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梅琳
内容摘要:“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关键词: V得/不到 V得/不着 构式语法 语义
一、引言
语习得者在运用“V得/不到”与“V得/不着”这两种结构时会出现“走不着”“达不着”之类的偏误,用固定搭配进行讲解很难使其真正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因此,运用构式分析和语义分析对两种结构的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很有必要,通过对两种结构进行整体构式和组成成分的全面分析,可以揭示两种结构在运用时的规律,训练学习者由表层(依赖动词)向深层次(依赖构式)处理和分析句子的能力,这对语义学、语法学、语言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构式语法与“V得/不到”、“V得/不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重视对句式的研究,“认为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要想进一步说明“V得/不到与V得/不着”这两种结构产生的原因和理据,就要按照构式语法理解:构式整体意义—构式的组成成分意义—组成成分意义和整体意义的综合分析。
2.1“V得/不到”与“V得/不着”的构式整体意义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指出,“V得/不C”的能性意义应该是整个‘结构式表达的,并非由其中的某个结构体来体现。”“V得/不到”与“V得/不着”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因此这两个结构的构式意义就是表示“能性”,即“得到某种结果的可能性”。例如:
(1)既然葡萄自己吃不着,那肯定就是酸的。
(2)高考落榜后,我一时找不到工作,就在小城里和一帮朋友鬼混。
(3)有他,你永远爬不到树尖儿上去!
(4)如果美国社会再这样发展下去,熬不到二十一世纪,报应就会到来!
(5)做不到知己知彼,就要打败仗。
(6)一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降不到规定数值,现场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该井彻底封闭。
“V得/不到”与“V得/不着”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都可表示“有无能力通过动作得到结果”,所以(1)(2)中两种结构可以互相替换后句义不变。但是(3)至(6)中“V得/不到”若替换为“V得/不着”,句子不成立,这就需要对两个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2.2“V得/不到”与“V得/不着”的组成成分分析
构式的整体意义固然重要,但是构式的内部成分分析同样不能忽视,任何脱离单个分析的综合分析都是不全面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应该跟自上而下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对句子的和合格性做出充分解释。”。因此,对于“V得/不到“与V得/不着”的理解,除了依赖于整体意义外,还需借助构式内部组成成分的意义分析。
2.2.1“V得/不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依照“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不同语义,可把“V得/不到”大体分成两种语义类型,分别A类、B类来表示。
(一)A类“V得/不到”[+NP(NP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到”为趋向动词,表示“达于某一点、到达”的意义。其放在动词后,与“得、不”连用,语义指向施事或受事。整个构式表示到达某处所或达到某时间的可能性的语法意义。充当述语V的多是如下动词:“走、跑、爬、游、飞、混”。
(二)B类“V得/不到”[+NP(NP为“V+到”的结果格)]:“到”的意义发生一定程度的引申和虚化,语义指向动作V,整个结构表示通过动作达到目的或得到结果的可能性。充当述语V的多是如下动词:“办、做、看、听、买、够”。
2.2.2“V得/不着”的语义类型分析
“V得/不着”中“着”为一般动词,依照“着”不同的语义,可把“V得/不着”大体分成两种语义类型,分别用A类、B类来表示:
(一)A类“V得/不着”中,“着”为“接触、挨上”的意思,放在动词后,与“得、不”连用,发生引申和高度虚化,表示可能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语义指向动词“V”,整个构式表示得到结果的可能性。
(二)B类“V得/不着”中,“着”为“燃烧”或“进入睡眠状态”义,整个构式表示“燃烧”或“进入睡眠状态”的可能性,充当述语V的动词有限,在北大语料库搜到的用例中只有:“点、烧、打、燃、擦、睡”。
显而易见,两种结构不能够完全互相替换是由于“到”和“着”的特殊语义造成的。 “‘V不C中的‘C应该具有[目标性],趋向动词和积极形容词一般都具有[目标性]。他们进入‘V不C结构比较自由,一般动词的[目标性]显得复杂一些,”这两个结构中的“到”和“着”虽然都具有[目标性],但“到”本为趋向动词,其[目标性]是自然的、固有的,所以[目标性]更为明确也更强烈。搭配能力也更为广泛自由,可以跟表示明确目标的处所名词或时间名词搭配,也可以与抽象的事物或程度搭配。 而“着”为一般动词,[目标性]较为复杂也不太明确,不能与企望达到的抽象程度或阶段搭配。
三、“V得/不到”与“V得/不着”结构对“V”的选择和制约
Goldberg(1997)认为构式中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在句子中有明确的分工:构式意义可能和主要动词意义重叠,也可能相互补充,或截然相反。根据以上对两种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结构的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存在重叠,即动词V所表示的动作和构式所表达的“能性”意义是同时进行的关系。endprint
由于V和构式之间存在同时进行的关系,“V得/不到”与“V得/不着”结构意义存在着差异,因此这两个结构对V也有一定的选择和制约。 “‘V不C中的‘C应该具有[目标性]······它取决于同它组合的‘V是否具有共同的义素。这种共同的义素体现了动作行为和目标(‘V和‘C)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这是[目标性]语义特征最直接的表现。”[4]两个结构中V要具有和“到”、“着”相同的义素。
3.1“V得/不到”对“V”的选择和制约
“V得/不到”中,补语“到”的义素可分析为[+方向 ,+达到,+明确目标],那么V也应具有[+方向,+达到,+明确目标]的义素,比如“走、跑、想、派、减、坚持、逃”等。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目标性,从动作开始到动作结束有空间、时间指向或明确的目标指向。
3.2“V得/不着”对“V”的选择和制约
“着”的义素可以分析为[+接触,+达到],根据前述观点,要想进入“V得/不着”,要求“V”也应具有相同义素。例如,“够、吃、看、打、猜”等,这些动作有一定的目标性,动作完成之时有“接触或达到”的意义。可以是具体事物的接触,如“吃、打、够”,动作完成后,人体某一部位接触某一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的接触,可能是视线的接触,如“看、见”,或是思维的接触,如“猜、想”。
由于“达到”也有“接触”的意义,所以动词凡是含有[+接触,+达到]义,就可以同时应用于两种构式中。可以说“吃得/不着、吃得/不到、够得/不着、够得/不到”,这时两种结构意义相同。若动词含有[+方向,+达到,+明确目标性],则只能进入“V得/不到”格式,此时两种格式意义不同。
四、结语
4.1从构式整体意义看:“V得/不到”与“V得/不着”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因此,这两个结构的构式意义就是表示“能性”,即“得到某种结果的可能性”,所以两种结构可以互相替换.
4.2从组成成分分析看:由于“V得/不到”与“V得/不着”两个结构中的结果补语“到”和“着”的语义不同,使得这两种结构的语义表现和用法不同。 “V得/不到”表示“能否到达某处所时间或能否达到某目标”,V得/不着”表示“能否得到某结果”、“能否燃烧”、“能否进入睡眠状态”。
4.3从两种结构对V的选择和制约看,凡具有[接触、达到]义素的动词都能进入“V得/不到与V得/不着”,若动词含有[+方向,+达到,+明确目标性],则只能进入“V得/不到”结构,而不能具有“V得/不着”结构。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
[2] 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3] 沈家煊.《句式与配价》[J].中国语文,2000(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