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学与神仙:三言的另类成仙故事探究

2014-09-29 20:02杨宗红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成仙才学冯梦龙

杨宗红

冯梦龙“三言”中涉及道教神仙的作品有40多篇,与才技成仙相关的故事共6篇,主人公有著名的文人李白(《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王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柳永(《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悼柳七》)、卢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也有一技之长的市井百姓李清(《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秋先(《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虽然才技成仙故事其来有自,且在三言神仙道化故事中的比例并不低,然而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三言中的才技成仙故事可以分为两类:以文学而成仙和以技艺而成仙。前者多表现读书人的文学才华及不遇,后者展示技艺者的精湛技艺。才技成仙,不仅包含了早期道教最基本的成仙方式,也包含了“由技至道”的中国传统技术哲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才技成仙书写,表达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坎坷命运的关注。由于文人之技为才学文章,才华卓绝与技艺超群者名异实同,因此,本文主要论述才学成仙故事,兼及技艺成仙。

一、才学:文人成仙的基础及叙事旨趣

三言众多神仙道化故事中,每一种成仙小说,叙事重点各有不同。考验成仙侧重成仙者对酒色财气、爱恨情仇的态度,悟道成仙重在对功名利禄虚幻的“悟”,以德成仙重在行为主体的道德及善行,立功成仙以降妖除魔、济世救人的社会功德为重点,谪仙归位重在其人生的坎坷。与考验成仙、悟道成仙以宣道为主,宗教色彩较浓的成仙模式不同,以才学成仙则重在成仙者的才学及现实人生不遇,现实性强。

才学成仙故事中,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文学造诣极高,故而他们的文学才华在小说中再次得到渲染。在《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作者高度概括李白的诗才及其影响:“堪羡当年李谪仙,吟诗斗酒有连篇;蟠胸锦绣欺时彦,落笔风云迈古贤。书草和番威远塞,词歌倾国媚新弦;莫言才干风流尽,明月长悬采石边。”李白“十岁时,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人都夸他锦心绣口,又说他是神仙降生。”引杜甫的诗颂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采风流及“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的时空影响。小说还通过迦叶司马、贺知章的赞叹从侧面衬托他的诗才。不惟如此,李白还能识人所不识,能人所不能,他懂番语、识番书,答番人文章文采斐然,措辞严厉,扬大唐国威。王勃是初唐四才子之一,幼有大才,通贯九经,诗书满腹。在《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中,小说虽未写其如何刻苦,如何在读书上用功,而工夫可见。当波涛汹涌而面无惧色,冷看死生,可见其豁达,非博通君子不能。洪都府上挥洒《滕王阁记》,气势宏阔,才气逼人,非神仙不能为。令挑剔者从“微动”到“称奇”、“拍手”、“宾主诸儒,尽皆失色”,再到“一个个面如土色,莫不惊伏,不敢拟议一字。”又以吴子章的强记衬托王勃的敏捷应对,于是,有了《滕王阁记》,也有了《滕王阁诗》。柳永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其本等,最长填词。在《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悼柳七》中,小说刻意强调词的音律声韵等难,突出柳永“诗词文采,压于朝士”。他的词也深得下层人喜爱,“不愿穿续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为了展示这些文人之才,小说多处用他人赞美的诗词或主人公自己的诗词,其中李白、王勃诗文7首,柳永8首。

文学之才与其他之技虽本质相同,但叙述旨趣有别。以才学为主者,主要关注文人的现实境遇及文学才华,现实性中略显宗教安慰;以技艺为主者,关注他在技艺方面的投入,以及技艺与成仙的关系,宗教旨趣较浓。这种区别,从小说命名上也可窥见一斑。《李道人独步云门》与《灌园叟晚逢仙女》属于以技艺成仙者。前一篇小说的关键词是“道人”与“云门”山,前者是身份,后者是道教圣地之一,仅此两个词语,给小说笼上一层仙气。后一篇小说中,“逢仙女”是果,也是故事高潮,与一般遇仙故事相类。以才学成仙的故事则不然。《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的“醉草”二字现其狂傲不羁,“吓蛮书”现其才气与胆气。《众名妓春风悼柳七》从名妓着手,凸显了柳永词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一“吊”字,去其仙气而着眼于其人生之不幸。《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中的“诗”、“酒”与“傲”则点出了卢柟的文学才华与洒脱狂傲的品性。《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初看题目,似乎专于神仙之说,但细究起来,则仍是突出王勃的文学才华足以让江神倾慕,才有“风送滕王阁”之事。也即是说,王勃才华是因,“风送滕王阁”是果,这一过程不在于求仙,而在于炫才。才学成仙小说,虽有仙气点染,但在几缕浪漫幔纱下,依然是厚重的现实人生。

