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2014-10-11 14:17马兆吉
新闻世界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互联网

马兆吉

【摘 要】当传统媒体已无法构建公共领域时,具有匿名性、并使公众参与讨论热情高涨的网络,是否能成为新的公共领域,却仍是未知之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政治讨论 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种理想,意指如公共意见等能够形成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①。它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②。

一、传统媒体很难承担公共领域的责任

由大众传播引领的社会公共意见在为公共领域服务的时候,遭遇了市场与民主准则的冲突。政治家的利益与媒体应有的作用难以调和,使得为公共领域的讨论所提供的信息被扭曲。政客希望能控制信息的传播,而互联网在挑战传统媒体地位的同时,也是政党引导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挑战③。

在大众传媒迎合消费者的情形下,文学的公共领域消失了;在商业、政治等因素的干预下,大众媒体不再是民意自由表达的渠道——哈贝马斯寄希望于大众传媒承担公共领域的愿望落空了④。

二、网络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当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的时候,最初的观点以积极态度为主。网络使公众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并且不受一些因素影响的结果似乎都支持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讨论能够帮助公共领域的建立。

麦克劳德通过实验证实,相比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在借助电脑进行的交流时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更强,这与借助计算机进行交流时所具有的匿名等特点有关。由于人们具有被孤立的恐惧心理,故而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脑交流的匿名、线索信息较少等特点可以减少这种恐惧,而面对面则会增加这种恐惧⑤。

Postmes 等人发现,借助计算机进行的沟通预示着打破社会边界,将个人从社会影响、群体压力和身份地位中解放,这与面对面交谈中形成的权力情形有所不同⑥。

网络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为普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平等的渠道,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哈贝马斯对于网络在充当社会的公共领域方面的作用,似乎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⑦。

三、网络承担公共领域责任的不足

人们希望网络能够帮助人们自由而平等地参与政治讨论,但事实并非如此。数字鸿沟是第一道阻碍。Steffen Albrecht等人评估了那些在普通政治讨论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通过网络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他们分析了在线政治讨论,究竟是哪些人参与,又是哪些人的观点得以发表。其结果是,技术精英、社会经济学资源丰富的人,参与政治讨论的可能性更高。如果不是严重失真,在一些重要方面,如讨论或辩论的质量,在线讨论与离线讨论并没有太多区别。那些以为在线讨论促进民主的乐观看法,在观察了真实的在线讨论后遭到了质疑⑧。类似的,Postmes研究发现,虽然通过网络的讨论使我们有机会穿越社会界限,但矛盾的是,它也可以使这些界限获得更大的力量,特别是当参与讨论的人员定义自我并产生群体认同时。

虽然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更乐于参加讨论,但同样由于网络沟通的匿名性,也容易导致参与者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发一些情绪化的舆论或非理性的公共舆论⑨。除此之外,相对于面对面的讨论,就Baek研究中的实验对象而言,网上讨论吸引更多思想上的温和派,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产生共识的可能性更小,最终导致政治行动的可能性也更小⑩。

以往研究认为,由计算机创造的网络空间,可以提供独立于国家和经济利益的理性批判性话语的网站,从而延伸公共领域。在此观点下,Dahlberg等人进行了批判分析,认为在许多网上论坛,确实有许多充满活力的立场交流与合理的批评存在。但是,也有一些限制公共领域通过网络延伸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日益增加的国家和企业利益的殖民化网络空间,自反性不足,缺乏聆听他人意见的尊重,核实他人所宣称的身份和提供的资料的困难,网上政治论坛并没有包含所有人,话语统治于某些个人或群体⑾。

此外,Gripsrud等人认为,网络构成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被夸大了。在线政治讨论并不会直接转换为公共空间的组成,事实上,这些媒体的一些特征还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行为,阻碍广泛与平等的参与,而这些是公共领域构成的关键因素⑿。

类似的,Papacharissi等人總结到:第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使得信息成为了政治讨论的必须条件,缺少信息则无法进行讨论。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和新媒介素养的差异使得虚拟领域的代表性大打折扣。第二,基于互联网技术,使在遥远的全球各地的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讨论,但也经常使政治话语碎片化。第三,鉴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有可能会适应当前的政治文化,而不是创建一个新的。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导向谈话的公共空间,而这个公共空间是否超越了公共领域则不是由技术本身所决定的⒀。

当然,还有学者从发展公共领域的概念出发,通过理论框架的构建来阐释新媒体对社会的重要性⒁。但一个结果已经初显:新的技术为公众在政治领域的活动提供信息与工具,但新的公共空间并不等同于公共领域⒂。

“笼统地说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公共领域是欠妥当的,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网络的一些空间中建设公共领域,又是可能的。”彭兰指出,网络并不能使所有公民的自由表达具有平等的影响力,也不必然带来公民的理性,但是网络仍具有贡献,因为它提供一种新的协商途径,并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修正协商机制,而这个过程有助于提升公民民主参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理性⒃。

尽管新媒体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还有诸多难题,但如熊澄宇教授所说,新媒体培育了公民意识,将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带到现实社会中,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探索构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⒄。尽管难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网络在政治民主的进程中的作用仍值得肯定,只要我们不去无限夸大它⒅。□

参考文献

①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5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三联书店,1998

③Savigny,H.(2002).Public opi-

n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et. Politics, 22(1),1、8

④Habermas,J.The Structural Tr-

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trans.Thomas Burger[J].Cambridge:MIT Press,1989:85、85-92

⑤Ho,S.S.,McLeod,D.M.Social-psy

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opinion e-

xpression in face-to-face and comp-

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Co-

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2):190

-207

⑥Postmes,T.,Spears,R.,&Lea,M.(1998).Breaching or building social

boundaries?SIDE-effects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

tion Research,25(6),689、715

⑦⒃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16、320-321

⑧Albrecht, S.Whose voice is h-

eard in online deliberation?:A stu-

dy of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

tion in political debates on the i-

nternet[J]. Information, Community and Society,2006,9(1):62-82

⑨⒄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8-

119、9

⑩Baek,Y.M.,Wojcieszak, M.,Car-

pini, M. X. D. Online versus faceto

-face deliberation: Who? Why? What?

With what effects?[J]. New Media &

Society,2012,14(3):363-383

⑾Dahlberg, L.(2001).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

blic sphere: A critical analysis.J-

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

ication,7(1).Retrieved March 12, 2003

⑿Gripsrud,J.(2009)Digitizing the public sphere:Two key issues.J-

avnost-The Public 16(1):5、16

⒀Papacharissi, Z. The virtual sphere: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

here[J].New Media & Society,2002,4 (1):9-27

⒁⒂⒅Downey,J.,Fenton,N.New m-

edia,counter publicity and the pub-

lic sphere[J].New Media & Society,2003,5(2):185-20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互联网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