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下面,我借助实践案例,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三个具体策略。
● 整合策略一:扩大信息量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靠教科书以及一些教学参考书所呈现的信息量比较少,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信息的储存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例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课文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我们虽然生活在新世纪,但学生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是很多。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不足,学习不但被动,而且获取的知识量也小,很难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动画了解科学常识、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科技发展状况、认识科学家、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解、交流、探索,通过图、文、声、像为学生展现科学的魅力,使学生明白科学看似神秘,实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 整合策略二:丰富学习情境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建构及存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以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学生对地球资源的了解十分有限。教学中,我利用局域网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资源共享,在计算机中调用了大量多媒体资料,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被迅速激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催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他们迫切地想去探索、去发现地球的奥秘。在讲述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的灾难时,则让学生细细观看洪水泛滥、风暴侵袭、疫病流行等灾难场面……这些集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更使得他们能投入地参与学习。
● 整合策略三:促进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例如,在教授《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再让学生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登录《呼风唤雨的世纪》网页进行浏览学习、交流解疑、 回顾历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