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贞
摘 要: 主题活动是一个由老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激情不仅得到了及时张扬,而且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孩子们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自发地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自由地表达经验、表现能力。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主题活动 有效性
主题是对一个事物的深入研究,主题教学能丰富儿童的心灵生活。所谓的心灵生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道德和美的敏感度,主题教学的内容取材于孩子所熟知的世界。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活动课题大部分是从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的。同时,幼儿的兴趣点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全部采用“一刀切”式的集体教学,一部分小朋友的兴趣、愿望往往就得不到满足。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环境,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更好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主题教学实践,我发现它存在以下优势。
一、对幼儿认知方面的影响
1.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来讲,行为经验早于表征经验。区域活动让我们更贴近儿童,成为幸运的观察者。
2.孩子生活经验好比剧本记忆,角色区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那就是在重复他们经历过的事,那样的表现与他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关系。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实践过去已有的经验,可以让他们加强记忆,巩固加深经验。
3.以幼儿熟知的事物为主题,就能获得相关资讯,让幼儿有机会修正、丰富、增添剧本中的情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因此可以形成丰富的主题活动。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孩子们那里得到许多信息,随着问题的深入,孩子们在不断探求后得到答案,这比接受教师单方面输送的信息知识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更充分体现新时期幼儿的素质和水平。
二、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幼儿最早的学习方式是触觉行为,无法在直接的教学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然而,没有实践好比纸上谈兵。传统教学往往倾向于认知经验,突出表现为课本知识的灌输。表象的认知经验类似于死记硬背,而互动性强的学习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偏于说教,既不尊重个体又浪费时间。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人才交往能力的要求。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本能需求,孩子如果交往困难就会影响诸方面,最突出的是受人排斥。主题方案教学是以主题探究为导线,以区域活动、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方式进行的。在活動室里,区域活动给予孩子们相互交往的巨大空间。
与早期单一的结构性教学方式相比,进行区域活动的孩子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表现更突出。例如:在刚进区活动时,会出现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当成学习内容,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小结时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玩具只有一个,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别人在休息时能去打扰吗?”“怎样向别人借东西?”“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等等。大家得出不能擅闯民宅、不能随便打扰别人休息等一系列交往经验。鼓励孩子们提出交往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你认为怎样的方式更好一些?为什么?经过实践证实,发现孩子们相互告状的情况少了、打架现象少了,而相互之间更团结了,集体感增强了,感觉生活在这个集体里更开心了。
三、培养幼儿沟通能力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培养孩子沟通能力,其实是培养孩子各个领域的能力,不仅仅是语言。心理学专家指出:被动地接触语言不足以增强沟通能力。孩子们在同一情境里一起经历有趣的事,最有可能出现对话。
以往教师与孩子沟通时总是话语不多、单调,更突出的问题是不能照顾到其他孩子的想法,不能及时地与他们交流,对孩子们了解得不深入,意味着不能很好地实践教育,不能与家长更好地沟通,更谈不上成功的家园共育。
四、有利于开展家园共育工作
我们和家长一起讨论评价孩子的活动,感受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渐渐地他们有些感受,传统教学活动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成绩、分数就是评价孩子能力的标准,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主题教学的家园互动性强,通过一系列活动,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一些理解后,知道家园工作与孩子教育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性与具体要求,便更为主动地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至此幼儿园教育活动便顺利开展。
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主题方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崇高的师德品行,还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不断主动汲取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
因此,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我们只有打破单一表达方式的思维定势,为幼儿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性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