二、技与道:才学成仙叙事之可能

才技成仙故事由来有自。中国早期的诸神有不少因才技成仙者。《列仙传》中,祝鸡翁以养鸡成仙,萧史弄玉因善吹箫而成仙,鹿皮公因善为器械而遇仙;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有书法家王羲之、工匠鲁班的神位。百工技艺推崇的行业神,也多是在其所在领域有卓绝的建树者,如扁鹊、鲁班、孙思邈,黄道婆等。古之方士与巫师,多由儒士发展而来,故仙与文人关联,也是早已有之的。

小说中,以才学成仙的文人本来就与神仙有关联。李白“乃天上神仙下降”,号称“谪仙”。“李白在出蜀前的青少年时代,已经和道教接近。在出蜀,后更常常醉心于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特别是在天宝三年在政治活动中遭到大失败,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箓》”①李白的诗歌,仙气飘飘。王勃少时才行迥异,据《旧唐书·王勃传》,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剧,才藻相类。”通晓六经,易数、历象与医学,曾作《周易发挥》、《大唐家千岁历书》②等,其学包罗古今。王勃本身也有仙缘。在名医曹元的引导下,他开始学仙,并写下很多游仙诗,如《怀仙》、《忽梦游仙》、《八仙径》等。柳永也有仙缘。罗烨《醉翁谈录》描述柳永“居近武夷洞天,故其为人有仙风道骨”,并云其“厌薄官情,遁于武夷九曲之东”③,可见,柳永极具道家风范。柳永因游仙词《巫山一段云》而被誉为“词仙”。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写道:“诗有游仙,词亦有游仙。……集中《巫山一段云》词,工于游仙,又飘飘有‘凌云之意’人所未知。”④正因如此,小说才有意无意点染他们的“仙”气,为后文成仙做铺垫。

以技成仙,不仅可能,而且必然。“神”除了名词性外,还有形容词性。“神”作形容词,有神奇、神异、高妙之意,如鬼斧神工,神妙等。能达到神奇高妙之境,自然与神人无异。庄子“庖丁解牛”故事表明,“道进乎技”,他十九年的解牛生涯,使之对牛的整体结构以及解牛的方法了然于胸。掌握了解牛的规律,由此进入自由王国。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⑤悠游于技艺的自由之境,自可成圣。庄子将“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放之于《养生主》中,以说明养生之道,也说明了成仙之道。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要达到神妙之境,在于平日的反复练习。葛洪说:“至於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技者精于道。“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圣者,人事之极号也”。⑦达到了圣境,则行事无碍,逍遥自在。“通于一而万事毕”,按照成玄英的解释,“一”是天道,事从理生,理包囊事,天理为本,本能摄末技,能得天道,自能理万事,服鬼神⑧。道由技成,同理,仙也可由技而成。

技者精于道。大凡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者,必然对所从事的事情怀诚敬之心,具有专一精诚之精神,其间还有反复践履的工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敬业”。二程论“敬”云:

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要之,无敢慢而已。语曰:“居处恭,执事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然则“执事敬”者,固为仁之端也。推是心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⑨

