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

2014-10-12 01:36邵桂兰
东岳论丛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技术工业化竞争力

邵桂兰,孙 婧,张 然

(1.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

邵桂兰1,孙 婧1,张 然2

(1.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受到强烈冲击,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实现制造业回归。这一趋势的改变,影响全球经济格局,以“制造业工厂”著称的中国制造业也遭受严重冲击。通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低制造业和中高制造业表现较弱。低技术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所在,但由于受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降低。新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应进行转变以巩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工业化;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新一轮的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认为产业空心化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欧美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虚拟经济,增加实体经济,以期实现新阶段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平衡。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指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从而揭开美国“再工业化”的序幕。欧盟成员国在欧债危机影响下,为重振欧洲经济,也提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日本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高度重视由产业“空心化”导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发表了《日本制造业竞争战略》和《日本制造业》两个文件,全面推动制造业的重振。政府已经出台了加快结构优化和利于产业转移等激励措施,扭转目前制造业流失局面。全球经济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反映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符合经济形态呈螺旋上升的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受到了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应做出怎样的战略调整。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工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举足轻重,更是其各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其中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主导力量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数量及结构由于国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不同阶段特点各异②。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占世界制造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日益凸显。

从图1中国制造业历年增长率可以看出,制造业自1966年至今增长显著。整体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制造业增长率不稳定,正负交替。第二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0年,制造业发展呈现较好态势,持续维持正增长,其中只有1981年遭遇严重水旱灾害和1990年经济采取整顿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制造业增长率较小外,其余年份都增长显著。第三阶段,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至2007年,制造业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8.5%以上,尤其是2007年更是达到16.6%。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中国制造业受经济危机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影响,增长率出现下滑趋势,2009年下滑到最低,2010稍有缓和。

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容忽视。由图2可得,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一直较高。第一阶段期间,由于政治因素,国家工作重点不稳,时而偏离经济建设,导致比例明显地下降。第二阶段,制造业复苏,国家调整制造业结构,同时民营制造业崛起,外资进入。第三阶段,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保持稳定态势,中国制造闻名世界。第四阶段,比例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同时国内劳动力要素优势的逐渐丧失、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商品附加值缺乏等都起到负面作用。

中国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的比重一直遥遥领先于服务贸易,约占总贸易额的90%,而制造业进出口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也极为重要③。由图3可以明显看出,制造业出口在80年代后期低于进口,进入90年代后,出口一直持续增加,进口转而持续减少,至2011年,制造业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93%,进口所占比例降为56%。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在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表现在出口方面,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制造的实力。

无论从制造业自身发展视角还是从国内贸易结构视角,都可以看出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然,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合理引导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④。

图1 中国制造业历年增长率(1966-2010年)

图2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1965-2010年)

表3 中国制造业进出口占货物贸易的比重(1987-2011年)

二、指标选取

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技术进步的表现,同时反映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贸易专业化水平已明显提高⑤。中国不仅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其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并在一些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市场竞争力⑥。借鉴Dani Rodrik1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研究全球经济的著名专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发展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成员。评价制造业竞争力指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四个指标,分别对四个层次的制造业进行分析⑦。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3.0版),根据生产或增加值中的研发密度(R&D intensity),将研究对象中国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以及低技术等四个层次2一是高技术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制药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二是中高技术行业:电气机械和设备,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不含制药),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其他机械设备。三是中低技术行业:船舶制造和修理,橡胶和塑料制品,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金属制品。四是低技术行业: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木材及制品,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

(1)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TCi表示一国行业i的贸易竞争力指数,EXi表示行业i的出口额,IMi表示行业i的进口额。TCi值均在(-1,1)之间,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国际平均水平;TCi为-1时表示该产业仅进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TCi为1时表示该产业仅出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 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数,定量地描述国内各个产业相对出口的表现,判定哪些产业更出口竞争力更强,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用公式表示:

粒粒抬起头,没有注意到男人的脸,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三个字:我很帅!黑色外套,高高的个子,眼睛很深,好像混血儿,嘴唇却很宽厚。

其中,RCAi表示一国行业i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Xmi表示国家m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EXm表示国家m的总出口值;EXwi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EX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值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国际竞争力较强;值小于1,国际竞争力较弱。

(3)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即MI(Michaely Index)指数,考虑一种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MI=Xi/ΣXi- Mi/ΣMi(3)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ΣXi和ΣMi分别表示某类商品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取值范围为[-1,1],正数越大表示越具有国际竞争力,负值越大表示国际竞争力越弱。

