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研究综述

2014-10-08 13:12张跃兵王志亮李东明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行为人可靠性群体

张跃兵,王志亮,李东明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生产实践统计资料和理论分析结果都表明,80%以上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在安全生产领域,行为科学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较早时期,安全生产中主要研究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近年来,人的一些安全行为也得到普遍关注,如安全参与行为等。

研究人的行为主要是找到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行为发生机理,从而能有效预测、控制或引导人的行为。造成人的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2-4]。但综合来说,人的行为无外乎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人的自身条件和状态,二是人的外部环境和特征,三是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应地,在安全行为方面产生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来研究;二是从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进行研究;三是从工效学和人机工程的角度来研究[5](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

1 以心理学、生理学为基础的个体行为控制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外部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或者说,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可以说,人的所有行为(包括无意识的行为)都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得到发展与表现。当掌握了各种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时,便可以对人的行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6]。

陈红[7]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人的行为模型对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研究,作者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人的行为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人的行为是受需要驱使的。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由低到高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企业中的行为人同样也具有多重需要。例如,在生理需要方面,他们需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有相应的收入,用来购买各种需要的商品,同时,由于这种需要一直被工资、奖励所不断强化,因此,一般占企业行为人的主导需要地位,另外,他们还希望通过更少的体力成本获取更大的收入,这正是行为人图省事、偷懒的原因;在安全需要方面,尽管也比较强,但还是占据不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当行为人很少经历事故时,这种需要就会被进一步弱化;在社交、尊重需要方面,行为人会做一些从众性行为,以期得到同伴的认同,例如,在周围人都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也不系(如果系则需要很强的心理调节动力);在自我实现需要方面,行为人可能会做一些份外的工作,将模糊的责任范围向外扩展和落实,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额外的工作有时候对安全是有利的,有时候是不利的,如吉林三妇女拦火车防止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煤矿井下工人自己拆矿灯维修则可能造成瓦斯爆炸。另外,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企业生产工作中还表现为工作创新、勇于探索等。马斯洛认为,人的这五种需要是同时存在于每个人思想内的,只是各种需要的水平不同,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水平才有可能上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要不断提高安全需要水平,但马斯洛并未就如何提高需要水平做充分说明。

图1 人的行为模型

然而,需要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应的行为,心理学认为,需要会使行为人的机体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一直持续到行为人需要被满足为止。需要首先要转换为动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而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周围情境存在满足需要的客观条件。作者认为,行为人在具有各种需要后,由于人的理性,需要会被压制,当周围适当的情境能满足某种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被激发为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周围的情境通过行为人的感知作用于行为人。人对周围情境的感知是信息输入过程,具有选择性,人一次感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感知的选择性表现为:信号较强的信息、符合行为人需要的信息或者与其它信息有明显区别的信息优先被感知。另外,当行为人重复同样的工作且同样的情境重复出现的时候,行为人会弱化感知,形成固定思维,这样会使情境中的某种改变被忽略。例如,2012年9月11日晚,温州瑞安塘下上潘村西二大街森绿大楼,37岁的余女士抱着孩子从6楼进入刚打开的电梯门,竟然没有注意到里面的情况而一脚踏空坠落死亡。

行为人在感知周围的情境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如果判断的结果是:在这个情境下,能够完成某项行为,且行为的结果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行为人就会产生实施该项行为的动机,从而实施这一行为。相反,则不会采取行动。

判断时行为人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确定将要采取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如果这种判断错误将会直接造成任务的失败,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对多种可能结果进行选择时,行为人的价值观会对这种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冒险行为可能会带来伤害,但冒险行为同时会带来心理满足或者省力的收益,因此,是否采取冒险行为就看行为人在不受伤害的安全需要和心理满足两个方面哪个更强烈一些。当然,这种判断过程并非每次都非常谨慎和认真的,当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和明确时,或者当行为的结果对行为人并不重要(与行为人的价值观有关)时,判断的谨慎和认真程度会明显降低。当行为失败后,在信念和意志的作用下行为人根据对任务的难易程度的判断,有可能选择放弃或继续努力,最终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精神紧张。

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探讨人的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与安全的关系,找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原因,从而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人的生物节律、作业疲劳等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还有人的个性心理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如最早由格林伍德和伍慈于1919年提出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该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环境对人的安全心理的影响,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些心理状态,如省能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群体心理等。

