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什么

2014-09-30 21:11刘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

刘诗

内容摘要:阅读是一种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书面言语材料,从中获得意义的过程。以读为基础,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字词、品味语言、理解思想感情;以思为过程,教会学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以悟为始终,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高大的人文涵养。通过这些方法教师的教学就会有成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提高。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一.以读为基础,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字词、品味语言、理解思想感情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一)朗读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最广泛,适用于所有的文体和语体。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二是能体会和感受文章形式美和语言美,三是通过反复朗读能把文本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己有。在朗读中,学生一方面能够辨别字词,加强生字生词的识记,一方面能增强语感,理解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形式。例如《诗经·秦风》中《蒹葭》这首诗,从朗读的角度回环复沓,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全诗有三小节,每节都是以“蒹葭”开头,每节都有“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它们排列整齐,位置一致,朗读起来特别顺口,学生也愿意读。语言上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如“蒹葭”、“苍苍”、“采采”、“萋萋”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学生要辨别每一节的不同之处,认识不同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进而可以分析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为什么会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继而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最后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对“霜”、“晞”、“已”的理解,学生可以明白,这是写时间。反复朗诵,可以知晓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二)默读

默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默读就是无声的读,阅读文章时不发出声音,只经过由形到义的阅读过程。由于无声读从文字到意义之间不再经过语音转换过程,就不再赋予词以声音,视觉不受逐字换音的牵制,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量,筛选重要信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会选录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长篇幅的小说用朗诵的方式既花费时间又会使学生读的口干舌燥失去兴趣,默读最好不过了。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可以复述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还要思考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英雄义气,林冲从“忍”到“不忍”的原因,当然学生还可欣赏到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棒打洪教头、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等等精彩的画面。这样给予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停下来反复品味其精妙处,遇到好句好段停下来摘录在本子上,遇到深沉的句段停下来记录顿时的感悟。学生可以自由的把握阅读的数量质量。

二.以思为过程,教会学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

阅读是一种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方式,很多的社会经验我们不需要切身体会,即可得知,因为有书本为我们提供。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就指明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正确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猎狐》这部作品,讲的是14岁小孩戈文亮猎杀红狐的经过。由于是动物小说,文本的阅读对学生没什么障碍,可文本深层的理解教师就要细细点拨了。文本展现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原始森林的原貌、狐狸的状貌、捕猎狐狸的方法、惊心动魄的心理过程、母狐和小狐之间的温情等等,所有的东西通过文本一并传达出来,教师要抓住文本的中心即这是一篇成长小说,向学生展示主人公一步步克服恐惧害怕的心理过程,最后勇敢面对。大森林是另一所学校,狐狸是另一位老师,这样的学校、老师让主人公自我历练、自我超越、自我成长。从这篇小说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主人公的果敢、坚强、勇敢,可以体会到动物之间那种不能言说的浓浓的亲情,可以理解除了现实存在的学校之外还有很多的“社会学校”可以给予教导,投身于大自然中,人可以收获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关注文本本身的思想感情,而是要通过思想感情的揭示来促动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层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例如《诗经·卫风》中的《氓》这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其实教师还可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挖掘文化现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婚姻中的重要意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反映古代“不媒不妁不为婚”的习俗;婚辰吉日的选择——”秋以为期”、“尔卜尔筮”,反映了古代人对婚姻的特别看待,有神圣感;婚嫁的形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反映古代婚姻生活是“女随男居”的习俗等等。对文化的挖据需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同时要结合当前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又在课外阅读中形成一种自觉。

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阅读是个心理过程,自己是否思考要扪心自问,教师的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

三.以悟为始终,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高大的人文涵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度,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教学中必须围绕着这个维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会思考的习惯,最终学会审美,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习不单单是应付考试,更主要的是有“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学生高尚情操、个性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使语文教材人文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着巨大的人文魅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提高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卞之琳的《断章》这首现代小诗,全诗仅四行两节共35个字,不同的解读可以得到不同的审美意味。一种是相对性的解说,世界上的许多人和事,看似毫无关联、彼此独立,实则犹如“断章”,构成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任何一个事物本身是相对的,但其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中“你”和“看风景的人”互为风景,“明月”和“你”互为装饰,万事万物都具有相对性,唯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审美性,才值得去欣赏。一种是人际关系解说,当你在看别处的时候,别人在偷偷的看着你,当你以为得到了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却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文中“你”和“看风景的人”是对立的关系,你成为别人攻击对象而自己却未发觉,就像当你拥有了明月,而别人确实拥有了你包括明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险恶,防不胜防。一种是爱情诗的解说,“你”喜欢别人,“看风景的人”喜欢你,三者陷入了不可化解的恋情纠葛中,“明月”是你的爱人,“你”是“别人”的爱人,这仍旧是复杂的爱情关系。对于这首诗的解释有多种多样,远不止文中举出的三种。可以看到的是这首诗历经时间的沉淀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教师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某一种文本的解读,只要学生给出的理由充分,就是一种创新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叶圣陶:《语文随笔》,中华书局2007年版。

[3]于漪:《语文可以这样教》,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