(4)出口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Smn表示国家m产品n的市场占有率指数;Xmn表示国家m产品n的出口总额;Xwn表示世界n产品的出口总额。MSmn值越高,表示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根据公式 1、2、3、4,图 4至图 7分别表示描述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指数和出口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趋势。

图4 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图5 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图6 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MI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图7 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趋势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分析

由图4可知,高技术制造业2004年前接近平均水平,2005年后国际竞争力增强。中高技术制造业2006年前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值,2006年至今皆为正值,国际竞争力增强。中低技术制造业一直为负值,意味着竞争力薄弱。低技术制造业一直为正值,竞争力比较稳定。尽管各类型制造业特点各异,但是自2008年开始出现整体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危机和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开始显现,尤其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两大类型中影响深远。由TC指数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最强,这与中国出口产品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相符。

图5显示,高技术制造业自1998年始指数恒大于1,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稳步上升,其中2008年竞争力最强。低技术制造业虽然竞争力一直较高,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中低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同时也呈现逐年渐弱。中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虽然较弱,但较稳定。2008年各类型制造业开始出现全部下滑现象,其主要原因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图6中,低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最强。高技术制造业由负值转向正值,说明竞争力逐渐增强。中低技术制造业目前情势最差,越来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增加竞争力,由负值转为正值。同样的结论可以在图7中再次得到验证,各类制造业出口市场占有率虽然都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市场占有率增长较快,中低技术制造业增长最慢,进一步说明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相对而言,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都较弱。

综上所述,中国四种类型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结论如下:总体来看,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低制造业和中高制造业表现较弱。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技术制造业趋势相对较好,低技术制造业日趋下滑,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较为稳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近几年,中国积极参与高技术的国际分工,使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高。低技术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一定影响,发展状况堪忧,导致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降低。因此,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四、中国制造业战略转变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解决产业空心化,重振制造业实力。为巩固其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已纷纷通过贸易壁垒等形式压制发展中国家。

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达国家战略改变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合作战略的平衡,都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抗衡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及平衡发展中国家战略合作的角度,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以下战略。第一,继续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合理发展。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中国制造业收到挤压,严重影响制造业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投资开放和技术引进规模的扩大,中国制造业结构已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升级,产业链逐渐向产业链中上游移动,但仍要继续进行调整和优化⑧。首先,继续稳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因素是“中国制造”闻名于全球的核心要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制造业贸易的主体。其次,努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结构升级中的重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再次,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武装,进一步突出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发展重点,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着眼点部分在于提升制造业的现代化和高级化。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创新目标、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⑨。一方面,鼓励形成创新市场环境和创新政策体系。实施相应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强调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培育支持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重视名牌效应。重视增加产品的资本,技术附加值比例,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新型服务制造业,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是美、日、欧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调整战略,必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尤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影响显著。服务型制造是将制造与服务融合在一起的新产业模式。通过业务流程外包实现服务型制造业,既体现效率型经济,又有利于各种类型企业协同发展。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来自金融信息业的支撑,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等手段完善对制造业的服务,努力提升科技研发对制造业的投入,实现中国在世界产业链条上游更强的竞争优势⑩。第四,重视发展绿色制造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工业化”战略不仅要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高级化,而且还要实现绿色化。中国必须重视和解决由于制造业引起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低碳经济等理念融入现代制造业,在符合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合理范围内,节约资源,循环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1)。第五,重视制造业人力资本,以人才促产业整体转型。“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国内教育体制,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同时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为新型制造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用激励机制约束和鼓励优秀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效用。

[注释]

①Greenaway,D.,Mahabir,A.,Milner C.,2008.Has China displaced other Asian countries'exports?China Economic Review 19(2):152-169.

②Dimaranan,B.,2007.China,India,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Fierce competition or shared growth?World Bank Publications.

③Lall,S.,Weiss,J.,Zhang,J.,2005.The‘Sophistication’of Exports: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ADB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No 23.

④Ma,G.,Shi,M.,Li,N.,2007.The Degree of Co- agglomer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Management World,8:009.

⑤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⑥杨丹辉,侯民军:《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06期。

⑦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05期。

⑧杨明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分析》,《当代经济》,2011年第05期。

⑨Wang,Z.,Li,L.,2007.The Gray Relevant Analysis of Techniqu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Ability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7:48-52.

⑩Zhao,X,Sum,C.C.,Qi,Y.,2006.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China.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4(5):621-636.

(11)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02期。

F42

A

1003-8353(2014)07-0113-05

邵桂兰(1963-),女,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婧(1980-),女,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张然(1981-),男,青岛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高技术工业化竞争力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日本竞争力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