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奇
春秋末世,王纲解纽,礼坏乐崩。孔子兴办私学,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因此,下层贵族、平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其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作家群体逐渐由上层贵族向士阶层转变,甚至家臣、野人等社会下层人士也有参与文学创作活动的机会。本文主要考证战国前期①鲁国曾参、言偃、孟捷等七位作家的族属、世系、事略及文学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前期鲁国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繁荣之基本状况。
关于战国时期鲁曾氏之世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曾蒧,字晳。”②《礼记·檀弓上》郑《注》:“曾子,曾参之子,名申。……元、申,曾参之子。”《檀弓下》郑《注》:“点,字晳,曾参父。”③《论语·子罕篇》魏何晏《集解》、《仲尼弟子列传》刘宋裴骃《集解》并引汉孔安国《论语训解》:“曾皙,曾参父也,名点也。”④《学而篇》魏何晏《集解》引汉马融《论语训说》:“(曾子)弟子曾参也。”⑤《孟子·尽心下》赵《注》说同。唐林宝《元和姓纂·十七登》:“曾……阜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为仲尼弟子,生元、申。”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十七登》:“曾……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晳;点一作‘蒧’,生参,字子舆;参生元、申;元生西;西生钦;钦生寻;寻生羡;羡生遐;遐生盈。”⑦郑樵《通志·氏族略二》:“曾氏……皙生参,字子舆。夫子并仲尼弟子。参生元、申。”⑧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曾慥《类说》卷三十八说同。
谨案:《元和姓纂·十七登》缺曾皙一世,《通志·氏族略二》说是。则战国时期曾氏世系为:曾参→曾申、曾元……。则曾参,姓姒,氏曾,名参,字子舆,尊称子,帝颛顼高阳氏之孙夏禹之裔,夏少康少子曲烈之后,曾阜之孙,曾点(子皙)之子,曾元、曾申(子西)之父,本鄫人,国灭徙居鲁南武城,父子并为孔子弟子;⑨其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儒学大师,作《曾子》,传世有《夫子之道论》、《吊论》诸文。⑩
言偃,氏言,名偃,字子游,言思之父,本鲁人,陟居吴,孔丘晚辈弟子,以“文学”著称,孔子卒后自成门派,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所谓“子游氏之儒”学派,⑪传世有《行不由径论》、《处礼之变论》诸文。⑫
关于言偃卒年,明以降先贤时哲主要有三说:一为阙疑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游既已授业,为武城宰。……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⑬明包大爟《子游年谱》、清林春溥《子游年表》从;二为鲁悼公二十五年(前443年)说,清陈玉澍《卜子年谱》:“是年(鲁悼公二十五年),子游卒,年六十四岁。”⑭蔡仁厚《子游年表》、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卷二十同;三为鲁悼公二十三年(前445年)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诸子生卒年世约数》:“言偃,(前)五〇六—(前)四四五。”⑮赵逵夫《中国文学编年史·周秦卷》、《先秦文学编年史·战国部分》、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邵炳军师《春秋文学系年辑证》从。惜其具体年代不可详考,姑从钱氏《先秦诸子系年》说系于此。
关于战国时期鲁孟氏之世系,《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引《世本》:“敬叔与懿子,皆孟僖子之子。”⑯唐林宝《元和姓纂·二十二覃》、宋章定《名贤氏族类言行稿》卷五十五并引《世本》:“鲁孟献(僖)子生阅,号南宫敬叔,生路,路生会,会生虔,为南宫氏。”⑰《论语·为政篇》魏何晏《集解》引汉孔安国《论语训解》:“(孟懿子)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⑱哀十一年《左传》杜《注》:“(孟)孺子,孟懿子之子武伯彘。”⑲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孟孺子)泄,孟懿子之子孟武伯也。”⑳《国语·周语中》韦注:“孟献子,仲庆父之曾孙、公孙敖之孙、孟文伯歜(谷)之子仲孙蔑。”㉑《鲁语下》韦《注》:“敬叔,鲁大夫,孟僖子之子、懿子之弟南宫说也。”㉒晋杜预《春秋例释·世族谱上》:“孟献子,谷之子仲孙蔑,即孟孙也。孟孺子速,献子之子庄子。孺子秩,庄子之子;仲孙羯,秩之弟孝伯。孟僖子,仲孙貜。南宫敬叔,说(阅),貜之子何忌;懿子,说(阅)之弟。孺子泄,懿子之子武伯彘也。戴己、声己、巳氏,并公孙敖妻。丘泉人、其僚,并孟僖子妻。”㉓宋程公说《春秋分记·世谱六》:“蔑生二子:曰速,曰子服仲叔(仲叔后为子服氏);速生二子:曰秩(无后),曰羯;羯生貜;貜生二子:曰说,曰何忌;何忌生二子:曰彘支子,曰公期;彘生捷;捷生侧。仲叔生椒,椒生回;回生何。”㉔则战国时期孟氏世系为:仲孙彘(武伯)→孟捷(敬子)→孟侧……。
