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发展语感

2014-10-14 16:27梁乐文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感文言文传统

梁乐文

【摘要】本文从文言文传统教法的传承、语感的培养等方面,就如何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扭转学生的厌学情绪作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 传统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4-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以“字词落实”为主导,这忽视了对文言文语感的培养,这使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译的附属品。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学情绪。而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部文言文翻译的参考书,这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尴尬:学生看起来都懂,教师没什么东西好讲。

那么,如何扭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被动局面?经过实践探索,本人渐渐领悟到:立足传统,发展语感。

一、立足传统,勇敢传承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不可全盘否定,几千年的教學必然积淀了金子般的经验。我们应立足传统,勇敢传承。首先,不要否定“死记硬背”。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含蓄,许多文学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让死记硬背有了一定的合理性的。胡明扬教授认为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他说:“五六岁的孩子,一上学就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当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读多了,背多了,加上老师偶尔的讲解,慢慢就懂了。”可见,只有死记硬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古文阅读中得心应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不断地积累,扩宽眼界,才能在学习中如有“神”助,否则难有作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背记”与“文学积累”,不正是为了语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吗!反之,谈语感就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了。

二、重视培养,发展语感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和道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认为可以从“读——引——想——拓”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读中品,读中感。

朱熹说:“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认为,“诵读”应先训练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然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会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语感,并以读激趣,以读促讲。为此我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了“三读法”——教师示范读,学生反复读,分角色赏析读。譬如,学习《童趣》,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示范以读出情感,读出理趣,导学生进入“意会”的境界;后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读时要抑扬起伏,轻快自然,轻快中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的童趣。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感知上的感知直觉,这是语感的前提。

2.学之有法,引之有效。

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感的钥匙,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遗憾的是文言文教学多被文字疏通、内容的理解所淹没,导致缺乏“钥匙”的学生们学习效率低下。我们可以用点拨、类比、交谈等方法层层激发。譬如,针对文言文的翻译,教师特别应培养学生不断总结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义项的良好习惯,如表动作的“顾”、“走”、“去”等,表时间的“少倾”、“俄而”、“未几”等,表通解的“反”、“亡”、“见”等常见实词积累;“而”、“之”、“以”、“于”等常见虚词的各种用法的比较综合……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然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体。

3.展开想象,增强语感。

课堂中,要使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代作家搭起心灵的鹊桥,教师必须训练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想象,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教学参考中预定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让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融于文言文情理的海洋中。

(1)听。

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通过音乐辅助文言文教学,以强烈流畅的乐感来自然地牵引学生相对弱的语感,使学生的思维在音乐中驰骋,从而达到语感的“顿悟”。

(2)画。

以图画的载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下来,能使学生快速地感受情境。如教学《陋室铭》的陋室环境与生活交往时,教师请学生根据内容把画一画。学生通过画画明白了作者生活的“陋”,从中领悟到其品德的“馨”。

(3)演。

表演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还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如《核舟记》中介绍苏轼和黄鲁直、佛印外貌和神情这一段时,就可以请学生演一演,体会三人各自不同的神情和姿势,并搞清三人的位置,加深了印象。

4.拓展延伸,积淀语感。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只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强化读写的实践,养成习惯,才能促进语感的积淀。

(1)在“学”中积累。

要善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综合材料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如名言名句的收集,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收集有关“月”的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习《湖心亭看雪》后,收集有关“雪”的名句,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学习《桃花源记》后,收集有关“记”的作品并比较综合,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等。

(2)在“写”中拓延。

教师可利用小作文形式让学生谈对古人的看法,增进对古人的了解;可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某些句式进行仿写,如《爱莲说》中对“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仿写,这些仿写练习,既熟悉了句式,又加深了对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对名言名句进行品味与尝试在作文中引用等。通过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激发自身的语感积淀,又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这里值得肯定的是,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文言文教学正是吸取古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更要增强这种历史使命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强化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汉青.《论“死记硬背”》.语文教学与研究.

[2]李 旭.《“语感”浅说》.

[3]邓永财.《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中国教育学刊.

猜你喜欢
语感文言文传统
文言文阅读专练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少年力斗传统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