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友健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思考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怕学生犯错,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剖析问题,容许学生出错,还要善于变“错”为宝,发现“错误”的可爱之处并合理利用那些“错误”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一、故意设置“错误”,培养学生求知兴趣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断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恰是评委们成心为他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小泽征尔的果断否定,正说明了他作为杰出的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我们教师也应善于设置类似这样的“陷阱”,甚至引诱学生犯错,让他们“上当”,这样常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我特地设计了一个“错误”:在△ABC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当a=3,b=4时,求c的值.大多数学生认为c的值为5.这时我不加以评价,但我的脸上表现出困惑的样子,看学生能否从我的圈套里走出来.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回答.
生1:我们还不知道三角形的形状,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
师:那么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是多少呢?
(这次全班一齐说是5.此时学生很显然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我还是不评价,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应该是5或7.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2:得分类讨论,当c是斜边时,c=5;当b是斜边时,c=7,a不能是斜边.
像这样学生在跌入圈套又走出误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我接着追问:如果△ABC是锐角三角形,c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几分钟后,学生举手回答.)
生3:c<5,由于∠C是锐角,所以它的对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学生的解答后,又有了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4:不对,c的范围应是0 生5:不对,c的范围应该是1 这时全班学生都已跌进了我所设的“陷阱”,因为他们只考虑了∠C是锐角,而忽略了∠A与∠B也有可能是锐角的情形. 师:在前面当c=5时,△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是直角.当1 受到我的启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了,思考也更为投入了. 生6:当1 生7:正确答案应是7 经过这道题的解答,让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再去探求新的答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诱错”,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学会分析“错误”,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 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能善于捕获,灵活处理.在刨根问底的纠错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回味、思考、总结和提升,形成更为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对于题目:“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11,求k的值.”我先请两个学生上黑板解题,由于学生刚开始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所以能解出的结果大都是k1=1,k2=-3.出现这样的错误,我没有批评这两位学生,而是表扬了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接着指出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我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实数根吗?”“一元二次方程x2-2x+2=0的两根之和为2.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去经历分析、讨论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忽视了“Δ≥0”这个前提条件,并对需要考虑“Δ≥0”这个条件的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以后解这类题目时,就很少会再出错.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真实的思维暴露,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让“错误”美丽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