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体属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接着从反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各个部分缺失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41-0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人,研究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并符合社会管理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以及相应行为,同时促进人的自身完善与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启发和教育人们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人性所制约和规定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动力充足,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人性及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概述
(一)人性及人性的概念
什么是人性?“人性”这个概念,除却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曲解外,我们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上,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它历史地包括人本身的各种优秀的特性(例如诚实、仁爱、无私等)和丑恶的特性(又例如奸诈、贪婪、凶残等)。另一种是狭义的,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简单来说是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说:“自由的意识活动是人类的族类特征”[1]59。这种自由的意识形态,使人能在人类自己存在创造的世界中能够靠本能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存在。在一切活动中,人总是企图“他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遍的,因此自由的本质来对待”[1]57。人的根本特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行动以及追求上。并且,马克思把人性解放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终结。
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主要是在于与动物特性的区别,从而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第一,人性具有自然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人”的首要的、第一位的要求是人必须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因此,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性存在和发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像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2]。例如,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及其一切物质基础。人们为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的吃、穿、住、行的东西,如果连基本的吃穿住行问题不能解决,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在客观世界中生存发展,人类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无从谈起,即物质资料生活本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说离开这些物质生产资料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第二,人性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中最深刻的论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可以说这一概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这里一切的社会关系总和,包括全部的社会关系,主要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血缘关系、地域关系、文化关系等。人要在世界上生存,社会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世界的人和物发生关系。人作为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
第三,主体性是人的核心属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标志。人的主体性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而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具体变现为人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存在的理由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生存需求。但同样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与动物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动物的生产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而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自觉、自由等特征。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性的核心属性。人不仅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是一个具有客观存在性存在着的客体,是不断认识和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使教育对象动力充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通过教育者主要采用灌输的方法,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必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思想教育方法一般习惯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集体利益有时忽视人的自然属性。这种高度关注社会性的行为造成的危害就是压抑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使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证,导致无法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趣味性、能动性、积极性,致使教育对象把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强加于受教育者的一种行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背离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观点,造成受教育者无法激起内部学习动力,把思想教育活动变成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最终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和作用。
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尊重人性为前提,以人性的塑造为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教育对象现实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关注受教育者基本需要。合理安排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作用。不再把个体需要放置在社会需要的对立面,要重视二者的交互作用,是双方自觉反思、双向构建的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惠互利、共同进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加强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关注,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加强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应该是地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现实要求往往被教育者忽视,教育者只是简单地灌输教育知识,忽视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和内在要求,使二者的关系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弱化。例如,在当今时代,社会教育的负面因素逐渐增多,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思潮的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家长起不到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的作用,学校重视理论教育甚于社会实践,很容易使教育对象沾染不良生活习惯和作风,做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力量的综合。最终使学校教育力量消解,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在汲取传统教育优点之外,合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等,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合理优化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赋予他们不同的分工和角色,对一些抵制反动因素进行调节、控制,统一其作用的方面,使其形成整体合力。逐步建立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提高活动效率,使其最大程度发挥各个子系统的教育力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保证教育目标不偏离方向
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客观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对于保持教育目标不发生偏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践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主动地位把教育对象作为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能够把自己内在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忽视二者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功能发挥,创新能力难以发挥,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无法实现。
胡锦涛同志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着眼于对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疏导,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着眼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把教育对象的要求和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着眼于充分尊重个体价值,激发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克服种种困境,弘扬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的重视和追求,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不偏离。
由此可见,人和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基础和依据来指导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研究实践。在2003年12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教育新理念的提出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对象为本,尽最大力量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要求和需求,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教育对象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政治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4]丁晓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研究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68-7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