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二则)

2014-10-09 14:07贾国勇
躬耕 2014年9期
关键词:石人丹霞禅师

贾国勇

佛铃声声

佛铃,一直在九龙河畔摇响;梵乐,演奏着长庆四年的一段故事。

站在331省道的路肩上,春风起处还略有寒意,杨柳吐蕊,却暖风不生。路上的行人逐渐稀少,从小径深处而来的信众个个人步履蹒跚,似乎虔诚的朝拜并没有卸下沉重的包袱,一路香火并没有解脱今生的烦恼。

我们走过的,不过是一条前人走过的路而已,在这条路上,不仅走过了长庆四年丹霞天然禅师坚定的脚步,也同样走过了唐王朝皇权更迭带来的金戈铁马,当然,还有后来者朝拜丹霞寺的我的草鞋布履。

那一天,我开车从南阳向鲁山进发,准备前往鲁山的文殊寺参学,却被331省道路旁金瓦丹柱的丹霞寺牌坊所吸引,因缘殊胜,我还听到了丹霞天然禅师禅杖上的佛铃声声。早就知道丹霞天然禅师是六祖慧能弟子青原行思下第二世,唐代的著名禅师,法号天然,因为开山丹霞寺弘利生,被后人称之为“丹霞天然”,可以说,在我心中早已向往,就把车停了下来,说要进山一拜。朋友说此处距丹霞寺还有十里,步行需要一个小时,劝说我开车进丹霞寺,我却满腹的诚心,不敢惊扰高僧大德的灵魂,更不敢逾越老和尚的步履深深,坚持把车停在了路边,找了附近的农人来看守,穿过牌坊步行向里走去。

本是渐入佳景之路。刚刚开始时,还是一条窄狭的乡间小道,尽管是钢筋混凝土铺就,却是那样的猥琐,不如宽广的马道,给人以坦荡的感觉。加之路边村舍拥挤,偶有鸡鸭犬豕大腹便便上路,念及众生平等,见到他们也得让路回避;走不远,这尘俗间的喧嚣就渐渐远去了,路两旁俗气越来越淡,多的是山野的清香和空旷的幽然,让人的呼吸也轻松起来。慢慢地,有流水声开始在耳畔浸润并弥散开来,当声音渐渐地固定下来的时候,循声望去,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溪水流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在百度上做了功课,知道此处当是九龙河了,就走下路去,拨开吐青的荒草,来到了九龙河边。河水极清,伸手触及却是冰凉沁心,杂草碎石间,却间有雌黄的花,如画中雏菊一样,形单影只,楚楚可怜之处却让人怦然心动;再往前走,便是一团团的绿,嫩嫩的绿,不是大写意的,而是偷偷的,在官道边的杨柳还没有绿的时候,这乡间小径上的树却偷偷地绿了,因此上就绿得不自然。尽管如此,这绿给人的依然是春意盎然,331省道路肩上略有寒意的春风已经变成了暖意的春风,那树的枝条也柔软起来,不是僵硬地在风中晃来荡去,而是轻轻地摇曳,如摩崖石窟中飞天的仙女,款款而来,飘然而去。

不知道当年丹霞天然禅师走过这条乡间小径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更不知道留山迎来了丹霞天然禅师时是怎么样的心情。

抬头远眺的瞬间,我看到了年迈的丹霞天然禅师肩扛着禅杖的背影;禅杖上面悬挂的佛铃轻摇,发出柔和的响声,而伴随着这佛铃的,正是僧人向深山走去的踏实的脚步。

从唐元和十五(820)年春开始,丹霞天然禅师奉王命到洛阳龙门香山寺一带云游,其目的就是寻一宝地开山建刹,兴隆佛法;到唐长庆四(824)年,丹霞天然禅师已经离开龙门香山寺四年,在游历了陕西、山西以及豫西南地区的众多名山大川之后,来到了如今河南省南召县的留山镇一带。法不孤起,有缘则生,当丹霞天然禅师在留山山麓九龙河洗去脸上的尘埃时,发现了从上游漂流下来的一叶菜叶,突然明白了九龙河的上游定是众生生养等待传播佛法的宝地。

持禅杖溯流而上,在急促的佛铃声中,丹霞天然禅师走进了留山,走进了如今的丹霞寺所在之处。

据史载,丹霞天然禅师在这里看到的是“大小山脉如护法斗拱,峰峦叠嶂恰似罗汉列阵,溪水流潺更有佛音袅袅,苍松翠柏都是佛家庄重”。除此之外,此处还是“左青龙,右白虎,中间有座红蜘蛛”的风水宝地,东边,则是档子山作为屏障护佑,南有玲珑作为照应相伴,背后则是大莽山绵延起伏,形成了一个众山朝拜的太师椅形状的宝地,更重要的是,好像是为了向丹霞天然禅师显示神通,此地“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若明霞”!

