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萍
(宜兴 214221)
具有传统人文意趣的紫砂壶艺作品十分讲究内在的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面貌,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虚与实的转化、形与意的融合,在历代紫砂艺人的辛勤耕耘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集诗书、金石、绘画于一身的陈曼生,在溧阳任县令期间结识了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等,与紫砂结理了不解之缘,创作设计了被世人赞誉的“曼生十八式”,“合欢壶”便是其经典佳器之一。在认真端摩、借鉴和学习前人佳作的基础上,创制了人文情愫、形意相融、情趣相合的“合欢如意壶”(见图1),现细述如下。
图1 合欢如意壶
“曼生合欢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经典茗品,壶身为两片泥条对合而成,一弯嘴、耳环形把、截盖,与壶身形制相仿的对合形壶钮大小得体,整体形制古朴庄重、敦厚大方、骨肉亭匀、端握舒适。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八壶精舍”藏有一把“曼生合欢壶”,壶色红艳,俗称大红袍,壶肩处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底款“曼生”,把款“彭年”。在曼生和彭年合作的“合欢壶”中,还有一把壶身砂粒隐现的“曼生合欢壶”,润泽自然,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说的是在四川南部的合江县,赤水河与长江在此处汇合,名为合欢,则意为共同欢乐。此外,合欢还蕴含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虞舜南巡而死,其妃娥皇、女英寻遍湘江,终未寻见,两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直至血尽而死,化为了神仙。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树上的合欢花昼开夜合,相亲相爱。曼生取“合欢”为壶名,也有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之意。
创新是灵魂,也是壶器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合欢如意壶”采用红泥制作,砂质细腻,嫣红似绸布,红润祥和;该壶以“曼生合欢壶”的壶体为基调并较其更为圆润饱满、端庄大方;在壶体的上下两片汇合处,采用一条圆弧形腰间线以增强其线韵的柔和;在壶体的上半部紧掩壶肩处精心贴塑的一圈八瓣如意心形纹饰,使壶体显得文风荡漾、新颖别致;壶口宽大,截盖凸起略呈拱形,丰腴大气;壶钮变对合形钮为桥形如意钮,两边的如意心形纹饰匀称地附贴于壶盖上,寓意“心心相连”;一弯嘴婉约有致,不仅凸显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高雅的艺术气息,充满着万物生蕴、天地匐欢、合家欢乐的美的享受。
紫砂壶艺是民族工艺的象征,是民族意识的反映,也是人文意蕴的展现,其造型意蕴、工艺传承、装饰手艺、主题创意等等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生活思索和艺术智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合欢”,寓意着吉缘和合、融乐欢喜。古代就有“合欢殿”、“合欢树”、“合欢竹”之说。合欢树,一树绿叶红花翠碧摇曳;合欢花,七月流火风和日丽,享有“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的赞誉。人们常以合欢表示甜密忠贞的爱情,隐喻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启盼和心愿。“如意”是吉祥的化身,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之一,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如意纹用于装饰起源于清代,有心形如意、灵芝形如意、云纹形如意等不同纹样,心形如意纹饰蕴含着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称心如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随着世事的变迁,如今虽然如意已退出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物,但如意仍然承载着曾经拥有的历史,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悦目怡情。而“合欢如意壶”壶肩上的八朵心形如意纹饰则展现了通达的气度,四通八达。八是民间财富的符号,“八”即是“发”也蕴含着生机勃勃、奋发向上之喻。“合欢如意壶”以其如意纹饰巧妙地加以装饰,更体现出紫砂材质所特有的肌理美、古典美、静态美、典雅美,更使其显得古朴纯正、敦厚典雅。
紫砂壶艺隽秀古朴,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一件较为完美的作品,体现的应该是重在构思、妙在设计、精在制作、韵在装饰,必须是出自内心的艺术语言的抒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产生共鸣。同时,也只有将我国的民俗民风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凸现个性,以形神兼备的精湛创意、精致的制作装饰技艺,才能呈现出回味无穷的艺术余韵而深得世人的青睐。相亲相爱、合家欢乐、奋发向上、吉祥如意,这就是紫砂“合欢如意壶”创作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