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概述

2014-10-08 11:30谢留枝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思想

谢留枝

摘 要:大灾荒如同一块神奇的试金石,检验着各种政权的执政能力与民意所向。它是一个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从吃喝住用到生命人身安全、财产、再到灾后安置等涉及治安秩序与社会稳定问题,是财政经济问题,更是政权政治问题,是全面多方位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自然现象与政治问题交融的复杂而又重大的治国安邦的问题。自然灾害是任何国家和任何年代都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面对它,反映了一个国家面对突发灾害的应变机制和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更反映了危难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救灾度荒;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81-02

一、建党以来灾荒概况及危害性

由于地质、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存在与变化,无论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自然灾害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存在而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点我们无论是从“大禹治水”的古代传说故事,还是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都可以看出。灾害虽是自然现象,但如何面对它,就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问题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面对突发灾害的应变机制和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更反映了危难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大灾荒如同一块神奇的试金石,检验着各种政权的执政能力与民意所向。它是一个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从吃喝住用到生命人身安全、財产、再到灾后安置等涉及治安秩序与社会稳定问题,是财政经济问题,更是政权政治问题,是全面多方位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自然现象与政治问题交融的复杂而又重大的治国安邦的问题。

有史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因灾而荒现象的发生。到了近代,灾荒之多,灾情之重,灾区之广,灾民之众,损失之巨为历史罕见。据《中国救荒史》统计,仅1912—1937年,全国就发生77次严重的灾荒。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灾荒从未稍敛。如1930年,全国有517县遭受水旱灾害,灾民2 000余万人,损失约2亿元; 188县遭受虫灾,灾民约800万人,损失1.5亿元……1946、1947年,全国有19省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旱、雹、蝗灾害,有据可查的受灾面积达14 459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灾荒也没断发生。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们立国生存的基础,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也造成的破败薄弱的的农业局面,又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制约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使整个社会无法良性的正常运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灾荒问题。建国后,考虑到历史上因灾荒导致的的严重社会后果,更为了使我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祥和生活,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新中国,我党自建党起就把灾荒问题看做一个治国安邦的重大问题,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国家领导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领导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紧抓救灾工作,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度荒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继承吸取前代领导人科学的救灾思想的前提下,特别是在吸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救灾度荒思想。本文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做简单论述。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

毛泽东、周恩来的救灾思想,重点在解决维持人民最基本生命的的粮食问题上和江河湖泊等水利的兴修和重建方面,同时提倡发掘内部力量,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如勤俭节约、生产自救。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不无关系。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中国面临是个破败不堪的烂摊子,经济条件十分有限,在没有可以依赖的海内外增援的情况下,救灾度荒只能顾及到直接涉及灾民生命安危的粮食问题,而且只能靠自己,从自身有限的经济能力出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面临年久失修随时可能会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安康及社会与政权稳定的的水利问题,虽然提出了合理科学的构思,有的甚至勾画出了宏伟的蓝图,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江河湖泊等大型重要水利设施的初步的行之有效的修建工程,做了不少功不可没、彪炳史册的兴修与重建,只是限于当时的国力、经济条件等,对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没能立即兴建。但我们更应看到这些救灾思想的科学合理的主要方面,即尽管当时经济条件十分有限,但党中央还是尽当时的国力,既严肃又乐观的对待灾荒,重视粮食、农业和水利事业,又统筹兼顾,变害为利,辩证、长远地看待水利问题。这种科学的救灾思想,无疑为后代救灾度荒问题提供了优秀典范,其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始终如一坚持勤俭节约等优良美德,为我们救灾度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的优良传统。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救灾度荒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继承吸取前代领导人科学的救灾思想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发展了我党的救灾思想。邓小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样,意识到农业在我国的战略性地位和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时刻重视农业的发展,也为救灾度荒打稳基础。建国前他曾说过,“我们确立了发展生产时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他对农业从来没有松懈过。建国后,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时,针对农业问题他又提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他更具有改革创新精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在积极的思考更好的发展农业的办法。针对我国农业存在的严重阻碍着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平均主义现象,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一改往日的等、靠、要的消极被动思想,个个你追我赶,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积极向上的新形象。我国的农业在他的领导下平稳过渡、快速发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扭转了建国前的大多数人民手中无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灾荒而饿死人冻死人的现象或者像解放前因灾害灾民无以为生四处流浪乞讨的景象。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商业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也之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在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业稳定增产又为防治灾荒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稳定发展,为灾荒的发生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同时,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党早就提出的备灾、积极预防灾害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和继承。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实施了科教强国战略。同时,他特别重视科技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对各种灾害的预测、预警,可以使人民提前预防,从而减少降低甚至避免灾害对人民的危害性。高科技在救灾中日益向人们展示出它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在地震中用生命探测仪可以更简便迅捷的的帮助受灾者脱离险境,更大限度的救治危难之中的被困者。

邓小平的救灾思想与前代领导人救灾度荒思想相比体现了对科学的重视和改革创新精神。邓小平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做法为我们新时期的救灾度荒工作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既具有承前继后的作用,又不失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救灾度荒工作和思想领域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9.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3] 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244-276.

[4]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4-48.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0.

[7]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9.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0.

[责任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思想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