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麒 狄成杰
摘 要: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一种以校园网络为基本载体的网络信息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内涵及影响的分析,高校应该主动在校园网络上构建沟通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过滤网络信息内容、如何合理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如何把握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等方面上来,从而才能合理利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大学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41-03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由高校学生、网络平台、传播内容三者相互影响形成的产物,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涵及影响,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不仅可以构建沟通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而且会弥补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涵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高校的网络应用和软件建设深入发展后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体系,是基于大学生群体、校园网络媒介及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当校园网络建设覆盖到全部校园区域后,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时,才能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提供基本的条件。
2.“大学生对校园网络产生依赖”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形成的标志。具体表现为在校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对校园网络的使用要远远超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和校外的网站;大学生以校园网络作为网络人际关系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等。
3.“信息内容、校园网络和大学生”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本要素。任何一种信息传播体系都是由信息内容、传播途径、传授者组成的。校园网络(校园官方网站、BBS论坛、E-mail、即时通讯软件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群体是信息传播的传授主体。
4.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原因。在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比例居高不下,达到了35.2%,远远高于其他网民群体。校园网络开始成为大学生发布和接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和网络交际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信息内容、网络工具、大学生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最终会形成校园网络亚传播圈。
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一)理论价值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需要。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诸多专家学者不断地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大多有价值的研究都集中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问题上,学科性不强;同时通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进行探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分化更细致和强化对其他学科的吸纳融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支,我们在研究它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时,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这个过程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价值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形成后会使在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发生很多积极的变化:在校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通过校园网络中的庞大数据库来获得大量图文资料,校内学习生活不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师教授;校园网络承载和强化了大学生现实中的社交圈,从而使大学生日常交际关系的紧密化和集体归属感增强,同时也会使他们对校园网络的依赖度和认同度增强。
三、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创新
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校内外的重要新闻和热点事件,使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更加集约化,通过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合理的教育引导方式,并借助校园网络发布客观公正的信息来增强正面新闻传播与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一)以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为立足点,积极建立正面话题
网络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信息过载和污染两种。而就当前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选择、应用能力而言,海量的网络信息传播会使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下降,从而会影响他们选择信息和吸纳信息的能力;而且虚假、色情信息的传播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一般社会新闻并不能够进入校园网络,而社会热点新闻却能够迅速成为校园论坛上的焦点话题,这些新闻的点击率能够集中反映出大学生的关注点。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构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热点信息内容,通过建构热门话题的方式来为在校大学生营建“议题”,从而开展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进行校园热门话题的引导过程中要侧重的点有以下两个:首先要营造出积极正面的新闻热点,并以此作为工作目标,同时要把时效性作为最为重要的原则,建立新闻宣传的快速反应机制;还要突出学校新闻媒体客观性、真实性强的优势,增强学校新闻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其次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的活跃性,让党员和学生干部加入到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构建队伍中。
(二)把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本质,掌控舆情,选择“参照物”
在校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参与校内外重要事件的讨论的途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大学生会通过这些平台关注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样对学生开展思政工作的载体和条件就形成了。而校园舆论本身就是学生关注这些信息后,各种意见和言论在校园网络平台上碰撞融合后的产物。舆论增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议论的无序化向有序演变的递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舆论主体通过对参照物的采纳和接收会影响舆论的发展方向,选择什么样的参照物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舆论主体能否形成一致的意见和价值评判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参照物是由主流传播媒体或影响力大的舆论领袖提出的,因此要建立合理的信息发布体制, 对舆论领袖传达的信息进行认同和反驳,在控制舆论的源头的过程中进行沟通和疏导,促进积极向上的舆论传播。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学校应发挥主导性,就各类校内外的热点事件为在校学生及时提供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参照物,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当事件发生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迅速了解网上学生们的言论,并从中分析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的思想误区,通过学校网络宣传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三)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丰富信息传播策略,扩大理论教育的覆盖面