丹霞天然禅师把手中的禅杖插入这片人间净土之中,禅杖升华幻化成如今丹霞寺天王殿前的参天大树,幻化成丹霞寺的七殿伽蓝,而禅杖上的佛铃则持在了天王殿的一角,时时刻刻俯视着人间的一切,轻摇轻摇,悠扬远播,让红尘中的众生时时警醒,念念不忘明了解脱。

在告别祖师马祖道一禅师的时候,马祖道一禅师曾送丹霞禅师一佛谒,“遇留则止”。宝地正处留山腹地,丹霞天然禅师想到祖师马祖道一的佛谒,在此结庵传法,肓化众生,一时间,徒众达四百多人。后得庞蕴居士相助,开山丹霞寺,传法世人,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历经战火兵燹,累劫自然灾难,57位主持方丈陆续在此传播佛种,利益众生,法脉不灭。

对于留山,这是一段非常美丽的故事。当我们站在留山之外翻开历史那些发黄的册页时,才能发现,丹霞天然禅师走进留山时的脚步匆匆,佛铃欸乃。唐元和十五(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李恒即位,史称唐穆宗;和李恒争夺太子之位的皇次子李恽以及拥戴次子李恽的蓟国公吐突承璀措手不及,还没有来得及想出对策,就被唐穆宗的一道旨意送上了黄泉路。这个时候,史书中的丹霞天然禅师身负弘法重任离开了洛阳龙门香山寺,那个被河南尹白居易尊崇的佛家道场,踏上了寻求胜地开山弘法的历程;到唐长庆四(824)年丹霞天然禅师开山丹霞寺时,恰赶上皇权的更迭,即位仅四年的唐穆宗在正月二十二日突然驾崩于寝宫之中,时年30岁;20年之后,当丹霞寺香火旺盛如日中天之时,会昌五年(845)的四月,唐武宗开始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最为残忍的一页,称之为“会昌法难”,而丹霞寺则因了留山宝地的庇护,为佛法留下了一缕香火不灭。

在开山丹霞寺之前,丹霞天然禅师已经在中国的佛学界声名远扬,成为了弘扬佛法的希望,留下了众多的佛学公案,一直为后来者津津乐道。比如在“丹霞烧木佛”这个公案中,丹霞天然禅师竟然取了木质的佛像取暖,别人责备时,反说要从木质的佛像中烧取舍利子,以此惊世骇俗的方法来破除禅者对佛的迷执,从而实现明心见性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后丹霞天然禅师的奔波行走在留山开山丹霞寺,不仅承载了弘扬佛法的重担,或许,他法眼慧开,早已经为躲避“会昌法难”保存佛法一脉香火不灭找到了“避风港”、“世外桃源”。endprint

想着到了丹霞寺前一定要伸出手去推开厚重的山门,感受一下当年丹霞天然禅师的步履沉重,没想到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丹霞寺时,最早迎入眼帘的却是丹霞寺的天王殿,一道写有第四届法会的横幅还悬挂在天王殿前的两棵树中间。香烛阑珊处,明灭相间,僧人们已经开始了晚上的药石,倒是几个年长的居士正在打扫庭院。看我极度的虔诚,就过来搭讪,说上面要开发丹霞寺,刚刚把山门拆去准备修缮,变成了丹霞寺的广场,刚刚举办的水陆法会就势设在广场上,非常的宏伟与壮观。当然,说到丹霞寺,让这些居士们最为自豪的还是科学的术语“丹霞地貌”:说是有专家到此地来考察,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地理特质,以丹霞寺之名,为这种地理特质命名为丹霞地貌。

从331省道步行来到丹霞寺就为了听到丹霞地貌吗?再往前走还能看到什么?我站在天王殿前再也不敢迈步了。在中国的佛教历史记载中,无论是说到哪一位高德大僧,总会说到他的开山道场,犹如丹霞天然禅师之丹霞寺,如今的世上的那些“道德高僧”聚会时也会以自己盖了多少寺院为荣,并让人为之仰慕;如此,丹霞寺内的居士们再多介绍丹霞地貌也不为怪,毕竟,物质的东西相对精神世界更来得清晰一些,能讲得明白一些。

