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丽丽
一个混血姑娘从美国而来
1998年7月,6岁的汪可盈(英文名字Chloe Bennet)放学回到家中,发现家中多了一个小女孩:坐在婴儿车里,蹬着小脚丫,冲着她笑,一双黑眼睛亮得像星星。汪可盈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她从哪儿来?”“中国厦门福利院。”汪可盈小心翼翼地抚着她柔软的小手,仰脸问妈妈:“我能抱抱她吗?”妈妈点头应允,同时举起相机为她和妹妹拍了第一张温馨的照片。
多了个妹妹,家里有了更多欢声笑语。汪可盈很快学会了给妹妹喂饭、摇着她睡觉,告诉她水池、插销是危险地带,骑双人自行车带她转,告诉她认识花花草草……
汪可盈是个中美混血儿。她的祖母于1957年从上海移居美国,在《纽约时报》负责国际时尚版块。父亲在美国长大,几乎对中文一窍不通,1990年到上海结识了驻上海总领馆工作人员、精通中国文学的美国女孩碧昂丝。两人一见钟情,一回美国就举行了婚礼。1992年4月18日,汪可盈生于芝加哥。
汪可盈长到四岁多,碧昂丝也没有再次怀孕,钟爱中国文化的碧昂丝提议,从中国领养一个孤儿。1998年6月他们专程前往中国,捐赠了3000美金、交纳1200美金资料费后,领养到这个一岁多、出生不到20天就被遗弃在林巧稚妇儿医院门口的女孩,取名汪可沁,一家人直接叫她“可可”。
小可可一天天长大,对世界有无尽的好奇。“为什么”是她的口头禅。一天,小可可忽然问:“姐姐,为什么我和你长得不一样?”汪可盈告诉她:“我是中美混血,你是中国人。”“为什么?”汪可盈不知如何作答,去问爸爸。爸爸鼓励她把真相告诉妹妹。于是汪可盈羞怯地向妹妹解释她是从中国福利院抱来的。小可可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不要我呢?”汪可盈做出了她的大胆推测,也许是她的爸爸妈妈生活很拮据,没有办法养活她。妹妹似懂非懂:“你们爱我,那么我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更爱我呢?”汪可盈坚定地告诉她,他们肯定也是爱她的,但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他们在很穷的时候把她送到福利院,就是爱。小可可依然似懂非懂的,但从姐姐口中得到这么肯定的答案,很开心。
按中方要求,在孩子被收养后的半年和一年的时候,收养代理机构或中方总领馆必须做两次家访。第二次家访,汪可盈听说他们是中国驻芝总领馆工作人员,很天真地问:“她(可可)很想知道她的亲生爸爸妈妈在哪儿,你们能帮助她吗?”一旁,小可可也点头附和。总领馆工作人员安慰小姐妹:“目前没有消息,不过我们肯定会努力的。”
七八岁的汪可盈,是不是从此就埋下了帮妹妹寻找亲人的愿望,埋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结呢?小可可也格外关注电视里播放中国的事情,经常是瞪大眼睛看,然后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当她上学后,立即就在房间挂上了一幅世界地图,在妈妈和姐姐指点下找到厦门,画了一幢房子,写下“Home2”(家2)……
说来也怪,可可一进家,碧昂丝又相继怀孕,生下了两个儿子,并且收养一个亚裔男孩、一个混血男孩、两只流浪狗……不同肤色六个孩子的家里热闹极了。
2008年,汪可盈报考大学了。爸爸和妈妈征求她的意见,她脑海猛然窜出一个单词——“中国”。爸爸很犹豫。精通中文的妈妈大加赞赏,用一句玩笑轻易说服了爸爸:“爸爸担心你的中文超过他呢。”爸爸哈哈掩饰尴尬:“我也支持,并且我赞助你1000(美)元用于你为可可寻亲。”汪可盈激动地和爸爸击掌:“OK!”出发那天,汪可盈有些兴奋,紧紧拥抱妹妹:“在家等我的好消息。也许我能找到你的亲生父母,说服他们来看你……”妹妹的眼睛一亮,满是憧憬,也紧紧地抱住她:“嗯。我会很想你的。”
