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瑶+张凯雯+常芳+刘燕燕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李诗瑶,张凯雯,常 芳,刘燕燕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摘 要: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催生的新的金融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产生的新的金融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科技研发投入和风险防范投入等方面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住房、教育、医疗、娱乐方面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金融需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75-04
引言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正在向着农业现代化大踏步前进,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现,同时还会带来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活与农户收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将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村金融有哪些新需求。
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吉林省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吉林省不断摸索和学习,在农业示范区的推进、基层农技体系的推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总体情况概述
通过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吉林省对60个县(市、区)实行农业科技培训包保等一系列举措。吉林省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连年增加,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2011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迈上3 000万吨台阶,总产量达到3 171万吨,比上年增长328.5万吨;亩产实现930.2斤,比上年增加86.6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 551万吨,比上年增长6.2%。
(二)机械化及水利建设
在推进农业示范区和基层农技体系的同时,吉林省也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之一,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保障。吉林省近年来农机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009年以来,吉林省加大在农机具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了省内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 726.59万千瓦,比2009年增长36.24%;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数量比上年末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05万台、机电井18.22万眼、节水灌溉机械3.85万套;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85.4万公顷和115.4万公顷,年增长0.1%和1.2%,其中,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9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8.22亿千瓦时,年增长4.57%。
(三)农民收入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以及自主创业的方式,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并且高于传统的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这使得农村居民总体的收入有所提高。然而,虽然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并且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虽然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但是目前农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过慢,以及农业生产前期资金需求的无法满足,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这些新的改变对金融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一)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
从生产角度来看,农村的金融需求主要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基础设施短缺和不健康运行,是现行农业基础设施的一种常态,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和乡村道路的升级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地方财力有限,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安全性和逐利性的原则下,无法实现对其支持。
吉林省2012年与2003年相比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增长了84.3%,明显高于辽宁省的36.4%和黑龙江省的63.2%。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吉林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高于黑龙江省,但与辽宁省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这说明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还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此外,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不全、配套老化,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已经老化失修、渗漏严重,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带病作业”,蓄水能力弱,输水效益低下。2012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6%;涝区内涝成灾,导致粮食减产;67%的小型水库带病运行,此严重隐患已成为下游城镇、村屯、重要交通干线和大片农田的直接威胁。因此,吉林省亟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endprint
2.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是两个利益主体,而“+”号则是联接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目标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最终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极大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其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省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4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84户,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 000多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6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 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通过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的创新推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日趋完善,省委省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充分重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密切联结的重要性,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
虽然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之后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龙头企业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拓宽市场渠道。无论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筹措和融通资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按照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支持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标准化、高产化、信息化、集约化,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该省农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13 年,全省整合农科资源,大力推进重大增产技术,全面部署“科技兴农”,“技术富农”战略。长春市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试点中心,联合中科院等在长春市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打造先进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等5大创新集群。
但该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全国中间水平,与发达国家70%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说明该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潜力还很大。此外,该省农业科技原创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该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0%的水平。由此可知,该省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旧不足,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工层次、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的深入进行,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投入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都有赖于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
4.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多但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建立完善、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户和农企对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涉农保险将有较大需求。
受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吉林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2003—2012年,吉林省平均受灾面积为159.6万公顷,其中,2009年因为各类灾害频发,受灾面积达266万公顷,绝收面积31万公顷,造成高达169亿元的损失。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吉林省的农业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有效的农业保险非常必要。
此外,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保险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对知识、资本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同时也使农业风险更加集中,造成损失的强度也在增大,从而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更为迫切。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在生产环节存在的风险会导致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相关部门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产业风险防范需要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着手,从而对农业保险产生多元化的需求。
(二)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进城务工和自主创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意愿。这些都对金融有了更多的需求。
1.生活方式改变产生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通过机械化和合作化的方式,大大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农村增加了许多剩余人口。在放弃了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后,为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选择外出务工,成为所谓的“农民工”;有的则不甘于为别人打工,进城之后又返乡选择了创业。这种趋势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通过进城务工换来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改善农民现有的生活条件,实现生活质量的跨越。据调查显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超过一半在18—35岁之间,这部分劳动力不甘心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进城务工,他们更愿意通过现有的知识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能够持续经营,做大做强,彻底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寥寥无几。这其中有政策方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资金方面的限制。endprint
近年来,吉林省有更多的农民工加入了返乡创业的大潮,融资问题成为返乡创业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成立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这成为返乡者创办的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是企业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血液”,没有资金就无法维持正常的企业运营。返乡企业的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初创期缺少资金。创业的资金基本上来自农民工进城务工时的原始资本积累,这些资本积累通常在创业前期进行各种固定资产的投资时就已经消耗殆尽,而之后原材料购买、人员招聘所需的资金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极大的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后续发展。二是企业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由于企业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不长,而且缺少资信担保,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很小,不但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而且一旦出现某一环节资金不足,就只能处于停产状态。
2.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金融需求
