围绕其中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可能是就一个作家将其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也可能是横向地就某一共同内容的文章共读等等。
一段时间的尝试后,通过平时的单元检测,分析学生得高分以及失分的原因,让我欣慰的是,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他们开始觉得语文书上的内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课外阅读从过去老师规定篇目变为学生主动提出更多篇目,围绕单元主题词,学生主动将经典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并将这些主题相同但作家不同、风格不同、内涵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甚至有学生提出语文书上的主题单元太少,完成教材内容后,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定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学生分头从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文章组建新的语文学习主题单元,自主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课前的自读笔记,学生们想到了许多有意思的方法积累、学习词语,如词语展示台、词语漫画、词语打擂台等,这样就把过去枯燥、单调的抄写、记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第二次期末测查,知识方面“句子积累”平均高出年级4.7个百分点,“课外文章阅读”平均高出年级2.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特优水平(见图4);技能方面,“认知”平均高出年级3.1个百分点,之前与年级持平的“信息提取”平均高出年级4.7个百分点,“综合概括”平均高出年级4.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特优水平(见图5);能力方面,之前最弱的能力“词汇辨析”慢慢开始提升,与年级平均水平的差值为0(见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