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信仰

2014-10-14 05:18
旅游世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昭寺喇嘛寺庙

在离天堂最近的青藏高原,宗教和信仰简直可以说是藏民的氧气和水,不可或缺。在这片雪域上,信仰之于生命,犹如青稞酒酥油茶之于生活。未到西藏之前,我只在书中略知宗教之一二;去了一趟西藏,我才醒悟什么才是这世上真正的宗教,什么才是虔诚的信仰。

在拉萨人来车往的街道上,我们亲眼见到一男一女两名藏胞一前一后地磕着长头。他们双手合掌高举过头,然后降至鼻尖,胸口,身体迅速前扑,双臂前伸平放在地上划一记号,全身匍匐,然后起身,跨前两三步到记号处,再重复以上动作。由于前额及鼻尖贴了地,所以其上都有灰土沾成了圆点。他们的藏袍外罩着一件帆布长围裙,双手垫着木板。他们一丝不苟,任凭时尚和现代的东西在身边一闪而过,他们的心不为之动,信仰不为之变,我行我素。

据说他们中许多人还是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一步一个长头磕到拉萨,历时往往一年或几年,不辞风霜,不辞千里,不惜抛家弃产,沿途乞讨也要到拉萨,所以在拉萨乞讨的人很多。他们往往因朝拜而抛其所有,最后除了信仰便身无分文。这些乞讨的人总令我们敬佩,他们是精神的富者。在八廓街大昭寺前,我们也见到无数磕长头的人和乞讨的信徒。我不想对他们说长道短地评论,但他们的虔诚确实令我感动无言。我心灵所受的悸动,也许并不亚于1818年,白人探险家第一次发现在北极冰雪世界里竟有顽强生活着的爱斯基摩人时的震惊。在这难得真诚、信仰早已支离破碎的后工业时代,我终于看见这世上还有如此纯粹靠信仰而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一寸寸地丈量着通往终极的无穷路。

在西藏,我们随时可见迎着寒风飘扬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每家屋顶,每个山头山口、河边、树顶、桥上,甚至热闹的街上十字路口,都插有这些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据说经幡中的五色,其蓝象征天,其白象征云,其红象征火,其黄象征地,其绿象征水和木。藏民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因此,每每见到经幡,我都会不由自主竖耳聆听。我不知道苍天在上是否也在倾听,这千万遍经风经雨的祈祷声。

在西藏,人人口中念念有词。他们都在念诵六字真言。整个西藏变成了一个“六字真言”的嘛呢世界。人们走到哪里,都手摇嘛呢筒,转嘛呢轮,绕嘛呢石堆(又名玛尼堆),诵嘛呢咒。就像十九世纪一英国学者所描述的:“在西藏的每个十字路口,每走一步,都有某种形式的六字真言在注视着旅行者”。也许每个西藏的孩子自呱呱坠地时,便在父母的嗡嗡嘛呢声中逐渐学会了唱诵真言,至老也念着六字真言坦然离世。绝大多数的藏民,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他们的宗教和信仰有关。他们的家里大多有一个小佛堂或小小的神龛台,还有酥油灯、哈达,香和八宝吉祥物等供献品,供家人早晚叩拜祈祷。不论男女老少,出门人均配戴“格马”或“松科”等护身符,手不离念珠。念珠都有108颗珠子,不念时绕在左手腕上。在藏民眼里,神灵无所不在,每座山每条江每片湖每棵树甚至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供朝拜的种种神灵。神山圣湖,寺院古迹,都是朝圣的对象。

在西藏,人们心甘情愿地供养着喇嘛。喇嘛如同汉语里的“和尚”,藏语意即“上人”。人们相信喇嘛是引导他们进入佛道的唯一导师。子女出生要请喇嘛命名,男女婚嫁须请喇嘛占卜,患病要喇嘛医治,人死后要喇嘛念经。在藏传佛教的西藏,喇嘛无论是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还是本教(黑教)的,都很受普通藏民的尊敬。难怪藏俗语有说:“日月高于山巅,喇嘛高于国王。”在西藏我们遇见无数身披袈裟,面带微笑的喇嘛,其中有一位年逾花甲、须发皆白、慈眉善目的喇嘛,他满面红光,身体健硕,见我们上了车,便主动牵扶我们,一直微笑,欲言又止,我们用眼神微笑交流着一切。我仿佛觉得眼前的他本身就像一尊佛。西藏就是这样,全民信教,人皆好佛。

布达拉宫

最无价的寺

布达拉宫是西藏集寺院和宫殿建筑为一身的古代藏族建筑史上的光辉典范之作。“布达拉”系梵文的藏语音译,指观世音住锡地佛教世界里的四大圣地之一的普陀山,意为持航解脱海岛之舟。

在整体布局上,布达拉宫体现出藏传佛教基苯教义“三界”的思想,追求纵深的空间意向。如果说古代城堡建筑的空间纵深、矗立凌空,是强调王权的至尊和显赫,那么布达拉宫由低向高的空间序列强调的则是诸法无常,常乐寂静,由欲界循序渐进,循着“之”字形巨大条石阶梯,精进修证,到达终极目标涅槃常乐的美学范畴。因而在建筑上,利用量度、比例和色彩、明暗等手段巧妙地象征和体现世俗的污浊和天国的极乐。