现代化的发展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农民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农民不再仅仅追求有吃有穿有住,而是要讲究吃的健康、穿的舒适、住的舒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方面对金融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基本生活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吃、穿档次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的富余资金增多,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产生了改善原有住房条件的想法。
农村居民现有住房无论从住房面积、住房质量还是居住条件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居住情况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只有全国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的66.6%左右,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人均面积只有全国的69.3%。可喜的是,吉林省人均住房面积及住房质量的发展速度正逐步赶超全国的发展速度。2012年与2010年相比,吉林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40%,与全国增加了50%相比,仍有差距。但吉林省农村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面积增长69.4%,与全国增长速度持平。吉林省农村居民在住房条件方面的消费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8.88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2%;拥有电冰箱78.69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9%;拥有彩色电视机117台,和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对资金的需求也将大幅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改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将大幅增加,通过亲戚朋友的内部互借已经很难得到满足。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民贷款用途中住房建设排在第一位。完善农民住房建设贷款体系,加大对农民住房贷款的投入,是农业现代化在生活方面对金融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2)文化教育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在消费结构中,教育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教育支出是一项金额巨大且固定的支出,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多数家庭甚至无法承担。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有相关资助,大学期间可以由学生本人申请无息助学贷款,但是国家助学贷款数额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全部的消费所需。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机械化的普及,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农民依据科学知识,运用现代化设施使生产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农民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新型机械的运用,通过学习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学习培训支出产生了较多的资金需求。
(3)医疗保险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4.10亿人,参合率为80.7%,人均筹资51.2元,补偿受益人次为2.72亿人次。2012年,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达8.05亿人,比2006年增长96.3%;参合率达98.3%,比2006年增加18.4%;人均筹资308.5元,是2006年的6倍;补偿受益人次达17.45亿人次,定基增长率为541.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医疗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2012年,吉林省新型医疗合作覆盖率已达到100%,参合率达99.41%,人均筹资290.5元,补偿收益人次达977.8万人次,并且有较高的医疗报销比率。但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账户来支出。而一般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医疗保险能够报销的部分相对于巨额的医疗费用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问题。据调查,农村的贫困户中有70%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资金需求仍然很大。
(4)娱乐人情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日益增多,自主性增强,休闲品味日益提高。农民的闲暇活动日渐丰富,出现了消遣型闲暇、娱乐型闲暇、学习提高型闲暇等多种闲暇活动。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为491元,与2000年仅为227元相比,增长了116%。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达1024百万人次,相比于2000年的415百万人次,增长了146.7%;而人均花费由2000年的226.2元增长到2012年的491.6元。可见,农村居民的娱乐消费逐渐增加。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户消费时出现“悖论现象”,即农户在日常消费时一向主张“量入为出、轻不言债”,在风险偏好上一般选择风险规避。而在婚丧嫁娶等问题上却没有半点含糊,十分讲究。这些风俗传统支出往往惊人,因婚丧而入不敷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户为此甚至不惜全家举债。人情往来、婚丧嫁娶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为了所谓的场面、面子,人们在这方面的花费并不是理性的,因此产生虚荣性消费。endprint
目前,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全国的平均水平靠近,对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增大,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消费也都将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将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全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剩余劳动人口有序转移,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风险防范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新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来得到满足,需要政府在相关的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也需要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保证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在生活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有了更多的希冀。农民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渴望,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水平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娱乐消费的享受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些都产生了新的资金需求。而现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投入力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投资、医疗保险和住房市场,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满足农民在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2013,(8):132-134.
[2] 王玉凯.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2,(21):77-78.
[3] 毕洪波,徐晓红,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9):23-24.
[4] 杨玉梅.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农机处处长成洪[J].吉林农业,2010,(1):7-8.
[5] 潘鸿.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6):96-105.
[6] 岳红梅,崔宏伟.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当代生态农业,2010,(1):161-163.
[7] 张秀娥.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1,(4):31-34.
[8]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9] 郭梅亮.传统文化习俗下的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53-60.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目前,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全国的平均水平靠近,对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增大,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消费也都将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将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全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剩余劳动人口有序转移,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风险防范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新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来得到满足,需要政府在相关的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也需要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保证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在生活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有了更多的希冀。农民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渴望,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水平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娱乐消费的享受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些都产生了新的资金需求。而现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投入力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投资、医疗保险和住房市场,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满足农民在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2013,(8):132-134.
[2] 王玉凯.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2,(21):77-78.
[3] 毕洪波,徐晓红,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9):23-24.
[4] 杨玉梅.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农机处处长成洪[J].吉林农业,2010,(1):7-8.
[5] 潘鸿.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6):96-105.
[6] 岳红梅,崔宏伟.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当代生态农业,2010,(1):161-163.
[7] 张秀娥.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1,(4):31-34.
[8]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9] 郭梅亮.传统文化习俗下的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53-60.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目前,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全国的平均水平靠近,对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增大,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消费也都将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将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全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剩余劳动人口有序转移,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风险防范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新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来得到满足,需要政府在相关的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也需要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保证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在生活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有了更多的希冀。农民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渴望,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水平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娱乐消费的享受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些都产生了新的资金需求。而现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投入力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投资、医疗保险和住房市场,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满足农民在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2013,(8):132-134.
[2] 王玉凯.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2,(21):77-78.
[3] 毕洪波,徐晓红,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9):23-24.
[4] 杨玉梅.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农机处处长成洪[J].吉林农业,2010,(1):7-8.
[5] 潘鸿.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6):96-105.
[6] 岳红梅,崔宏伟.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当代生态农业,2010,(1):161-163.
[7] 张秀娥.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1,(4):31-34.
[8]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9] 郭梅亮.传统文化习俗下的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53-60.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