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的理论教育而言,不仅有利于教育理论贴近学生思想的实际,而且会使社会实际生活和理论教育更完美地结合。在当前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大学生获取理论类信息内容的主要途径有校园BBS论坛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两种,因此学校在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区分出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选用与之相应的理论教育策略。
1.BBS论坛。要贯彻因势利导的原则,把BBS专题性讨论区作为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主动使用校园BBS、论坛兴趣社区建设、构建讨论主题等方式,发挥校园BBS在理论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高人一等、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双向互动的关系,努力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当前许多高校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主题的网站,但是在效果上不尽人意,使用人数少、影响力小等问题制约着这类网站的发展。我们首先就要确定网站的发展定位——建立大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的网上阵地;其次要为全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和吸纳那些有着共同理论兴趣和精神理想追求的学生参与进来。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而且会营造出一个主题鲜明、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交圈,最终达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和关注的目的,并使之成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四)区分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活动领域,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不同年级群体、学生干部群体、网上活跃群体和沉默群体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信息的获取、网络人际交往和舆论参与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性。校园网络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就这些群体而言,学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抓住其网络行为以及思想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工作。
(1)针对低年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特点,要尽快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通过加强管理和教育来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对很多新鲜事物都会产很大的兴趣,对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的自制力不足。所以,大一年级的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通过校园网络流量限制等方式加强对他们上网行为的干预,使之尽快度过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教育方法上,大一学生在行为和思想上有着可塑性强的特点,要依据他们心里的发展阶段采取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进行合理的网络行为。针对高年级学生群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规范和引导高年级学生群体对学校公共事务的民主参与形式的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正确发展的有效引导。随着年纪的升高和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也会日趋成熟,自主意识会逐步体现出来,自控能力也会有所增强,上网的目的性会很明确,能独立地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和比较,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网络行为更加理性。
(2)高年级大学生群体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过各类校园网络平台主动地发表个人意见和参与到公共事务、在生活学习和信息获取过程中对校园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通过网络与各自交际圈中同学的交流多等。因此,在校园网络使用群体中,高年级学生群体占的比重最大,高年级学生群体在校园网络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舆论的发端和主体。针对高年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具体的方法上,首先,要建设和完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多维沟通渠道,建立一个反馈及时、平等沟通、畅通无阻的协商体制,让学生可以有条理性地参与到学校的公共事务中;其次,学生会、各类社团等组织应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从根本上代表学生们的利益,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后向学校及时反馈;再次,学生在民主参与校园公共事务时难免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必须弱化网上论坛对学校管理决策的影响力。学校可以把校园BBS公共论坛作为了解在校学生思想的途径,不能将其作为一种正式的渠道来与学生沟通,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规范化的渠道表达意见和建议,避免他们在参与学校公共事务中对网络BBS论坛产依赖性。
2.发挥学生干部群体在校园网络上的骨干作用:在学生组织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就是学生干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建设学生干部队伍的良好传统,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生干部选举、培养和使用的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干部队伍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重视学生干部群体在校园网上的角色和影响作用,建设好学生干部队伍,引导他们释放出最大的影响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要让学生干部认识网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相关理论和网络实用技术的学习,加强学生干部对这些大量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使他们站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前沿。在校园网络平台上遇到不良言论时,要培养学生干部养成与之斗争的意识。作为网络不良言论“高发区”的校园BBS论坛,经常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虚假消息,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学生干部群体拥有人数多、分布广等优势,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校园内的舆论方向;而且同样作为在校学生,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澄清事实和说服教育被误导的同学。因此,要培养学生干部树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澄清问题的工作意识,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思想斗争意识,维护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纯净。
(2)学生干部在校园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十分强大的,必须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校园网络集体的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集体的建设可以将现实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组织优势转变为网络凝聚力优势,能增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在大学生行为和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心理与思想观念的发展等方面都发生着改变。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主动走进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设身处地的探索网络教育的规律,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是推动思政工作实践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和掌握规律性,科学地建立相应体制,就可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阶段性的成就。
——————————
参考文献:
〔1〕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9).
〔2〕倪波,霍丹.信息传播原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GB/OL].http://research.cnnic.cn/.
〔4〕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洪波.向网上新阵地进军[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233.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