想到这里,从佛事流通处请了一炷香,按照丹霞寺的规矩,点燃后放进了天王殿前的香炉中。就在我行佛礼参拜的时候,山中的风旋转而来,吹拂着天王殿殿角的佛铃响了起来,尽管是那样的轻柔,却是声声入耳;天王殿也幻化成了那个远古的僧人丹霞天然禅师,合十相迎我这个远来的行者。

禅杖依然,佛铃悠然。

佛铃声中,我突然明白,走进丹霞寺,我要看的不再是丹霞天然禅师的丹霞寺,而是他对弘扬佛法的担承,对文明进化的一种责任。因为,丹霞寺也罢,丹霞地貌也罢,都会如这丹霞寺的山门,幻生幻灭是必然,永固不灭的则是佛法精妙。

阴凉浮图地

我写《卢舍那大佛走过的山道》一文时,已经走过了这条路,也朝拜了位于石人山深处的文殊寺。只是不知道这条路叫“石林路”,更不知道石林路始于石人山终于林彪地下军事指挥所,只知道这条路如缎带一样飘逸在石人山深处,遇山缠绕,缝水挺腰,穿越丛林,踏破石岭,其转弯之陡、高低之峭让人望而生畏。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禅师却无畏地从这条路上走过。那个时候,石林路定还是羊肠小道,不,或许根本就没有路,只有洪发暴发时冲出的山涧河道,怪石林立下的荒草芜棵中,即使是踩药人也没有留下脚印。慧萼禅师背着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菩萨金身一路向南准备回东瀛传法,尽管石人山地势险要,道路崎岖,一颗传法的心支撑着慧萼禅师的信念前行不辍。当慧萼禅师走到如今的文殊寺时,看到五棵高大的银杏树熠熠生辉,就从佛龛中取出观音菩萨金身,恭恭敬敬放在银杏树下,燃香礼佛。

这条路自慧萼禅师走过之前,大诗人杜甫写下“便从襄阳向洛阳”时已经走过,尽管处处艰难时时险阻,却没有阻挡住杜甫回归故里巩义的脚步;元稹在赴江陵府士曹参军的路上,走过石林路,写下了“崔嵬分水岭,高下与云平。上有分流水,东西随势倾”的诗篇;而孟郊再过石林路时,想到了元稹的诗句,体味着山水之险,写下了“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溪水变为雨,悬崖阴蒙蒙”的诗章。

这一天,是2013年4月4日,清明节,我和妻子,带着年迈的大姐沿着这条承载着佛法东传重任的古道走进了伏牛山东麓的石人山,走进了石人山深处的文殊寺。

大姐和我的属相同是“马”,比我大了整整一旬12岁。我5岁的时候,母亲患上了精神病,大姐就担起了看护我的责任,做饭、缝补衣服,那一样都没有离开过大姐,当我在外玩耍到天黑不知道回家的时候,是大姐到处跑着找我,把浑身是汗的我赶回家,给我端水冲去身上的泥土;我脱去稚服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是大姐亲自把我送到了工作岗位上,叮嘱不已;恋爱的时候,我把女朋友拉到大姐面前,让大姐评点,导致女朋友吃醋地说我敬大姐如母亲。

说实话,在我心中,大姐确实如母亲一样值得我尊敬,曾发下愿心,要好好地孝顺大姐,给大姐幸福。但是,年轻的时候生活过得艰难,加之心性没有成熟,怨心甚重,所发的愿也没有实现;今年,大姐从老家淮阳到郑州来,跟着她的大儿子照看孙子,清明节的时候,我就带上大姐来到了这石人山深处的广殊寺烧香礼佛,也算是尽了一番的心意。

从国道G207旁一个叫前庄的行政村下路,就拐上了石林路。刚刚开始时道路还算平坦,两旁的田地还能看到庄稼及蔬菜地泛绿,由于天旱,田地里的农人们正忙于抗旱,不时地可以看到喷灌的水龙划过天空。没有多久,路开始剧烈地转弯,像一条粗粗的缆绳拧来拧去的,眼前总是弯道,总是青山,不由得紧张地抓紧方向盘,沿着路上标的路线行驶。唯恐一不留神,就会从对面的转弯处钻出一辆车来发生碰撞,那样,车辆就会掉进路边悬崖下的白云深处了;更让人提心吊胆的,是那上行的急转弯道,前方看不到青山也看不到绿水,只有白云片片,似乎是车到前方已无路,要插翅上天了。开到路的尽头处才发现弯道,只有猛地打一把方向盘,汽车像飞机降落时一样,迎着白云俯冲而下。

