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水,权玉萍,辛泽华,安国勇
(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理工学院,河南焦作 454001;2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黄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也称黄刺梅,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落叶丛状灌木,为北方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1]。黄刺玫的茎、叶含纤维素,可作纸浆及纤维板原料,果富含维生素C,可食,亦可做医疗工业的原料,花可提取芳香油[2]。
南太行山区位于河南西北部和山西的东南部之间,有着丰富的黄刺玫自然资源。对当地黄刺玫种群分布格局和开发利用价值等进行研究,对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其资源,繁荣和发展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
黄刺玫,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株高1~3m。树皮深褐色,小枝紫褐色,多数有硬直扁平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常7~l3枚,通常为9枚,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托叶小,下部与叶柄连生,先端分裂成披针形裂片。花单生,黄色,直径3~5cm,单瓣或重瓣,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蔷薇果近球形,7~8月成熟后为深红色[3]。
黄刺玫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其根系发达,萌生能力强,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益。
南太行山区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之间,南北跨度150km,东西宽200km,山体由北向南再向西呈弧形延伸,长约250km,总面积约 1.5 万 km2,地理坐标为北纬 34°48'~36°21'与东经112°~115°之间,包括河南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地市大部分县市及山西晋城、长治的部分县市。地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3.4℃,最低气温 -23.6℃。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区内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00 mm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为62%,平均无霜期为200d左右[3]。南太行山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为黄刺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主要采集调查地点如表1所示。另外,在辉县万仙山、关山等景区以及安阳、山西等南太行山区也进行了观察了解。
表1 南太行山区黄刺玫资源调查区域
2012、2013年每年4月至9月,2014年4月、5月,多次对南太行部分地区进行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盖度以及生物量调查。利用GPS和电子地图,设置不同采样点,并记录其经纬坐标,记录黄刺玫在样点出现的频率、覆盖面积和盖度(目测法)。
两年的调查中发现,在南太行山地区,黄刺玫广泛分布在海拔600m~1500m的向阳或半阳坡,群落为落叶阔叶林破坏之后出现的次生灌丛。南太行山区黄刺玫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沁阳神农山、修武云台山、博爱靳家岭等山区均大量分布,个别地区如沁阳黄花岭黄刺玫覆盖率达80%以上。
在南太行地区,黄刺玫开花时间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由低海拔至高海拔高依次开花,花期5到10天,5到6月结果,果实7到8月成熟。
黄刺玫枝叶繁茂,人工林郁闭度达50%,其树冠枝叶鲜重最大持水率23.2% ~28.9%,能截持大量的降雨。枯落物吸水量为0.13~11.0t/hm2,吸水率440.9%,能够有效延缓地表径流的产生。根系发达,可以提高水分的渗透速度和渗透率,对浅层土壤起到固持作用[4]。
黄刺玫喜光,稍耐阴,耐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据研究,黄刺玫是抗旱性较强的树种,适合其生长的水分范围在 15.0% ~6.3%[5],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涝,在盐碱土中也能生长,少病虫害。
黄刺玫根系繁密、对环境不敏感、适应性广。近年来,人们尝试把它作为月季和玫瑰的砧木,用其下部茎段(距地1.5m高)作为树状月季砧木,其寿命、粗度、抗逆性优于其它砧木[6]。具有较好的环境保护应用前景。
黄刺玫株形清秀,花金黄色,盛开时鲜艳夺目,一朵朵金黄色的花与绿叶相映,显得格外灿烂醒目,且花期较长。9月,朱果累累,直至11月仍高悬不落,是我国北方园林中春秋季重要的观花、观果灌木(见图1、2)。适合庭园观赏,丛植草坪、路边,也可作为花篱栽植。在沁阳黄花岭,每年4、5月份吸引大量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
图1 黄刺玫花
图2 黄刺玫果实
目前,对野生黄刺玫引种栽培和扦插育苗栽培技术已较为成熟,可通过引种栽培使黄刺玫在乡村城镇化和城市园林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刺玫的果实安全无毒、可食用,果肉富含各种常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经测定,每千克黄刺玫果汁中含维生素 E(VE)1.44 mg,维生素 C(VC)600 mg,β - 胡萝卜素 1.86 mg,铁 98.4 mg,锌 21 mg,铜3.6 mg,锰 30.4 mg,硒 0.108 mg,SOD 活力为175U/ml[7]。因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是苹果的数十倍,被成为“VC之王”。可开发果脯、果汁等,也可开发作为食品添加剂。但迄今为止,黄刺玫果实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黄刺玫的籽粒是一种即可提取油脂又可生产膳食纤维或饲料的天然食物资源。研究测得黄刺玫种子千粒重为 23.4g 和 19.1g[8]。黄刺玫籽粒中,粗蛋白、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4.9%、10.8%和67.8%。在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4.2%,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52.8%和24.0%,碘值、皂化值分别为 92.0 和 173.9[9]。
