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明
内容摘要:词义具有概括性,反映到辞书中也是如此,如果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看这种概括,我们就会发现辞书释义的侧重不尽相同,并且往往带有某些不足。我们选取人们常见的“家禽”、“植物”及其所包含的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等范畴来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辞典释义的差异。
关键词:原型理论 辞书释义 差异
词义具有概括性,反映到辞书中也是如此,如果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看这种概括,我们就会发现辞书释义的侧重不尽相同,并且往往带有某些不足。我们选取人们常见的“家禽”、“植物”及其所包含的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等范畴来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辞典释义的差异。
一.家禽、牛等范畴的释义
我们首先看看这几部辞典对上位范畴“家禽”、基本范畴“牛”和下位范畴“黄牛”的解释:
《新华字典》:
家禽:由人喂养的禽兽,如马、牛、羊、鸡、猪等。
牛:哺乳动物,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等家畜。
《现代汉语词典》:
家禽: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畜类,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
牛: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等几种。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毛短。
《辞海》:
家禽:人类为满足肉、乳、蛋、毛皮以及役力等需要,经过长期劳动而驯化的各种动物。如猪、牛、羊、马、鸡、鸭等。
“牛”:黄牛、瘤牛、水牛、牦牛以及其种间杂种的统称。
“黄牛”:亦称“普通牛”。哺乳纲,牛科。反刍家畜。包括欧洲品种的乳牛、肉牛和中国的黄牛等。毛色有黄、棕、黑、黑白斑、红白斑等,在中国多为黄色,故名。
下面我们将从范畴的定义、范畴中的典型、次典型和非典型个体、范畴的个体数量等方面比较三部辞典的编撰异同。
(一)范畴的定义
在上位范畴“家禽”的定义中,《新华字典》讲得最简单,《辞海》讲得最详细,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语义特征。
在基本范畴“牛”的定义中,《新华字典》定义了“牛”所属的大类:哺乳动物。《现代汉语词典》不但讲了“牛”所属的大类,还讲了牛的身体组成部分。而《辞海》没有对“牛”进行定义。
在下位范畴“黄牛”的定义中,《新华字典》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对此定义进行了解释。
在上位、基本和下位范畴的定义中,《辞海》解释比较详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次,《新华字典》最简单,但三者的解释都基本正确。
(二)范畴的典型、次典型和非典型的差异
在上位范畴“家禽”的解释中,《新华字典》和《辞海》的做法相同,只列举典型个体,而《现代汉语词典》不但列举典型个体,还把范畴中的非典型个体(例如“骆驼”)也列举出来,这样让读者对该范畴更有比较好的认知。但问题是,《现代汉语词典》却把最典型的家畜个体,比如鸡、鸭等忽视了,而典型性稍低一些的“羊”、“家兔”、“马”却列举出来了。还有一点,《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考虑到“家禽”范畴中各个个体典型度的排列顺序,可以考虑按照个体典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比如:猪、牛、羊、马、骆驼;鸡、鸭、猫、狗、家兔等。
基本范畴“牛”中,有一种典型度较高的牦牛,《中国牦牛学》认为,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此外,还有一种典型度较低的瘤牛,为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在中国主要海南等地饲养。
在这三部辞典中,《新华字典》把“牛”范畴中最常见的黄牛和水牛列举出来了,《现代汉语词典》多列举了“牛”范畴中的次典型个体:具有某些地域特色的“牦牛”,《辞海》除了列举了“牛”范畴中的典型个体、次典型个体,还列举了更次典型成员的“瘤牛”。这种做法《辞海》似乎做得比较好,但是如果从典型性的角度来看,由于牦牛是仅次于黄牛、水牛的第三种牛,“瘤牛”的典型度最小,所以,《辞海》似乎应该改变这几个成员的顺序,即改为:黄牛、水牛、牦牛、瘤牛以及其种间杂种的统称。
《新华字典》中,没有对“黄牛”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主要强调“黄牛”的典型性的毛色:最典型的是黄的,次典型的是黑色的,其他的非典型毛色是杂色。《辞海》不但列出来了典型和次典型毛色,它们分别是黄色、棕色和黑色,还列出来了毛色是红白斑、黑白斑杂色等非典型毛色。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黄牛的认识。不会导致人们这样的认知:属于范畴“黄牛”中个体的毛色只有黄色或棕色。
从范畴的典型、次典型和非典型的差异来看,《辞海》做得好些,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都列举出来了典型个体和次典型个体及其毛色,但它对个体排列顺序的处理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典型度的大小。