2 以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以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即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有关成果应用于组织或企业中劳动者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个体心理与行为理论是以激励为核心的,安全管理的“人本原理”正是要求管理模式由强制的“监督”向“动机激发”转化。相关的激励理论还有:双因素理论、目标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等,用于激励、强化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消除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管理效能的研究[8]。激励是个体行为控制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个体人的需要,并设定能实现需求的场景和任务,从而让置于其中的个体产生行为动机。激励有正激励和负激励之分。同时,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公司的满意度(即组织承诺度)对人的态度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对人的行为激励产生影响。

人并非孤立存在的,是与一定的群体相联系的,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群体心理。例如人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有受到尊重的需要。因此,人的行为不仅受个体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或者说,个体行为是个体因素与周围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基础,群体心理是通过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而影响个体行为,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或者说群体心理和行为注重的是宏观的现象和结果,而个体心理和行为注重的是微观的现象和结果。群体行为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研究群体行为的动力,即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如群体领导方式、群体组织形式、群体结构性质、群体公约动力、群体多数动力等,这些力量运用到安全生产上就是关于个体安全积极性的调动问题;二是研究群体行为的规范性,即为了使群体内的个体的秩序更加有序。如群体规范、群体目标等,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即是安全目标和安全规章制度能否被群体自觉遵从;三是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即形成群体行为的有效合力。如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等,对信息沟通与安全决策都具有显著影响[8]。

在群体行为理论中,对个体行为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领导者的行为,如领导方式、领导的个人魅力等。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领导者本身对安全工作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员工对安全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从而影响每位员工的行为表现。行为科学的领导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果,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特性理论又叫领导特质理论,即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杰出的企业领导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和品质;领导行为理论即研究领导行为与领导效率之间的关系,如Hemp-hill(1941)认为领导行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抓组织和关心人;领导权变理论是将情景因素考虑到领导效率的影响因素中。

组织是完成社会化大生产任务的重要保证,组织都具有相应的目标,其中包括安全目标,如何有效实现组织安全目标就有必要将组织行为学引入安全生产研究当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环境及组织变革和发展等等。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OCB)是组织行为理论的又一重要现象,组织公民行为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OCB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运动家道德、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性、公民道德和自我发展。组织公民行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参与起着推动作用。

3 基于工效学的人的行为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巨系统(如化工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等)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连续性和自动化程度不断增强,在人-机-环境的整个系统中,人为差错成了导致系统失效的最主要原因[3,5,9-12]。人为差错和人的可靠性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工效学中,人的行为控制主要研究的术语就是人的可靠性或人为差错,他们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可靠性分析(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HRA)是以分析、预测、减少与预防人的失误为研究核心,以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信息处理和系统分析、概率统计等理论为基础,对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新兴学科[9]。HRA是一种预测人的行为不发生失误的可能概率的工具,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人的可靠性研究是安全人机工程的延续和扩展,根据HRA研究的特点,高佳、黄祥瑞将人的可靠性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代的HRA方法和第二代的HRA方法。在第一代的HRA方法中,人被当做机器来处理,不探究行为的内在过程,只注重行为的结果,即人是接受指令完成某项输出的机器。如人的失误概率预测技术(Technique for Human Error Rate Prediction,THERP)和核电厂应用中人的可靠性手册(Swain&Guttmann,NUREG/GR-1278),即是将人的操作事先分解为一系列的动作行为,然后由专家对每个动作行为的人失误概率进行赋值,再计算这一操作失误的总概率。这种方法就需要采集大量的不同人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种静态的HRA方法还包括成功似然指数法(SLIM)、绝对概率判断法(APJ)、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HCR)、成对比较法(PC)、操作员动作树分析法(OAT)等20余种方法。

而与第一代HRA方法相比,第二代的HRA方法被认为是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54]。这类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下的,是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判断,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相应响应的动态过程,人的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及机器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一系列静止的动作构成。例如,在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发生的堆芯熔化事故中,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非某项操作或某个动作不可靠造成的,而是人在根据机器和环境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判断失误造成的。而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更加普遍的人与机器及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这种复杂的动态过程中的人的可靠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第二代的HRA方法更加着重研究人在特定情景下的感知和动态响应过程,包括感知、判断、决策等。但是,第二代的HRA方法并没有完全抛弃和否定第一代的HRA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反第二代的HRA方法将人的执行可靠性作为人的可靠性的一个部分,最终产生一种总体的HRA评价方法。该方法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相结合来实现这一新的目标。