据测定,黄刺玫果肉中芦丁含量丰富,SOD活力高。每千克黄刺玫果汁中黄酮(以芦丁计)430mg。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而外源性SOD可提高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体内活性氧和过氧化自由基,因而具有抗衰老和美容功效。实验表明,黄刺玫果实中SOD、黄酮类物质和硒等活性因子具有延寿效果和抗氧化作用,VC和VE可起到辅助作用[7]。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众普遍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今天,开发黄刺玫作为保健品显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黄刺玫花、果、根、茎均可入药。花名刺莉花,具有理气解郁、散淤血、清暑热、解渴、止血等功能,可治疗肝胃气痛、吐血、肿毒等症。血液流变学分析显示,黄刺玫果汁(RXG)能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加强微循环灌注,预示有防治血管栓塞的作用[7]。树根能治疗血通络、关节炎、小便失禁、白带和月经失调等症。
黄刺玫的茎、皮含纤维32.51%,叶含纤维14.84%,是造纸和造纤维板的原料;含粗蛋白10%~20%、粗脂肪2.5% ~5%、粗纤维20% ~30%,为优质牧草;茎干粗硬,耐燃烧,可作薪材。黄刺玫嫩叶的营养元素几乎与紫穗槐相当,但其N素含量不如紫穗槐,可以用做绿肥[4]。黄刺玫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作为一种野生蜜源植物,黄刺玫对养蜂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
南太行山区均有野生黄刺玫分布,特别是焦作境内沁阳、修武、博爱等地山区野生黄刺玫分布广泛,分布密度大,黄刺玫鲜果亩产量为60~80kg[11],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黄刺玫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仅在太行山自然保护区有一些引种栽培的尝试,开发非常有限,大量优质资源被忽视和闲置。建议加强黄刺玫的保护和开发,有效利用野生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是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通过更加广泛细致的调查,全面了解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状况、生态状况,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南太行山区黄刺玫资源丰富,数量大、采集容易、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长期以来资源远未充分利用,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应加大对其经济价值的研究力度,进而合理地开发利用。目前,国内对黄刺玫引种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扦插的条件和技术方面,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相对薄弱,采用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批量快速繁殖黄刺玫,既可以保护资源、又可以满足规模化种植的需要[12]。
南太行山区黄刺玫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应合理、科学地开发这一资源,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从引种栽培、组织培养和快速繁育、食用系列和保健品系列进行全方位综合开发利用,实行产业化经营,注重品牌效益,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1]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辛泽华,张子健,范喜梅.焦作植物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3]姚连芳,刘会超,赵一鹏,等.河南太行山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369 -373
[4]李萍.野生黄刺玫的开发利用[J].农产品加工,2010(6):30-31.
[5]吕劲松,申静,李小磊,等.不同土壤水分下黄刺玫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1-3.
[6]李文鲜.月季[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王常青,张义贤.黄刺玫果汁抗衰老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2):30-31.
[8]孙国文,宋丽娥,张勇,等.单瓣黄刺玫有关性状的观察[J].吉林林业科技,2010(11):6-11.
[9]王常春,段光明.黄刺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1995(2):11.
[10]陈廷珠,李树军,闫国骏,等.山西省黄刺玫蜜源分布特点及利用价值调查[J].中国蜂业,2013(9):30 -31.
[11]王常青.黄刺玫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1997(19):484-486.
[12]余晓丽,张乃群.野生黄刺玫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93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