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秋香
摘 要 马克思哲学具有生活维度,从理论诉求来讲,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从理论内容而言,是围绕“人的解放”何以可能展开;从逻辑路径来讲,则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于此而论,马克思哲学显现出其理论的生活维度。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生活维度 现实生活 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Life Dimensio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SU Qiuxi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Marxist philosophy has a dimension of life, from the theoretical appeal is concerned, is to achieve "the reality of people's happiness"; theoretical content, is around the "human emancipation" Possible expansion; logical path is concerned, it is based on real life. In this connection, Marx's philosophy shows the life dimensions of his theory.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life dimensions; real life; human liberation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旨归
“人民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①与“解释世界”的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他说:“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类型,“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③是其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此为主线而展开的,这也构成了其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就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人民的现实幸福”与“人民的解放与自由”是同一个价值立场、所指代的价值主体也是一致的。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与理解中具有相通性。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哲学是有阶级立场的,这个阶级立场便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在这里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并无相悖。在马克思解放理论架构中,要实现“人的解放”这座大厦,必须以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为基石,“政治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的直接前提,通过改变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遭遇,改变他们的历史命运,使其对自己命运的改变从自发状态提升到自觉醒悟,从而通过解放自己而达到解放人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宿归是立足于“此岸世界”,实现人的现实幸福,使人得以解放和全面发展,而非观望“彼岸世界”的真理,这是表征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价值向度。
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域
实现人类解放,追求人民的现实幸福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指向,那么这也就规定了他的理论视域是围绕着“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现实幸福”何以实现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首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表达。马克思哲学所指的“幸福”是现实生活主体与社会的制度及其关系结构、体系之间的关系状况,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人对生活世界的直观感觉或心理感受。在马克思哲学里“幸福”特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与实现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范畴。也就是说,既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能否保证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实现,是判断幸福与否的根本尺度。④对于马克思来说,“幸福”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回归,意味着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生活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的 “人”消解一切异化、一切压迫性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从而使人成为人。
其次,“现实的个人”是其哲学的理论主体。黑格尔那种脱离实际生活关系的“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现实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⑤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且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中,从而有别于动物,规定着人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样的人,标志着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决定了“人”成为自身。
最后,消除异化,幸福才有可能实现。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人的现实幸福被“现存事物”所钳制,“现存事物”成了人们追求幸福与自由、解放与发展的枷锁。而这种“枷锁”不仅是意识、理念上的枷锁,更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全面异化所造成的枷锁,从而钳制人民的解放与幸福。受费尔巴哈 “异化”思维或 “颠倒逻辑”的启示与影响,马克思彻底的掀开生活世界全面异化的境况,相继揭示出“宗教异化”, “政治异化”, “劳动异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异化”, “资本异化”等。由此,马克思对生活世界中的一系列异化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从对生活的意识层面的批判深入到对现实生活的根本性、本质性关系层面的批判。藉此批判路径,马克思哲学直指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在本质的实现,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生活规定性。
(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
3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路径
马克思哲学以“生活世界”为其理论视域,以改变“现实生活”为其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其逻辑路径也必然是从现实生活出发。endprint
首先,立足于现实世界。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和人类的自由解放,就必须从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我们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⑥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世界,来理解、思考和认识有血有肉的人。“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在这里马克思哲学不仅是立足对“旧的生活世界”的扬弃,而且是立足于新生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样,马克思哲学就超越了缺乏历史维度,局限于不变的现存社会的旧哲学,直接表达了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指向与理论使命。
其次,坚持生活第一性的原则。解蔽历史长河中一切神秘性的东西,根本性的方法论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从生活本身的面目出发。事实上,一切变化都根源于生活世界的变化,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表达,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事物的真实面目就是人的生产和生活本身。马克思始终坚持“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因此,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以此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以经济生活为突破点。马克思哲学批判现实生活的路径选择是从经济生活开始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最常见的“商品”入手,探究商品生活背后的“劳动”,通过工人劳动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生活的实质,即资产阶级无偿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和利润。从而揭示出一切异化的根源,只有彻底扬弃经济生活的异化,才能从根本上消解或解构异化,才能使人的生活获得根本的解放与自由。“现实的个人”的解放运动,就必须落实于破除“分工”、扬弃“私有制关系”、消灭“虚幻的共同体”,以此构成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现实路径。⑦
4 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哲学;是一种有别于只在理念或精神上进行思辨的实践哲学;着力于现实生活中,干预、参与生活过程,改造束缚人的发展的异化关系与环境,并且是以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趣的革命性哲学。将马克思哲学判断为一种生活哲学,是以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域、价值旨归以及逻辑路向作为判断依据的 。
注释
①④⑦杨楹.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人民的现实幸福”[J].哲学研究,2012(2).
②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③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⑤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