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2014-10-10 05:40:14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移动信息图书馆用户

陆 静

1 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最新研究述评

1.1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进展

随着3G移动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强,传播信息的影响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为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新信息化环境下,利用手机、电子书阅读器、ipad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多样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服务模式和新发展趋势。自从移动服务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学者便密切关注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积极展开研究并尝试在图书馆应用。为了探寻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现状和趋向,找到本文的研究突破口,笔者检索了我国三大类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移动服务”为篇名进行检索(模糊),得到一些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献。为了揭示图书情报领域有关移动服务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选取2013年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述评。检索记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知网数据库“移动服务”检索记录表

笔者对2013年发表“图书馆移动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进行了初步分类,发现国内最新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模式[1-4];基于新技术的移动服务系统设计或构建[5-10];对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研及分析[11-12];移动咨询服务与移动多媒体服务[13-14];泛在环境中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及趋向[15-16];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版权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17-18];针对特殊情况或地域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等[19-20]。

1.2 最近研究评述——基于逆向思维的分析

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这是信息技术革新在图书馆的应用尝试,同时也是图书馆利用新技术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益探索。移动阅读的普及、移动设备终端的进一步开发以及3G/4G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21]。从2013发表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较多学科领域(包括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针对“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问题积极开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进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进、服务手段的创新以及提升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水准和社会价值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预计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热潮还会持续。但笔者初步发现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居多,且有些内容前后重复,而联系实际的案例研究极少;大多是描述和借鉴国外的经验,而针对我国国内实际经验的总结较少;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解决策略,但显得空泛,有些条件不具备,在实践中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而最主要的遗憾是,最近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研究往往是“歌功颂德型——唱高调”:大谈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好处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对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所遇到的障碍和现实困境则视而不见。事实上,图书馆先弄清楚障碍和现实困难,然后创造条件加以改进和克服,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开展移动服务,也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存在的障碍成为阻碍移动服务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从表1的统计数据看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学者系统、客观地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障碍这一问题。从发表的刊物来看,笔者特意关注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其2013年均发表了3篇有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文章,可谓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但尚未刊载图书馆移动服务障碍方面的论文。据此,笔者基于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尝试探讨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障碍及其策略问题,这也可算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吧;目的是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并与同行进行交流。

2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障碍

2.1 观念束缚

目前,制约图书馆移动服务有效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图书馆员和用户观念的束缚:国内部分图书馆员从理念上对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未引起高度重视,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功能未能很好地推广,甚至有些馆员认为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较繁琐,现在实行尚为时过早;而相当一部分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这与图书馆未在网站上宣传有关;另外有些用户在观念上还未完成移动手机阅读的转变,也未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根据学者的调研结果,国外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已基本完成“短信息-WAP网站-客户端软件”的升级换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而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WAP服务尚未普及,手机上网费用高、速度慢;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还未开通移动信息服务,有些即使开通也仅限于短信息服务[11]。国内图书馆普遍存在“对移动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对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开发和投入不足,这就阻碍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读者不能充分了解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方式,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员和读者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是图书馆有效开展移动服务的基础条件之一。

2.2 版权制约

近两年来,我国图书馆掀起“开展移动服务”的浪潮,读者利用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着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如数字化信息检索、掌上续借书籍、在线阅读电子书等。然而,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受到版权的制约,为读者提供的数字资源受到限制;而用户也受到版权的困扰,下载过程中担心侵犯版权。图书馆移动服务中潜在的版权侵权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用户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的版权侵权风险。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访问移动图书馆的WAP网站,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果读者出现集中、大批量的下载行为,将可能发生版权侵权行为,图书馆要负版权侵权连带责任。

(2)图书馆网络学科信息导航的版权侵权风险。图书馆在构建网络学科信息导航库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搜索相关信息并分类整理提供读者阅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这将会侵犯复制权;二是制作超链接,当版权人发现其作品被图书馆链接而不同意该链接行为时,图书馆应当及时断开链接,否则将被视为侵犯版权,特别是对于深度链接更易发生版权风险。

(3)移动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版权侵权风险。移动设备使得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变得方便、快捷,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需要大量的信息源作支撑,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大量的网络资源;这些数字资源有些在使用中要得到版权人的许可,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版权侵权行为。

