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华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着传授知识、激发思维、调控课堂等功能。恰如其分的提问语言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情感得到有利的发展。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35-1一、注重“新度”,激发兴趣
教师经过精心构思,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的女儿不幸落水,被一个农夫救上来,皇帝问农夫想要什么以报答他的救女之恩。农夫指着旁边的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对皇帝说:您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大米,在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以此类推,每一格子里的大米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就这样把这64个格子都放好了,我就要这么多大米粒。”
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皇帝可以满足农夫的要求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有的说这个要求十分容易实现,也有的说可能需要很多米。当我告诉他们农夫的要求需要2814亿吨米,皇帝的国库中永远也没有这么多时,大家都觉得非常惊讶。大部分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二、把握“难度”,增强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失败或错误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因此数学任务的完成要尽量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对于一些过于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应以“跳一跳,摘得到”为宜。
三、设置“梯度”,讲究方法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进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习题课)”的教学中遇到如下的题目: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这个题目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计算什么,很多学生都直观感觉商场不盈不亏,因此我设计如下的问题。
师:商场是否盈利主要和什么有关系?
生:售价与进价。
师:售价与进价有着怎样的关系商场才会盈利、亏损,或是不盈不亏呢?
生:售价大于进价盈利,售价小于进价亏损,售价等于进价不盈不亏。
师:这里售价和进价都知道吗?
生:两件衣服的售价都是60元,但进价不知道。
师:两件衣服的进价你能求吗?
生:……(知道了目标,学生很快就算到了答案。)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步到位是很难实现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问与问之间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由易而难,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基本形成解决这一题型的思路方法。
四、指点“维度”,明确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点学生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范围,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数学中的一些定义、定理、公理等都有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在应用时常常张冠李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缺乏对相应命题的深入研究,忽视命题的应用前提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指点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挖掘“深度”,探索规律,抓住“广度”,扩展思路也是不错的有效的提问方式。课堂提问的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意义,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魏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7,4,(4).
[2]李兴梅,曹学林.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数学通报,2009,Vol.4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