朱熹认为“敬”字应在动静上看而不是在摄心坐禅上看。“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⑩“夫方其无事而存主不懈者,固敬也;及其应物而酬酢不乱者,亦敬也。……岂必以摄心坐禅而谓之敬哉?”#敬则诚,诚则精专,精专则神。大凡在自己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在其所从事的事业上贯注了精气神,而且,诗、书与养花种草皆能陶养性情,改人气质。“人苟诚焉,则感于天地,通于神明。”(11)当他们诚心于所从事之技,而且超越了其所在领域的束缚,才学修养达到“师心自行”,圆通天地的自由境界。

技艺成仙小说可作为以技进道的佐证。灌园叟秋先与富商李清由于是以技艺成仙,他们在其所在行业上的专注及成就也就成为叙事重点。灌园叟由于职业的关系,特别爱花、惜花,甚至把田业都撇弃了,被人誉为花痴。“若偶觅得种异花,就是拾著珍宝,也没有这般欢喜”,“或遇见卖花的有株好花,不论身边有钱无钱,一定要买,无钱时便脱身上衣服去解当。”为此多被人哄骗。他所种之花特多,遇开放之时,烂如锦屏。远篱数步,尽植名花异卉。一花未谢,一花又开。日骄则浇,雨骤风狂则扶,花落则“葬”,花污则“浴”,花损则“医”;生平不折一枝,不伤一蕊。还反复劝说、祈求他人不要折花,又不许秽气触花。作者赞道:“朝灌园兮暮灌园,灌成园上百花鲜。花开每恨看不足,为爱看园不肯眠。”因为爱花,得罪恶霸,身陷囹圄。李清自从得到药书后,便开始行医。他的药“才到得小儿口里,病就好一半,一咽咽下肚里去,便全然好了。还有拿得药回去,小儿已是死了的,但要煎的药香,冲在那小儿鼻孔内,就醒将转来。这名头就满城传遍,都称他做李一帖。”行医名头,响遍齐鲁地方。李清见于《太平广记·神仙》,《广记》对李清行医治病一事,只有短短31字,而《李道人》则演绎为两千余字,极力夸饰李清行医之久与医术之妙。其后成仙,行医救人虽不是唯一原因,却也与此相关。

三言以宗教旨趣为主的技艺成仙小说深深契合《庄子·养生主》“道进乎技”的哲学思想。当叙事的主角成为文人时,便演化为才华卓异者最后成仙。

三、成仙:不遇的悲叹与不朽的期待

话本小说的才学成仙故事,以成仙解释落魄文人的死亡,除了表面上是对道教成仙模式的继承,更深层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这一群体生命的深切关怀。

冯梦龙“早岁才华众所惊”,“尤明经学”。他还知兵尚武,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虽予当年剑气弓声,不敢略割韩彭右地,实有孙伯符英雄忌人之顾,非徒以暮出端门,花满洛阳,发燕公年位可致之叹也。”(12)然而,多次参加科举均以失败告终,直到57岁才补为贡生。他任职期间,“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13)在寿宁,采取“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14)的施政方针,使该县吏治大有改观。但没有多久,却因得罪上面,又被贬归。(15)

冯梦龙自己的遭遇使他与历史上“士不遇”之叹发生深切的共鸣,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多方展示主人公非凡的才学的时候,小说也大力书写他们经历的坎坷。李白有冲天学问,却没有钱财贿赂高力士与杨国忠,不得中第;在写吓蛮书时又得罪了此二人,高力士挑拨杨贵妃,李白遂遭疏远。此后四处游历,又经永王之乱。柳永恃才傲物,但屡次不第,又得罪了吕丞相,流连歌舞场的经历成为吕丞相谗毁他的借口,被皇帝贬为“白衣卿相”,命他“月下填词”。至于王勃,却是才高寿促。另一个成仙的明代才子卢柟因才高学广,“以为掇青紫如拾针芥,那知文福不齐,任你锦绣般文章,偏生不中试官之意,一连走上几次,不能勾飞黄腾达。”后不小心惹恼的县令,几致丧身。