红宫、白宫和“雪”由上而下呈三个层次段的纵向排列,无疑是藏传佛教“三界”(无色界、色界、欲界)思想的充分体现。

城堡“雪”位于红山底部,建筑有西藏旧政府噶厦机关、藏军司令部、监狱、印经院及民用建筑,周围城垣环绕,设东、南、西三门,城堡东南、西南建有碉楼,为典型的城堡建筑。按佛教来看,它是凡夫俗子们来往的世界,为食欲、情欲等有情之所,是欲界的象征。

位于城堡“雪”上的白宫,则利用空间组合,架构出一组组错综复杂的狭小空间,摇曳的酥油灯,幽昏的光影,狭窄的天窗,纵深幽远的回廊,强调出一种神秘沉重的气氛,七情六欲在此化为乌有,心中唯有对佛法、神灵的虔诚。禁欲主义在空间组合和光影调配中得到充分体现。佛教把人的“六欲”看作是成佛道路上的障碍,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渊源。

红宫中修建的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高耸玉立,金皮包裹,珍珠、玛瑙、翡翠严饰,号称“世界一饰”。红宫宫顶,歇山汉宫、雁队斗拱,飞檐衔兽,经幢飞金。三座金殿和五尊金塔耸立云霄,金光闪闪,与日争辉。梵我不二,解脱轮回之苦,涅槃极乐的佛国世界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禁欲主义和极乐世界在布达拉宫建筑上得到完美的谐调。布达拉宫构思独特,建筑精美,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昭寺

心灵之轴

“到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这是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萨迦寺

“灰白色”寺庙

萨迦,在西藏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名。元王朝时期,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萨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因深得元朝统治者信任,而在萨迦建立地方政权,掌管全藏。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寺,寺中藏有《贝叶经》、《布德甲龙马》和《大藏经》,还有元代坛城壁画、古瓷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因此又被称为“第二敦煌”。

如果没有提前做功课,来到萨迦,你一定会疑惑眼前的建筑到底哪个才是萨迦寺。因为,一下车你便会被对面山上金碧辉煌、层层叠叠的宏伟寺庙所吸引,而在你身边却又矗立着一座灰白色建筑。是的,灰白色的建筑就是你要找的。“萨迦”在藏语里就是“灰白土”的意思。萨迦寺就是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和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还有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墙壁的。这也是萨迦派被称为“花教”的原因。

真正使萨迦寺名扬海内外的,除了它独特的城堡式建筑外,还属寺中所藏的大量经文和为数不少的稀世珍宝。这些寺藏文物大致可概括为“经书墙”、“瓷器墙”、“壁画墙”和“佛像墙”。

在安静的午后,风吹动主殿屋檐下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音,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寺庙在庄严肃穆中平添了几分轻松俏皮。一群群鸽子在寺庙的建筑上飞飞停停,或许它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陪伴着萨迦寺在辉煌与没落的历史中一年年流转。

扎什伦布寺

活佛最多的后藏圣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扎什伦布寺的金顶,我们跟随着佛的脚步踏入了这座567年历史的藏地寺庙。我们小心地隐藏起凡世中的贪婪和欲望,遮挡住浮世绘中的嘴脸,努力地寻找初来人世时那份单纯,倏忽,自己的眼睛明亮的些许。

穿着藏红色僧袍的喇嘛三五成群赶去经堂开始一天的功课,多布琼大师陪在我们身边,向我们这些企图用片刻光影来长久铭刻历史的人儿讲述时间和成长。他懂佛,我们似懂非懂。多布琼大师从十二岁开始与佛结缘,在扎什伦布寺学习经文和医学,如今已经小有所成。他说寺庙的生活平静安详,因为佛法相伴,再多的喧嚣也只是在门口徘徊。

但是近年手机和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喇嘛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了现代化的工具来接触外面的世界、弘扬佛法。曾经被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摸顶祈福的多布琼大师嘴角微扬,传统与现代并行,正是他们所经历的。

资讯站

黄教

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最著名的像班禅大师,达赖喇嘛,帕巴拉活佛。自明清之际直到民主改革前,一直是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

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1373年他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1400~1409年,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学经须遵循次第。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

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相对于以后的其他三大传承:白教-噶举、花教-萨加、 黄教-格鲁,它是旧派。历史最久,教理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形成于公元11世纪。尊奉莲花生大士为其始祖。其教义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大圆满法”,认为人的心体本质上是纯洁的,通过修法把心体安置于一个理想的境界,就成佛了。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修行者红衣红帽,可以娶妻生子,尤其重视“伏藏”。

寺庙:从朗达玛灭佛后至十七世纪前,宁玛派的僧人多散居于山中,没有较有规模的寺庙。十七世纪时建立了六大主寺,再由主寺分出为较小的子寺。在历史上,宁玛派并没有政教合一的领袖。以各主寺的住持为意见领袖。

多吉扎寺(上藏山南地区贡嘎县的雅鲁藏布江江北岸),敏珠林(上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佐钦寺(中藏康区德格东北),雪谦寺(中藏康区德格),噶陀寺(下藏康区白玉县),白玉寺(下藏康区白玉县)

六字真言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唵(ōng)嘛(mā)呢(nī)叭(ba)咪(mēi)吽(hōng)。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中,代表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猜你喜欢
大昭寺喇嘛寺庙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喇嘛洞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喇嘛“斗法”考——兼论忽必烈及元皇室独尊藏传佛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