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玲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读懂是前提。《2014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新课标版)》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考纲,学生要想鉴赏评价必须得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让我们吟咏品味,步步莲花。
第一步 明察秋毫
“鉴”的意思就是仔细看,审查。拿到诗歌,要先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明察秋毫,捕捉信息。
诗歌的标题有时会提示读者给读者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细看标题就会发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梦游天姥山所见所闻所感并以此告别友人。再如《春夜洛城闻笛》,一看标题就可以明了时间是春天的夜晚,诗人在洛城听到笛声后有感而作。
看作者目的是知人论世,由诗人而想到他的个人经历及特色风格,这些对我们读懂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陆游,南宋诗人,生活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建,南渡之后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因此他的诗歌大都表现这种渴望恢复失地,壮志未酬之感;如苏东坡为人旷达豪放,作诗多壮语,气象开阔,情感洒脱,遇到他的作品可以优先考虑这些知识。当然大作家风格多样,不可一语概之,但阅读时有个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就会减少很多阻力。
看注释,这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从诗歌写作背景的提示到个别难懂字词都有可能出现在注解中,这些都是帮助理解诗歌的必要提醒,是不可放过的必读点。试看2013年高考福建卷诗歌鉴赏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考卷上有一题问及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这个题如果能抓住注释②对“息机”的解释就不难分析出“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一层答案来。
第二步 把握形象
诗歌主要靠形象(包含意象)来构成诗的意境。形象一般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形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鉴赏诗歌时应该去发现捕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的特征,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诗歌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展现了诗中的人物特征,我们可以借此把握诗人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形象描写展现了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意气风发,勇当中流砥柱的豪情壮志。
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历代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意象的特有内涵入手,认真品悟,这是进入诗歌情感的不二法门。广泛了解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固定内涵,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月”、“梅”、“子规”等典型意象所代表的常见情感掌握,可以帮助我们体味诗歌的感情。
第三步 品读情语
诗歌当中作者的情感有时可以直接抓住作品中的“情语”,即含有情感的语言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凝结在一些富于感情色彩的字眼之上,有时在一首诗中仅仅凭借一个词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一个“怆然”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了作者感时伤事,吊古悲今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情语,品读情语,这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必要点,不可遗漏。
着力把握好诗歌的文学特征,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反复吟诵体味,步步莲花,自能渐入佳境。如此,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都能读懂那些诗词妙语,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情思了。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