(三)范畴个体数量的差异
对于范畴的个体(种类)数量,上位范畴“家畜”、基本范畴“牛”,下位范畴“黄牛”,三本辞典都没有讲,可能是无法讲,因为人们对家禽的种类还没弄清楚。
二.植物、树、柳树等范畴的释义
我们知道,“柳树”是基本范畴,它的上位范畴是“树”,一种次上位范畴,“树”的上位范畴是“植物”。我们来看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对它们的解释:
《新华字典》:
植物:谷类、花草、树木等的统称。
树:木本植物的总称。
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
《现代汉语词典》:
植物:生物的一大类,这一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树:木本植物的通称:柳树。endprint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辞海》:
植物:生物的一界。包括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已知有三十几万种,遍布自然界。
树:木本植物的总称。
柳树:杨柳科,柳属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或灌木。柳条柔韧。叶长狭长。花雌雄异株,柔黄花序,苞片全缘,无花被,有腺体,雄蕊往往只有一或两个,花柱常一,具有两枚两裂的柱头,或柱头极短。种子具毛,约有520种,中国有257种。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
(一)范畴的定义
《新华字典》对上位范畴“植物”没有进行定义,只是列举了几个典型个体进行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倒是进行了定义,但没有举例说明。《辞海》也没有进行定义,因此也就不存在核心范畴属性。
在三部辞典对上位范畴“植物”的解释中,《新华字典》和《辞海》似乎科学性相对少一点,两者都用范畴中的典型个体替代整个上位范畴“植物”。这些做法似乎对一个名词的解释不太够精确、全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是对“植物”范畴中的所有个体进行概括,对上位范畴来说,这种概括就显得很重要。
在次上位范畴“树”的解释中,三部辞典基本相同,都没有列举范畴成员。
在基本范畴“柳树”的解释中,三部辞典对“柳树”的解释和它们对上位范畴“植物”一样,《辞海》解释比较详细,《现代汉语词典》其次,《新华字典》最简单,甚至连范畴个体的列举都没有。
(二)范畴的典型、次典型和非典型的差异
《新华字典》把处于上位范畴的“植物”概括为谷类、花草、树木等典型个体,“谷类、花草、树木”这些个体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从它们出发,人们更容易理解什么样的东西是植物。《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植物”时,运用“细胞壁”,“叶绿素”,“无机物”,“神经”等专业术语,这些词语,人们经常接触不到,不利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理解。《辞海》把处于上位范畴的“植物”中的所有种类都列举出来了,对植物所包含的个体概括性更强。“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变化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生殖方式的变化趋势等。对次上位范畴“树”的典型和非典型个体,三部辞典均没提及。对于基本范畴“柳树”,《新华字典》没有提及,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列举列举出“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注:很多人认为杞柳属于旱柳)等”。最后要说明的是,三部辞典基本上列举了范畴中的典型个体,但对非典型个体往往缺少列举。
(三)范畴个体数量的差异
一个范畴,往往会包含一定数量的个体,但只有《辞海》把“植物”和“柳树”范畴中的个体总数说明了一下,另外两部辞典却没有涉及到范畴的数量。但从原型效应的理论来看,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在介绍中国有多少种柳树时,尽量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词,似乎应该把“中国有257种”这样的表达,改变成“中国约有260种”。
三.结语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来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在释义时,有的用典型个体替代范畴来对词义进行解释;有的忽视了非典型个体的列举,甚至典型个体;在对范畴成员列举排列顺序时,有的又会忽视它们典型性的大小;在概括说范畴个体的数量时,有的会使用精确的数字。这些和原型理论是有相违背的,这也是其他辞书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第10版)[M].商务印书馆,2004。
[2]现代汉语词典 [M].商务印书馆,1996。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编委会.中国牦牛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作者介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