在写这些故事时,冯梦龙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些文人才华的倾慕,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同情。《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写到李白因没能贿赂杨国忠而落选时,冯梦龙激愤的议论道:“不愿文章中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并通过李白之口抨击官场与科举的腐败:“目今朝政紊乱,公道全无,请托者登高第,纳贿者获科名。非此二者,虽有孔孟之贤,晁董之才,无由自达。”《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入话中将文人秀才誉为奇珍异宝、良金美玉,是天下之秀,天下之才,却“藏于泥土中”,出世后,还得遇良工打磨。《众名妓春风悼柳七》入话与正话连接处引入了“不遇”主题,文中这样写道:“如今我又说一桩故事,也是个有名才子,只为一首词上,误了功名,终身坎壈,后来颠倒成了风流佳话。”篇尾诗再次强调该主题:“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文士的不遇以及自身的不遇深深刺痛了冯梦龙。“从来才子是神仙”,当才子成为故事的主角时,便充满了仙气,他们生命的结束也因“成仙”而充满诗意。李白回天庭,小说如是写道:

是夜,月明如昼,李白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嘹亮,渐近舟次,舟人都不闻,只有李白听得。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到李白面前,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只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17)

柳永善作词曲,奉玉帝敕旨,为《霓裳羽衣曲》做新声,“特借重仙笔,即刻便往”。王勃因诗才动江神,被请去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蓬莱佳景。文人被上天召回,成仙而去,是对他们凡世才能的肯定,也是对才子凡世不遇的补偿。虽然这种结局只是夏瑜坟上的那朵白花,毕竟也是一抹亮色。联系小说中众多文人因才学成仙者,几乎都是“不遇”之人,“从来才子是神仙”,“神仙的超自然的法术与自由行动的品格,以及对于人生的巨大拯救功能迎合了理想受阻、人生失意、情感失落的知识分子的心理需求。”(18)文人成仙与文人月夜逢美,都是白日梦似的自我安慰。

至于以技艺成仙的故事,同样具有自我观照的成分。灌园叟秋先惜花爱花非常,感动仙子下凡,授之以成仙之道。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出秋先成道真谛:“修仙径路甚多,须认本源。汝原以惜花有功,今亦当以花成道。”所谓本源,对文人而言就是文才,对养花者而言就是就是养花之技,惜花之情。灌园叟秋先、医生李清都属世俗社会中有一技之长者,他们的身份与经历与文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技成仙,既是对普通民众的才智技艺的肯定,也是对自身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肯定,以及自身日后不朽的期待。

任何人,即便是圣人,面对死亡不能无动于衷。斯宾诺莎说道:“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19)世人尤其是文人不是沉溺与死亡的恐惧,而是将对死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的关注。短暂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变换的命运,不朽的事业……几乎萦系在每一个文人心头。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士,冯梦龙对国家、社会、友谊、婚姻等关注太多。他对小说的编撰一直灌注着以情教天下(“情教”)的儒者情怀。在关注古之有才华而不遇的人士时,对他们的命运、人生际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小说以成仙来化解文人才士死亡,以诗意的笔调为他们的生命画上句号,是对以往故事的延续,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其中也蕴含着因才而不朽的(或者立言不朽)文人哲思。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05-5006页。

③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91页。

⑤⑧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 28、99 页。

⑥《释名·释长幼》解“仙”曰:“老而不死曰仙。”“仙”又作“僊”,《说文》解曰:“僊,长生僊去。”

⑦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4-225页。

⑨(11)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2078页。

⑩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页。

(12)朱熹《晦庵先生朱公文集》,《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8页。

(13)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14)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15)冯梦龙《寿宁待志》,陈煜奎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

(16)冯梦龙在《吴邑令万公去思碑》中有云:“余因思侯令吴三载间,余尚困公车,壬戌即以言得罪上,旋复里居,得始终与侯周旋,知侯善政者莫若。”(冯梦龙《冯梦龙年谱》,见徐朔方《徐朔方集·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0页。)

(17)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15页。

(18)程群《神仙世界:古代文人诗意栖居的家园》,《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

(19)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2页。

猜你喜欢
成仙才学冯梦龙
海绵“成仙”
东周列国志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寻仙记
国画 久住山林半成仙
《聊斋志异》中的“红杏出墙”
智短汉
不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