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珍
为了这一天,老兵李安康等了整整63年。
根据中韩双方的约定,437具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遗骸于3月28日归还中国。
看着报纸上的这段话,老兵李安康泪流满面。
他颤抖着,将它们抄到本子上,同时写下“1950年12月—1953年7月27日”。作为我国4位志愿军老兵代表之一,李安康将赴韩迎灵。等待的日子,老兵李安康夜夜难眠。往事像按了重播键,不停地在李安康脑海里回放。
那是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几位解放军战士走进瑞安中学的大门,贴上了一张告示,李安康好奇地挤过去看,只见上面写着:因为前方作战需要,要招几个文化水平高的学生去朝鲜。李安康想,我身体不错,又是家里的老大,我不去谁去!他和两名同班同学一起当场报了名。李安康想起《战争与和平》中那个为国捐躯的少年,不禁热血沸腾。他清楚战争的残酷,但他更明白祖国的需要,决心把自己的热血挥洒在战场上。
李安康很快接到命令去上海集合。那天晚上,部队在瑞安城区的一个大操场举行了告别仪式。母亲一再嘱咐他一定要活着回来,并拿出一方红布叫李安康收藏好。李安康一看,这是母亲的红肚兜裁剪成的。母亲说,红布是以前妈的贴身之物,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妈保佑你平安回来。
母亲的眼里有晶莹的花在开,李安康明白母亲的心,他连声答应,却在心里说,妈,儿子不孝,战争无情,生死难料。
李安康作为军需员,负责部队日常用品的发放工作。一次,李安康开车没注意,车灯亮了一下,飞机一下就来了,炸弹甩下来,炮砰砰地响,把李安康的帽子都炸飞了。
1953年1月,李安康所在的222团3营8连接防391阵地。该阵地位于朝鲜中部注字洞五圣山,是邱少云生前驻守的阵地。阵地坑道内严重缺水,100米外就是敌方的前沿阵地,敌人日夜用机关枪封锁洞口。
上阵地后第4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就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在喝自己的尿,有的把舌头贴在石头上吸湿气。必須找到水源才行。”
李安康主动请缨,要去拿水。战士们收集了20多个军用水壶,交给李安康。李安康背上冲锋枪和水壶,顺着前沿阵地的山沟摸索着走。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有没有埋地雷。当走下70余米时,他发现小树丛里横着两段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喷涌着一股清泉。李安康高兴极了,他将尸体移开几步,看见战士手里的水壶,明白两名战士是过来取水,遭到了封锁水源的敌人的机枪扫射。
李安康怕美军机枪再次射击,不敢怠慢,连忙趴下喝饱了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水壶,快速将所有水壶灌满。李安康觉得还不够,又取出红布吸饱了水往回走。回去时,李安康遭到了机枪扫射,好在他机警,最终取回了6壶水。其它的水壶被射中,水统统漏光了。红布的水也被战士们挤出分着喝了。
1953年7月13日黄昏,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了。上战场之前,李安康按照指挥员的要求,在衣服上写好血型、家乡、部队代号等,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战况惨烈,李安康眼睁睁看着一发炮弹过来,副教导员的头一下就没了;班长的手和脚全被炸飞了,把边上的他喷得全身都是鲜血。
1953年7月27日下午两点,天空特别晴朗,战场特别安静。这多少让李安康不大习惯。直到晚上,他才知道停战了。李安康拿出母亲给的红布,高兴得哭了起来。
回到家,母亲上上下下摸着李安康,泣不成声。原来,因为担忧和思念,母亲日夜哭泣,瞎了眼睛。李安康后来才知道,他的两名同班同学都牺牲了。
生和死,不过是隔着一捐黄土。战士们驰骋疆场,为国捐躯,烈士忠骨流落他乡。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李安康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虽然,他的身体就像一部处处残损的机器。转业后,他一直在山里开诊所,免费给人看病。他的诊所里,挂着一个打了好多洞的水壶,水壶上系着一方几乎看不出色彩的布。它们,穿越了63年的时光,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不久,报纸给故事写下了结局:老兵李安康迎灵归来,安然辞世,享年85岁。
邱汉华摘自《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