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目的是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不和谐的现象,有时候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课堂上学生听得动情,辩得激烈,说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走出课堂却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课堂内外的表现完全是阴阳两重天,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行失衡现象。可见,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以下是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
一、提高知行合一的可信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它强调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思品教材从编写到使用,有一个时间段,有时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取舍教材,删除那些过时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人生与责任》,教材中选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保护羊群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榜样,感动了几代人,但这样的榜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让学生感觉高不可攀,很难产生共鸣。我在这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党的十八大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一心为民的“大湖鸿雁”唐真亚的事迹视频,并提问:“唐真亚身上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唐真亚身上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强烈的责任心,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生与责任》。在进入“责任的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时,展示该班班主任在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的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责任无时不在,责任伴随一生、责任往往多重等特点。因为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形成知行合一的内驱力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明理”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然而,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课堂上是“你教我学,你说我服”。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不能或者不敢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导致学生认为一些道德认知是“假大空”,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学生就会出现“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可见,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须让学生真正“心动”起来,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如在组织九年级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的课堂教学时,我将这一课设计为三部分—诚信之喜、诚信之忧和诚信之责。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有关诚信或不诚信的故事,每组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诚信故事会”活动,然后由同学们结合故事内容,总结归纳诚信的含义、诚信也是一种资源(诚信之喜)、不诚信的现象及危害(诚信之忧)、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之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汇报演讲,以此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参与,完全把学习的平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营造知行合一的广阔空间
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节课所能奏效的。要将学生课堂内获得或被激发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更多的需要在学生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过程,打破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道德践行空间。
如在学习八年级《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内容之后,为将“知”有效地落实到“行”中,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不限形式。作业布置下去,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同学们利用家中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一次性餐具、旧电池等材料制作玩具;有的小组同学们开展了“护绿认绿”活动;有的小组同学们自发地去捡拾公共场所的垃圾;还有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洪泽湖水资源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环保知识丰富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环保行为得到落实了,真正实现了思品教育的知行合一。
四、拓展知行合一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是学生思维方向和道德行为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缺乏对道德行为的必要评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的“伪君子”。因此,开放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十分必要。
如在每学期上课前,我会制定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学生家长评价等相结合的行为表格。学期结束时,结合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将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日常行为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和考试成绩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计算出本学期思想品德课分数。促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改变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脱离的现象。
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它不应停留在口头上的“知”和“懂”,我们要逐步开放思品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导行空间,真正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