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营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呢?
一、教师备课应密切联系教材与生活
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从教材各章节前的插图、每一节知识的导入、“做一做”、“想一想”到课后的练习,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如有些物理情景农村学生比较常见,但对于城市学生却很陌生。如物态变化中的“雾凇”,南方地区的学生就没见过。在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平原地区可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自行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力学原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而在山区农村学校则行不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课堂教学内容适度地进行整合。
二、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学习的基础,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但大部分知识是第一次接触的,所以学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果缺乏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知导入,学生将难以把握新知识。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导入新知。例如,在教学《浮力》前,可引导学生思考:铁钉入水就沉没,为什么同样是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浮力的例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怎样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因为浮力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动手、个个都参与。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索、实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传授新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例如,在教学《电功率》时,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100W灯泡和15W灯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灯泡的灯丝粗?谁的电阻大?哪个灯泡亮?接着教师把
两个灯泡串联,让学生看看哪个亮。学生对“15W的灯泡亮一些”感到很惊奇,从而产生困惑:为什么15W的灯泡要亮一些?由此引入电功率的教学,由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答案。这样的设计,自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真切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并非高不可攀,原来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学习了物理知识,要使物理走向生活,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沸腾以后,可启发学生思考:妈妈为小明熬排骨汤,开始用大火,一会儿水开了,此时最合理的做法是()。
A.一直用大火
B.用大火煮半小时后改用小火
C.马上改用小火
D.关掉火
例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水沸腾的特点”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水沸腾以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不再升高,所以应选C,而且这样做既节约能源又使汤的味道鲜美。这些问题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感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强调的是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者不能割裂开来,但是,不能完全用生活经验来取代物理知识,毕竟生活经验是零散的,取代不了物理知识的完整体系和特有的规范性,也不能一味地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分强调实践而冲淡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毕竟中学物理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运用物理为生活服务,感受物理的趣味性,在生活中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凌云.农村学校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情景创设的尝试[J].物理教学,2011(6).
[3]张正美,居万喜.让物理和生活同行——谈如何用生活中的物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