就这样,2008年夏,16岁的汪可盈一个人飞到北京学习中文。第一个中秋节,她径直跑到了厦门,从福利院得知:小姑娘1997年9月29日半夜被放在林巧稚妇儿医院门口,被送往福利院。当时她穿红色对襟小衫,被一条花浴巾包裹,衣上缝着一块黄色布条,写着出生年月“1997年9月10日”。
再问,也没有更多情况了。
汪可盈顿时有些傻眼:从这些细节中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如果找不到,又怎么跟妹妹说?回到北京,汪可盈的心情很郁闷,向刚刚结识的一位中国好友倾吐。这位女孩大吃一惊:“你爸妈不怕她找到亲生父母后离开他们吗?我有个朋友是领养的,找到亲生父母一定要跟他们一起生活,养父母愣是喂大了一条白眼狼,很心痛……”汪可盈一脸茫然:“什么叫白眼狼?”“就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汪可盈更迷惘和犹豫,打电话给妈妈:“找到可可的亲人,她选择留在中国,你们会不开心吗?”“我们会失落,但是她幸福了,我们也有成就感也会欣慰。你呢?”汪可盈一下想通了:她也不会愤怒,真正的爱是不要勒令回报的,在付出过程中已经得到回报,得到了哺育和陪伴的快乐。幸福,应该来自于施予,而不是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汪可盈在网络视频中告诉妹妹:很遗憾,第一次寻找失败了,但她还会继续找的。
为我们流着中国的血而兴奋
国庆节,汪可盈又来到厦门。她印了500份传单,在林巧稚妇儿医院门口逢人就发。不远的巷子里有个卖炒花生的老太太,一生都在寻亲——她是重庆人,读过女子学校,会一点英文。她共生了四个孩子,丈夫是国民党将领,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她带着四个孩子到厦门讨饭,沿途将孩子赠予路人。如今她年近九旬,唯一愿望是在入土前和自己的儿女团聚。听说这个混血女孩为妹妹寻亲,她主动用英语跟汪可盈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在听说汪可盈妹妹的事情后,她们就聊开了,聊新中国、聊文化大革命、聊大饥荒……弹指一挥60年,6亿人走向小康,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当汪可盈的“传单”发完,准备离开,向老太太告别,老太太言犹未尽:“现在生活好了,我争取活到见到孩子的那一天!”老太太耳聪目明、思路清晰,汪可盈大为感慨。她给妹妹发邮件记录这些点点滴滴:“我忽然感觉中国就像他们的武侠小说那样底蕴神奇,无数的人其貌不扬,扫地和尚都是功夫盖世,一个卖炒花生的老太太也能流利地说英语……”
可可特喜欢听姐姐讲这些中国的趣事。尤其听说中国老人基本会帮着带孙辈,两姐妹都特别钦佩他们的奉献精神。在美国,老头儿老太太读书看报、养猫养狗,非常自我……很难判断哪一种生活更好,但姐妹俩一致认为:中国人对亲人的情感依恋令人动容。
寻亲,锻炼了汪可盈的汉语口语,带领她一点一滴熟悉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传奇的功夫,源远流长的儒家道教,不可思议的针灸和中医……她告诉11岁的妹妹:中国的美是沉静的蜿蜒的,我为我们流着中国的血而兴奋。
汪可盈发的“传单”有了回音。2008年11月,她接到一个电话,称可可也许是其女儿。她大喜过望,立刻赶往厦门。一对夫妻告诉她,自己11年之前将女儿遗弃,他们描述的孩子衣着和可可的信息大致吻合。正当汪可盈百感交集之时,他们却忐忑地问:“孩子背上有块指甲大的胎记吗?”汪可盈的心顿时凉到脚底。妹妹的身上毫无瑕疵。
一来二去,爸爸给的1000美元很快就花光了。汪可盈不得不谋划怎么赚钱。她3岁就进入美国蒙台梭利学校学习舞台表演、唱歌、跳舞和萨克斯风,曾经是第二城市青年剧团的成员。她决定在这方面尝试。她一面学中文,一面寻找演艺机会。她在网上联系一家录音棚,自己录制了两首单曲,一份寄给加拿大耐特维克唱片公司,一份寄给当律师的爸爸。她的爸爸发邮件告诉她:“这样笨拙的方式‘求发现是无法想象的,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不料这家公司很快给她打电话:“我们读了你的资料,决定包装你,给你出唱片!”
