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遵循这一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钻研教村,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原材料
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这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实质,我在教学第六册数学中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解脱常规教学法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将学生的思维放开,不使学生的思维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首先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广泛思维而设计了怎样用纸片表示被除数“154”,让学生寻找表示的载体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将其平均分成14份,来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求商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这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创设生“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疑境”中质疑,在“疑境”中学习探索,进行创新,使学生经历“生疑—质疑—议疑—解疑—无疑—应用与创新”的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数,底、高分别等于长方形长、宽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与计算出的长方形面积进行比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形状不同,而面积相同呢?)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各部分关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疑问.最后,用学习的面积公式解决不同层次的习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创造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以往的教学中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而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情境或提供有效的实例,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使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讲述一段故事:小猴子在树上摘香蕉,树上原来挂着5根香蕉,先摘去了1根,翻了个跟头后又摘去了2根,之后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场景.这样,不仅顺利地引导学生根据比较熟悉的场景进入了教学情境,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营造活动化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二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1)把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2)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了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纵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东坎小学 (224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