2.3 技术受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很好地掌握十分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服务技术,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建立了数字移动图书馆管理系统,开通了移动服务,但系统常常运行不稳定,技术不太完善,给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带来障碍。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缺乏健全、统一的移动服务技术标准,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转换技术尚不成熟,较难实现数字资源种类的兼容和清晰的全文阅读。加之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品牌多样、操作系统五花八门,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格式的全文文件转换具有一定难度,给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推广带来不便。另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使用界面设计技术有待提高。用户界面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用户使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感觉和频率,用户界面设计的简洁易用性有助于触发用户的查询和检索行为,而我国图书馆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中对此未能引起高度重视。

3 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对策略建议

3.1 改变观念,加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宣传

由于用户思想观念未及时改变,加之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较多的读者不了解图书馆开展了哪些移动服务项目,也不知晓该怎样利用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老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是通过移动终端体验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一般较高。如果能调动这类人群积极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则可能有效地促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因此,图书馆首先应该努力排除移动服务的思想观念障碍,图书馆员应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宣传、BBS论坛、参考咨询及其他阅读活动等来大力推广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还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分析其差异性,激发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的热情,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可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和网络移动服务平台(如微博、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介绍和推送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提高公众知晓度,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来关注和体验移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3.2 构建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

我国图书馆往往利用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IP地址限制、数字水印技术等实现版权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移动终端的多样化等因素决定了移动图书馆版权保护的特殊性。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受到版权侵权风险的困扰,首先从法律上来说,我国迄今没有颁布移动环境下与数字资源版权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仅仅依靠2006年发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行约束;而距今时间较远,环境和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显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用户数字资源的传递、下载等行为约束力不强或丧失。其次从技术上来说,移动图书馆面临着诸多版权管理和实现技术的挑战,如:如何防止用户对数字资源内容非法复制、传播和非授权访问,以保护版权人和图书馆的合法权益?图书馆如何采取有效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描述、识别、保护和监控?等等。因此,图书馆为了扫除版权障碍,应设法构建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由于电子书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数字资源之一,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可考虑以电子书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主要功能框架应包括: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对电子书进行版权管理,以确保电子书的成功制作;在电子书的引进阶段,设计外购电子书的分发版权保护和图书馆自建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在电子书的借阅阶段,设计科学的电子书借阅机制,对电子书的阅读时限和下载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既支持大规模读者的同时借阅,又保证电子书作者的版权保护[17]。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技术实现是较复杂的,但建好后对图书馆排除版权障碍的困扰,有效开展移动服务是大有裨益的。

3.3 建立移动图书馆专业网站和资源导航库

对于图书馆来说,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移动图书馆专业网站和资源导航库,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解决不同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完善不同格式的全文转换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移动服务设备档次,确保移动服务的技术实现。具体来说,针对功能多样的移动终端设备,图书馆需升级和完善移动服务管理系统,为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配备不同的软件和设置丰富多彩的检索界面。图书馆应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积极利用当前新兴信息技术(如WAP技术、GPS技术、WIFI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等),积极对外开展协作,挖掘和向读者推送更多的移动信息个性化服务,让读者充分享受移动服务的乐趣。开展移动服务必须以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石,因此,图书馆应该建立丰富的资源导航库,如馆藏特色资源、读者“手机阅读库”、自身专有特色数字资源库等。这样,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手机阅读,扩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1]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

[2]陈虎,朱艳声.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方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9-42.

[3]张德云.3G手机环境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新视野[J].农业网络信息,2013(6):53-56.

[4]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

[5]郁峰,郁水根.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设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1):47-49.

[6]张宏伟,李馨.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构建与展望[J].图书馆学刊,2013(3):61-63.

[7]卢向华.基于Android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2-65,84.

[8]刘浩,武保民.基于APP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67-71.

[9]熊太纯.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32-35.

[10]谢丽华.探析移动技术带来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J].兰台世界,2013(17):30-31.

[11]龙泉,谢春枝,申艳,等.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及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3(2):173-177.

[12]郭诗云,于春.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及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2):17-21.

[13]黄红梅.经济型移动实时咨询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6-98.

[14]张剑.情境感知移动多媒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9):76-78.

[15]郑秋焕.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7.

[16]李臻,姜海峰.图书馆移动服务变迁与走向泛在服务解决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13(4):32-38.

[17]谢强,石慧.图书馆移动服务版权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3(2):102-106.

[18]梁建菲.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知识产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5):85,87.

[19]王玲,韩博文.面向考研群体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4-16.

[20]郭建宏.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J].沧桑,2013(1):166-168.

[21]戴晓红.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9):37-41.

猜你喜欢
移动信息图书馆用户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飞跃图书馆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高职院校移动信息门户发展模式及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情境感知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5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