汪可盈高兴地蹦了起来。她觉得像做梦一样!这家全球顶尖的唱片公司云集大批欧美大牌音乐人,也曾为众多一线巨星制作音乐,包括麦当娜、席琳·迪翁,为李宇春制作了让她声名鹊起的第二张专辑。
2009年,汪可盈到了上海,在上海发行了她的第一支中英文歌曲《Uh Oh》。公司邀请著名音乐人张亚东担任联合制作人。随后她又接到热波音乐节的邀请,和台湾少女组合SHE同台演唱。
公司付给了她第一笔报酬,2000美元。汪可盈立刻用之于寻亲。她在网络上发帖求助,每天浏览回帖。由于方块字实在难学,汪可盈经常要搬着字典一边看帖一边查字。一天下来她眼睛都瞅花了。在此期间,远在美国的妈妈又领回一只流浪狗,妹妹每天都要发邮件报告家里乱成了什么样。这个幸福的家庭其乐融融,远隔重洋的距离也不能阻隔。
然而,由于寻亲的线索有限,汪可盈大半年的寻找仍然是一无所获。她向父亲诉苦,父亲笑了:“世界上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虽然你没找到她的亲人,你好好想想你得到了什么?你继续寻找吧。我们支持你。”汪可盈恍然大悟。她和妹妹从平民百姓中了解中国,她奇迹般地成为一个歌手,她赚的钱已经足够自立,这些不都是收获吗?
姐妹情深也有辽阔收获
2011年初,汪可盈无功而返,回到了洛杉矶。可可已经从喳喳呼呼的小丫头变成了羞涩的大女孩。现在他们兄弟姐妹6人。虽然人丁兴旺,但家中秩序井然。原来她不在家的日子,可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姐姐,悉心地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们。饭后,汪可盈要倒时差。她的卧室已经被弟弟霸占,她暂住可可的房间。躺下后,汪可盈忽然觉得枕下硬邦邦的,一摸,是妹妹的日记本。第一页粘着一张中国地图,标着从北京飞厦门航线,记载着她们所有的通话、聊天记录。在那些悉心记录的事下面,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姐姐早上9点就到了厦门,她省钱坐红眼航班,飞机上早餐味道好吗?谢谢你,姐姐。”日记的尾页她写着:“献给我生命中永远的姐姐,可可。”
她何时变得这样心细如发!汪可盈冲到客厅,紧紧地拥抱妹妹。汪可盈心里暖透了——当你用全部的爱与热忱面对生活,它给你的回报是多么辽阔啊。
没过多久,汪可盈意外接到好莱坞导演卡特勒的电话,邀她出演美剧《音乐之乡》女二号。可可听说后,高兴极了:“姐姐,我就是你的小福星!”妹妹由衷的话,让汪可盈非常开心。一语中的。很快汪可盈在美国声名鹊起。可可羡慕不已,也想过一回演员瘾。2012年,导演乔斯·韦登公开招募演员。汪可盈二话不说带妹妹去试镜。乔斯在荧幕上见过汪可盈,他十分好奇:“你的妹妹是一个亚洲人?”“对呀,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和亲生姐妹一样!”听说汪可盈在中国两年主要是为了帮妹妹寻亲,乔斯很感动,一下认定她为女一号:“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姐姐,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演员”。汪可盈和妹妹激动得跳了起来。
2013年9月《神盾局特工》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一下火遍全球。汪可盈从一个圈外人,到一个小歌手,到炙手可热的演艺新星,走得顺利而轻快,她的成名路和姐妹情在美国各大论坛传为美谈。
无论飞得多高,汪可盈帮妹妹寻找亲人的心思未曾停止。2014年4月28日,汪可盈飞到北京出席搜狐视频为她举办的粉丝见面会。一下车,她那热烈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拂过,目光所及,鲜花盛开。长枪短炮下,她强大的气场让大家如沐春风。汪可盈甜甜地用汉语跟大家打招呼……
活动结束后,汪可盈转道上海、泰国、洛杉矶,然后和汪可沁飞到芝加哥看望90岁的爷爷。她们为爷爷带去了全家福,将长大的弟弟一个个地介绍给爷爷。汪可盈告诉爷爷,她很遗憾没有为妹妹找到亲人。妹妹告诉她:尽管渴望能见到亲生父母,但她已经非常幸福,因为爸爸妈妈和姐姐非常关心她……爷爷是国内知名的《知音》杂志忠实读者,多年托人从唐人街购买杂志。爷爷告诉她《知音》杂志在中国很有影响力,也许能帮她。于是汪可盈希望通过本刊寻找妹妹的亲人(线索请致信:52229753@qq.com)
同时,汪可盈也爽朗地说出了她的人生愿望:“我不希望自己对金钱和名气充满了欲望。替妹妹找亲人的过程中,我已经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我对妈妈的事业充满了兴趣。妈妈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开了一家诊所,和海地共和国一位慈善人士在地震后共同收养了39名孤儿,但她们的力量还很微薄。感谢上天,赐予我这么博爱的父母,万事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那么纯洁美好。我和妹妹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收养和帮助更多孩子,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希望看到主人公更多照片和视频,帮助主人公寻找亲人,请扫描本刊封面上的知音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回复“汪可盈”)
编辑/夏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