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人因可靠性研究初始就被人们注意到,但为了简化研究,刚开始并没有被考虑,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才逐渐被重视。由于研究人员对情景环境的理解以及研究目的不同,情景环境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行为形成因子是目前常用的表示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概念,它是由Swain于1983年在构建THERP法时提出的。行为形成因子是行为人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的全面表达,这种表述和思路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人为差错的原因分析[13,14]、概率量化[15-18]以及规避措施[19]的制定等都围绕行为形成因子展开研究,可以看出,行为形成因子在人因可靠性分析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形成因子应该包括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20]。一般来说,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得到了数量比较多的行为形成因子,并进行了分类。如Swain将行为形成因子分为内部行为形成因子、外部行为形成因子和应激行为形成因子;Kim等[21]认为行为形成因子应该包括人、系统、任务和环境等4个方面,并给出了核电厂应急任务情况下每个方面所对应的具体行为形成因子元素等等。孙志强[10]等采用系统化的思想,提出从“操作者-系统-任务-环境-组织因素”5个方面来分析差错成因。在这5个因素中,任务是人机交互过程的核心,其它4个因素都是围绕具体的任务而呈现的。其它4个因素的某些特性是与任务有关的,有些特性是与任务无关的。因此,可以将操作者、系统、环境和管理这4个因素的特性分为固有特性和任务相关特性这两大类,然后展开进一步分析。当然,人的失误和不安全行为并非同一个概念[22],但人的失误与不安全行为是有一定联系的,这样就可以将人的失误有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4 结语

上述三种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的研究,其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思路也不一样,适用的范围也略有区别。以心理学、生理学为基础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单项任务中的个体操作者,以个体操作者为中心,来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原因,如体质、健康状况、感觉、知觉、需求、动机、性格、情绪、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等,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而以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原因,如奖惩制度、领导效能、群体士气、组织凝聚力、组织设计、目标设定、安全绩效、人际关系等等,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工效学和人机工程学为基础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以系统的观点考察复杂系统中人的行为失误问题,人的行为失误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操作者)引起的,还与任务、环境、组织及系统[10]等有关,组织因素中包含安全文化。可以看出,基于工效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人的行为失误控制研究考虑得是最为全面的,该方法研究的对象也从最初的人的失误向包括人的失误、疏忽等在内的不安全行为扩展。同时,上述三种研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张跃兵,王凯,王志亮.危险源理论研究及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21(6):10-16.

[2]林根深,李忠英,周佐民,等.试论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1995(4):15-17.

[3]张玉发.行为、心理与安全生产[J].中国矿业报.2006-12-05,1-2.

[4]郝志强.浅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采矿技术,2004(4):39-40.

[5]高佳,黄祥瑞.人的可靠性分析研究的进展[J].人类工效学,1996(4):52-57.

[6]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22 -141.

[8]梁丽.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2):10-13

[9]黄祥瑞.可靠性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60-170.

[10]孙志强,史秀建,刘凤强,等.人为差错成因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21-27.

[11]李政仪,花迎春,孙志强,等.基于差错分类框架辨识人为差错[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94-99.

[12]张晶晶,张礼敬,陶刚.人的可靠性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76-81.

[13]S.T.Shorrock,B.Kirwa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human error identification tool for air traffic control[ J].Applied Ergonomics,2002,33(4):319- 336.

[14]D.A.Wiegmann,S.A.Shappell.A human error approach to aviation accident analysis:The 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M].Burlington,VT: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5]A.D.Swain,H.E.Guttmann.Handbook of 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 with emphasis on nuclear power plant applications(NUREG/CR- 1278)[R].Washington,DC: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1983.

[16]J.C.Williams.A data based method for assessing and reducing human error to improv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A].IEEE 4th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 and Power Plants[C].Monterey,California,1988:436- 453.

[17]D.E.Embrey.SLIM-MAUD:An approach to assessing human error probabilities using structured expert judgment(NUREG/CR-3518)[R].Washington,DC: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1983.

[18]E.Hollnagel.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M].London:Elsevier Science Ltd.,1998.

[19]Y.H.J.Chang,A.Mosleh.Cognitive modeling and dynamic probabilistic simulation of operating crew response to complex system accidents,Part 1 - 5[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7,92(8):997- 1101.

[20]蒋英杰,李龙,孙志强,等.行为形成因子分析方法评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66-72.

[21]J.W.Kim,W.D.Jung.A taxonom y of performance influence factors for 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emergency tasks[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3,16(1):479- 495.

[22]张跃兵,张超,王志亮.安全行为特征的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7):3-7.

猜你喜欢
行为人可靠性群体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论故意不法先前行为人的作为义务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论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