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 莉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属于静脉内出现血凝块阻塞的周围血管疾病,因较易发生于长期卧床患者,而重症医学科患者因病情危重,且因治疗需要或昏迷而长期卧床,因此,DVT亦属于重症医学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在重症医学科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病房[1]。而一旦发生DVT,如不能及时进行诊治,则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并引起患者出现脑栓塞或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2]。有效预防DVT对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血液高凝状态、流速慢及血管内皮损伤在DVT发生中的作用十分关键[3]。因此,可采取药物抗凝及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而降低DVT,但抗凝药物的应用对危重症患者风险较大,因此,早期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在DVT的预防中有着一定的意义。该研究通过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52例危重症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早期预防DVT,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该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住的104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2组中均无下肢骨折或需行牵引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收住原因、APACHEⅡ评分等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52,)
表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52,)
APACHEⅡ评分对照组组别 男/女 年龄/岁收治原因脑血管病 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衰 重症胰腺炎 其他32/20 53.1±16.8 16 11 7 5 6 7 23.1±3.9观察组35/17 54.7±14.3 19 10 6 4 5 8 23.3±3.6
1.2 方法 全部患者进入该院后均给予重症医学科的常规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或家属讲解DVT的相关知识,对输液的顺序和速率进行合理安排,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的颜色、皮温及肿胀情况,昏迷患者可对其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并按时进行翻身。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DVT早期预防及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患者从收治入院开始即采取下肢肌肉按摩和规律性的下肢关节被动运动,必要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理疗,以及以下护理干预措施:①患者体位采取平卧位,将后脚跟采用枕垫垫高,使小腿悬空,大概和床面保持30°。②对患者的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肉组织进行按摩,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按压,时间为5~10 min。③对患者采取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和内外翻被动运动及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动作轻柔,每分钟20次左右。④对肢体采用50%的硫酸镁进行湿热敷,0.5 h/次,4次/d,间隔时间为6 h。⑤必要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理疗,6 h/次。压力设定为13.3~26.6 kPa,从脚、踝、小腿、大腿的顺序进行依次加压,从而使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使体循环得到改善[4]。全部患者均在收住第1、7、14 d时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静脉回流情况,以便及时确诊。患者一经确诊为DVT,应立即停止护理干预措施。对2组患者的第1、7、14 d的股静脉血流情况、下肢出现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组患者第1、7、14 d股静脉的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同时间点的上述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2组患者DVT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情况 由表2可见,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除第1 d无显著差异外(P>0.05),第7、14 d观察组的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股静脉血流情况(n=52,,V/cm·s-1)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股静脉血流情况(n=52,,V/cm·s-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时间 峰速度 平均速度对照组 第1 d 22.9±3.3 13.8±2.1第7 d 40.5±5.3 23.9±3.5第14 d 41.5±4.4 24.0±3.7观察组 第1 d 23.2±2.8 14.1±2.5第7 d 53.1±5.21) 32.7±4.71)第14 d 53.3±4.91) 34.1±5.01)
2.2 2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 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例数为15例,约占28.8%,DVT发生例数为7例,约占13.5%;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例数为5例,约占9.6%,DVT发生例数为1例,约占1.9%;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19,χ2=4.88,P <0.05)。
DVT主要见于手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患者,在DVT早期,因血栓未能紧密附于静脉壁而容易出现脱落现象,从而引起急性肺栓塞或脑栓塞[5]。而重症医学科患者因病情危重可能无法主动运动或长期卧床而导致其DVT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如患者出现躁动等需要进行镇痛或镇静处理,机械通气导致患者无法主动运动,长期深静脉置管、止血剂的应用可引起血液回流障碍,穿刺可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等。因此,早期预防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DVT发生率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中,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观察组第7、14 d股静脉的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及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采取早期的下肢肌肉按摩和规律性的下肢关节被动运动,并在必要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理疗等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股静脉血流情况,并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1]靳 奕.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48-1949.
[2]杜厚倩.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评估表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3009-3011.
[3]严 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60-1661.
[4]毛晓群,钟冬婵,陈丽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1001-1002.
[5]徐卫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29):2695-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