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学峰
(宜兴 214221)
自明代开始繁荣的紫砂文化传承至今,历经500多年的文化艺术积淀,在陶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篆刻等众多文化艺术门类的相互融通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紫砂壶精湛的手工创作技法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邃的紫砂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紫砂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灿烂硕果,也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综合智慧结晶。紫砂壶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紫砂光器、花器、筋纹器等主要器型,其中更以紫砂花货著称,紫砂花货以其惟妙惟肖的仿自然植株、瓜果、鱼虫、禽鸟等自然界与动物界甚至人体本身的形态,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历史上著名的花货,从明代的“供春壶”到陈鸣远的“南瓜壶”,时至近代朱可心的“云龙壶”、“报春壶”,蒋蓉的“百果壶”、“芒果壶”,再到当代汪寅仙大师花器的声名远播,紫砂花货以其高雅的艺术创作、设计、收藏价值而绽放异彩。
图1 紫桃缘壶
从花货艺术的造型来看,紫砂造型的灵感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而且对制作者要求造型和神韵都要到位。以紫砂“紫桃缘壶”为例(见图1),此壶将桃子的形态寓于紫砂艺术创作中,使之趣味横生,令人爱不释手。而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了壶艺上的变化与内涵,气势上的生动与协调,效果上的实用与美观。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先从形式、精神、姿态、气势、韵律、制技等总体上追求艺术神韵的效果。此壶取材桃子,壶把做成弯曲的桃枝,树瘿装饰,壶盖上有几片桃叶,一只桃子从中露出作的,形状饱满,栩栩如生。而壶嘴上与壶盖、壶把相对应的长出一段桃树树枝,枝叶间长出的两只小桃子与壶盖上的大桃子相对呼应,经过细细揣摩后抓住桃子的形象特征,同时将桃叶、桃枝的变化融为一体,成了壶器的造型,表现桃叶的清秀气质以及桃枝富有力量的挺拔美,然后在壶身和壶盖处点缀桃子,既生动自然,又匀称平衡,与壶体协调一致,不落俗套。将树瘿的潇洒飘逸地运用到紫砂壶的壶把部位,点缀在壶的侧视线面上,使自然的景象更加贴切整个壶器的雕塑中,增强了紫砂“紫桃缘壶”的壶态神韵。此壶造型逼真、形象生动,不仅给人感受到它的壶态神韵,让人感觉妙趣横生,而且让人静心泡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带给人更多精神上的享受。
紫砂“紫桃缘壶”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桃文化——桃子历来都是吉祥的象征。在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有关于食用蟠桃能够长寿的精彩描写。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随着人们对桃的吉祥崇拜,也增添许多对桃画、桃雕的要求,如画桃要画双不能画单、画的桃越多越象征长寿等,由此也折射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这把“紫桃缘壶”不仅是因为桃子是吉祥的象征和送长辈的佳品,更因为桃与“陶”谐音,因为紫(砂)陶而有缘结识全国各地这么多的朋友,所以命名这把作品为“紫桃缘壶”,希望借助紫(砂)陶的魅力能有缘认识更多的朋友。
紫砂壶的装饰历来以简洁素练为要,视觉上要和谐平衡,将自然物体予以变化和进行艺术化处理,把夸张寓于象真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目前紫砂壶的销售市场来看,设计新颖的当代紫砂花货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像这款紫砂“紫桃缘壶”,它的魅力在于它不为传统紫砂壶造型所约束,而是有着独特自由的艺术风格和巧妙有趣的款型,因此它的壶态、神韵更为当代人所喜爱。
宜兴紫砂花货的造型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自己也是从自然中去寻找美,并把桃树、桃枝的神韵体现在“紫桃缘壶”的创作中,既传承了优秀的紫砂陶造型技艺和传统艺术的特色风格,也突出了壶器的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艺术无止境,在紫砂壶艺创作的路上,将勇于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创新,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紫砂壶艺家,更借助紫(砂)陶的魅力结识更多的知己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