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海,湖北宜昌市教研室资深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2004年选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理事长,应约北漂,在京参与编写《现代汉语规范成语大词典》,为编写者之一。后又参与编写《语文世界·作文教程》、《阅读教程》、《中华文化国学经典弘慧诵读文本》、《作文考级标准》,担任副主编或主笔。
书山有径,学海无涯。在浩如烟海的文言古籍中徜徉,必须知其门径,登堂入室,探幽发微,追根溯源,方能得其精要,进而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要求,深入进行研究,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和创新。无论中外古今,经典古籍之书,治学工具之书,皆能指示修学途径,节省时间,且可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翻翻古籍书目,了解概要,以作系统学习的第一步,会大有好处,不可轻视。
我国对图书整理,校勘,编排目录,撰写内容提要,从汉武帝时的刘向开始。刘向校定之书,又叙录汇辑成《别录》,然后加以剪裁,著有《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分古籍为六类,各有说明。可惜《别录》、《七略》书早已散失。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即照《七略》编成。其后,虽有多人俱依《七略》而纷更,书既不传,对后世也无任何影响。现存的史志目录,始于《汉书·艺文志》,而以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最广,实为古籍入门之书。清末张之洞撰《书目答问》,分类介绍各种主要著作,为初学者介绍书籍的篇章名目,解释内容提要,指点读书途径,也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书目。
目录学是大学图书馆学系的一门专业。一般人学一点目录学,目的是了解书籍的篇章名目和内容提要,这些都是目录学的内容,刘向从开始校订之书目,叙录论述,就是这样做的。后来的目录学包括前面提到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内分为三类,一是部类之后有小序,每本书的下面有解题,如《别录》《七略》;二是删繁就简,只有小序而无解题,如《汉书·艺文志》;三是只有书名作者,无小序解题书目,如《新唐书》《宋史》《明史》的《艺文志》。文言典籍名目繁多,翻翻目录都会让人瞠目结舌,望而怯步。所列书目有的散失殆尽,有的幽深古奥,有的内容复杂,有的与现实并无太大的关系,这里只介绍一些语文教师应该经常诵读的文言典籍。
(一)四书五经:了解文言典籍,就要读经典之书。古代经典,先有《六经》之说,后数度增加为十三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仅存五经。后《礼》分《周礼》、《仪礼》、《礼记》,成为《三礼》;《春秋》与《左传》合,加上《公羊传》、《榖梁传》,称为《三传》;唐以《诗》、《书》、《易》加《三礼》、《三传》为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成十三经。
此十三经中,有的难懂,有的庞杂,有的非专门研究可以不看,有的只须查检,不妨一观。对于求学之士,研修文史著作者来说,应该重视的是《诗经》、《左传》、《论语》和《孟子》四部书。南宋朱熹曾为《论语》、《孟子》、《礼记》的《大学》和《中庸》集注,合称《四书》。从此《四书集注》就成了旧时入门的必读书。据此,这里我们把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简略地加以介绍,其他经书不再赘述。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文言典籍,它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创立了儒家学派。书中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只谈修身养性,治国理家平天下,待人接物,做人处事的道理。例如《论语》中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而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等等,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至理名言,至今仍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世效法。在《学而》16章、《为政》24章、《八佾》26章、《里仁》26章、《公冶长》28章、《雍也》30章、《述而》38章、《泰伯》21章、《子罕》31章、《乡党》27章、《先进》26章、《颜渊》24章、《子路》30章、《宪问》44章、《卫灵公》42章、《季氏》14章、《阳货》26章、《微子》11章、《子张》25章、《尧曰》3章等共二十篇,六百四十四章的文言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营养和不朽智慧,能使我们胸襟开阔,见识高远,性情谦和,大善大爱。
《孟子》一书主要是孟子所作,一部分是公孙丑、万章等人的记述,总体上反映了孟子“言必称尧舜”,主张性善,以尧舜为标准,在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主张和思想。全书包括《梁惠王》章上下、《公孙丑》章上下、《滕文公》章上下、《离娄》章上下、《万章》章上下、《告子》章上下、《尽心》章上下,共计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孟子》在体制上基本沿袭了《论语》的语录体,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段落中心突出,结构更加完整,条理愈发清楚,文学性更强,写作上更成熟。其激越的论辩,强烈的情感,形象的比喻,使其文字氤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说理能力,为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家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大学》之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名冠四书之首,是中国古代阐释道德文化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中庸》原也是《小戴·礼记》的一篇,相传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著作。
《诗》,称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初至春秋中期民歌与庙堂乐章,分风、雅、颂三大类,实存三百零五篇。《书》,又称《尚书》,尚通上,即“上古之书”,它保存了商代及西周初期部分史料,也有后世儒家补充追述、附会润饰之辞。所谓《礼》,也称《礼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丧葬、朝拜、宴会、嫁娶等礼节仪式,反映贵族生活与社会风气。《易》即《易经》,也称《周易》,是以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古代占卜之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春秋》记载了东周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史实,首尾二百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相传系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晋杜预合《春秋》《左传》为一书,现中华书局印行杨伯峻注释的《春秋左传注》,且附译文,可参照阅读。