司机的紧张并没有减轻乘车人的兴趣,大姐非常高兴,久住平原的她还从没有进入到大山深处,不停地告诉我闪过她眼前的景色。探头看云时,大姐非常高兴,就告诉我说,“山下全被白云盖住了,那远处的山,就像是大海中的仙岛”;看到山坡上的花时,大姐露出了惊奇的表情说,“你看那些花,都连成片了,谁种的?什么花?开得真艳”;看到路肩下的溪水时,大姐赞叹不已,“这水真蓝,真清,能看到水下面的石头,一定有鱼。”

就这样,在大姐连连的惊喜声中,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文殊寺。

大家从车中下来时,听我讲了当年慧萼禅师从五台山背观音菩萨金身走过这条山道准备到东瀛传法的故事,不由得赞叹佛教传法的不易来。确实如斯,佛法在中国几度劫难,几度中兴,尽管传法不易,因了正法,使之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同所有的佛教徒一样,慧萼禅师没有畏惧道路坎坷,他背着佛龛不仅走出了石人山,也走出了风餐露宿的困惑,走出了千回百转的心灵迷途,终于来到了浙江的普陀山,背着佛龛坐上了返回东瀛的客船。endprint

当慧萼禅师乘坐的客船离开普陀山时,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台风,并且,有无数的莲花浮出水面,把客船紧紧地围住。客船左冲右撞硬要前行时,迎面撞上了水下的暗礁,再也无法前行了。这个时候,慧萼禅师才明白,这是观音菩萨显灵,不愿去日本。于是,他焚香祷告,请观音菩萨就地驻骅,在普陀山建起了一座观音道场。

当慧萼禅师在普陀山建设观音道场时,因了慧萼在那五棵银杏树下礼佛,石人山也因了观音菩萨的光临开始佛恩泽众。为纪念观音菩萨从文殊菩萨道场来到五台山,众信徒在那五棵银杏树下建起了文殊庵,主殿供奉文殊菩萨,东殿供奉观音菩萨,西殿则供奉鲁山的山神鲁班。如今,沧海桑田,昔日的文殊庵已经演化成了文殊寺,成了豫西南众信徒礼佛的圣地。

清道光二十五年镌刻的《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记》记载,“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旧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为藩,青嶂为屏,绿竹映阶,银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无以过之”;1990年,鲁山人张怀发在其写的《三千龄‘公孙隐士家族奇观》一文中介绍了当年石人山中的那五棵银杏树,“犹如擎天力士,立地巾帼,树冠耸颈振翼,盘枝互插,扭抱一团,形似巨伞,遮盖盆底。树高40米,冠幅逾百米。春夏时节,犹如高原平湖上涌起的一座翡翠塔;霜染艳秋,满树簇簇橙红扇叶,犹如深谷喷发而出的一座火焰山;冬雪凝峰,雾霭悬树,更见铁干虬枝盘旋,形如苍龙出海,银蛇飞舞。”

我和大姐站在当年慧萼禅师礼佛的五棵银杏树下时,突然心中生出许多的感悟来。论起佛教的历史,远远没有这五棵银杏树年代久远,即使从佛祖诞生人间那一刻算起,也没有这五棵银杏树的年龄大。但是,因了修行,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开创了佛教,成了释迦牟尼佛;而这五棵银杏树却依然没有开悟,站立了几千年,到现在才能为文殊寺遮阳避雨。

深山无路佛来化,丛林深深僧自修。站在文殊寺前,人们才会认识到佛陀的伟大与撒向人间的慈悲。因为佛陀的存在,人们才有了了却生死困惑的可能;因为观音菩萨的到来,深山中的五棵银杏树才有了沐浴佛恩的机会;因为文殊寺的建设,石人山的众生才有了灵魂的归宿,才有机会印证佛祖走过的路,才有可能往生西方净土,解脱轮回之苦。

走出文殊寺,忽听梵音徐起,瞬息之间,整个石人山陷入了一派肃穆之中。放眼望去,我似乎看到了会昌元年孑然行走在山道上的慧萼禅师,也看到了山谷中那五棵如荫的银杏,张开了怀抱,挥舞着手臂在等待着观音菩萨的到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人丹霞禅师
初见丹霞·黄河之水
A New Bamboo Variety from Danxia Mountain and Morphological Supplement to Dendrocalamus pulverulentoides
大自然的奇观:中国丹霞
米万钟:超痴超怪爱石人
这场战“疫”,赏石人在行动
——石界抗疫系列报道
读“确伊勒石人”鲁尼文勒铭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庄”里的爱石人
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