(二)《史记》、《国语》、《战国策》和《资治通鉴》:史是记载往事,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书。《四库全书》开始确定二十四史之目录,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古人论史,以孔子的《春秋》为本原,以后的著作,首推《史记》。
《史记》为司马迁所著,记叙了自黄帝起到汉武帝时止约三千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他创造了用“本纪”(记载皇帝言行政绩)、“世家”(记载王侯立国史实)、“列传”(写臣民生平事迹)、“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表”(以表格列人物世系)等为纲目的纪传体例和相应的系统。史料足珍,文笔极妙,人物典型,显示出夺目的、独特的文学光辉。
《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分国叙述,以《晋语》最详,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战国策》简称《国策》,多叙战国时游说之士的言行,相传为西汉刘向依据诸国史料写成。分十二国,共三十篇,今已不全。《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共二百九十四卷,把从战国的史籍摘抄、改写、重编,删繁弃芜,加工润色,突出了主要内容。
研究先秦史实,《国语》和《战国策》是必读之书;贯穿古今,涵盖众史,《资治通鉴》,不可不看。
(三)《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有千秋。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称为诸子百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县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思想和精神,无容置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此书九九八十一章,5000字,其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无往而不在。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哲理幽深,蕴含丰富,影响所及,融汇中西,西方学者奉为“圣经”。“道”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肌骨,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庄子》一书也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为庄子所著。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均为极高的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尤为后世传诵。《荀子》,为战国末期,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所著,小部分出自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与孟子在思想上同属儒家学派,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人定胜天与孟子异。其《劝学》一文,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发挥才能,被后世学子奉为经典篇章。《韩非子》为战国时人辑韩非遗著而成。韩非,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后使秦,为李斯所忌妒,下狱自杀。韩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为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说理明晰透彻,文笔极见辩才。
(四)诗、词、戏曲、文、小说:在文言库存中,诗、词、戏曲、文、小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选择精萃篇章阅读以增长见识,充实学问,开阔胸襟,陶冶性灵,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改变气质,为人人所必需,尤为学子所追求。这里涉及的诗文流派繁多,风格各异,所作介绍,挂一漏万。最早的诗歌总集,除《诗经》之外,当推《楚辞》,为战国楚人屈原、宋玉诸人所作的辞赋。古人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全诗370多句,2400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为千古绝唱,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佛辞,单绝一世”。以后诗歌唐代最盛,蔚为一世之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大家,王维与孟浩然、岑参与高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之韦应物与柳宗元、韩愈与孟郊;晚唐之温庭筠与李商隐;皆齐名并称,各有千秋。词由诗演化而来,两宋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弃、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等名家辈出,词坛名宿,举不胜数。故唐诗宋词的诸大家之作,不可不读。《古文辞类纂》,为清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所编,所录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对于每个学子,都应熟读精思,体会揣摩,以不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戏曲元代极盛,作者极多。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等尤为著名。今人隋树森辑《全元散曲》,共收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蔚为大观。加上明代高则成的《琵琶行》、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均属传奇名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于中国古代小说则起源于神话传说,上至先秦,下至清代,以志怪传奇两体见长,这里只说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兼而有之,流风余韵,值得一睹。
除以上介绍的文言典籍之外,与我们学习文言关系密切,在某个领域影响深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必须提到的还有:1、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字典,用“六书”理论,因“形”释“义”来作解说,分五百四十个部首,使纷纭复杂的文字有类可归,为后来字典的编者作了先导,并成为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依据。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有余,为数最多,在注音方面有所改进。3、为解经而撰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话词典。这部书渊源甚古,经多人增补,成书于汉代经师之手,开我国古代词典之先河,对后来类书、辞书有不小的影响。4、《古文图书集成》一万卷,是现存规模最大,用处最广,内容最丰,体例最完善,引证不改原书,也如明代解缙等编的《永乐大典》一样,十分可贵。使用这些工具书,可补知识的不足。勤读博览结合查检字典词典,方能相辅相成,事半而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