关于孟捷其人,《说苑·修文篇》:“曾子有疾,孟仪往问之。”㉕《礼记·檀弓下》郑注:“敬子,武伯之子,名捷。”㉖元吴澄《礼记纂言》卷十四中、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八、清张尚瑗《左传折诸》卷二十八并引郑《注》同。《论语·泰伯篇》魏何晏《集解》引汉马融语:“孟敬子,鲁大夫仲孙踕也。”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八百三十一、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三十八、卷五十四同。《论语·泰伯篇》朱《集注》:“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㉘宋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卷四:“孟敬子,献子之孙。”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三十四:“说即南宫敬叔,何忌即孟懿子,皆僖子之子也,懿子之子名彘,一名泄,即孟武伯。武伯之子名捷,即孟敬子。”㉙
谨案: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九:“《说苑》作孟仪,疑仪字是。”㉚兹从之。则孟敬子,姓姬,氏孟,名捷,字仪,帝喾高辛氏元妃姜嫄子后稷弃之裔,周公旦之后,出于惠公弗湟之孙、桓公允次子公子庆父(共仲),仲孙蔑(献子)之孙、仲孙彘(武伯)之子,鲁国大夫,生卒年未详(前436年-前431年在世)。㉛其长于谋略,谙习礼仪,富有文才,为战国前期鲁国著名的政治家与贵族文士,传世有《答季孙强论食食》一文。
关于告不害其人,《墨子·公孟篇》:“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㉝《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曰:‘生之谓性。’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告子上》赵注:“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㉞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五同。则告子(前420年-前350年),氏告,名不害,族属、世系皆不详。其谙习典籍,善于辞令,富有文才,提出“生之谓性”的著名观点,曾与孟子多次论辩,为战国前期著名的文士。
谨案:清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告生复姓,不害其名。与见公孙丑之告子及以告子题篇者自各一人。”㉟阎氏认为《公孙丑上》与《告子上》是两告子。孙诒让据《告子上》赵注亦谓当是两人。梁启超《墨子年代考》说:“《公孟篇》记墨子与告子语,而告子又曾与孟子论性。参合两书言论,其为一人无疑。……则以弱冠的告子得上见晚年的墨子,以老宿的告子得下见中年的孟子,年代并非不相及。”㊱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墨子弟子通考》:“《墨》《孟》书中告子之为一人,尤无可疑。”㊲梁、钱所言是。墨子和孟子所见告子当为一人。
关于告不害之年世,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诸子生卒年世约数》定为前420年至前350年,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同。兹从之,补证如下:就现存典籍看,《墨子》载有墨家弟子告知墨子关于告子事,但称墨子为“子墨子”,显然是后来的追记,当有不真实之嫌。而《孟子·告子上》赵《注》“尝学于孟子”不知何据,大概是“臆度”之言,不可信。相对而言,《孟子》所记孟子说“告子先我不心动”则较为真实,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97年,㊳从孟子的语气看,告子当稍早于孟子。惜其具体年代不可详考,姑从钱穆说系于此。
关于公仪休其人,《孟子·告子下》:“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㊴汉桓宽《盐铁论·相剌篇》、《说苑·杂言篇》大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公仪子不受。”《韩诗外传》卷三、《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九、卷八百二十、卷九百三十五、《记纂渊海》卷九十九、《骈志》卷二、《天中记》卷五十、卷五十六、《广博物志》卷三十七大同。《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㊵《淮南子·道应训》高《注》:“公仪休,故鲁博士也。”㊶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六十五、卷八十五、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二、八百二十五、卷八百二十六、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十七、元佚名《氏族大全》卷二十二、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十七、卷六十四、卷一百三十六、《渊鉴类函》卷三〇九、三百五十、卷三百六十六、卷三百九十八同。《说苑·政理篇》:“公仪休相鲁,鲁君死,左右请闭门。公仪休曰:‘止,池渊吾不税,蒙山吾不赋,苛令吾不布,吾已闭心矣,何闭于门哉!”㊷《权谋篇》:“楚成王赘属诸侯,以鲁君为仆。鲁君致大夫而谋曰:‘我虽小……今成王以我为仆,可乎?’……公仪休曰:‘不可不听!楚王身死国亡,君之臣,乃君之有也,为民君也。’鲁君遂为仆。”㊸
谨案:《史记·楚世家》:“庄敖五年(前672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杀庄敖代立,是为成王。……(四十六年)冬十月(前626年),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丁未,成王自绞死。”依《楚世家》和《六国年表》,楚成王于周惠王六年(前671年)至周襄王二十七年(前626年)在位,凡四十六年,相距公仪休二百余年。故《说苑·权谋篇》之“楚成王”误。又,《说苑·权谋篇》向宗鲁《校证》:“楚成王、公仪休相去二百年,何由并世?‘成王’疑‘威王’之误。”㊹考《史记·楚世家》和《六国年表》,楚威王于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至三十八年(前331年)在位,凡九年。而考索现存文献典籍,公仪休只侍鲁穆公一君,《说苑·权谋篇》为仆之“鲁君”可能是“鲁穆公”。鲁穆公在位凡三十三年(前409年-前377年),即使在其三十三年,亦与楚威王相去三十八年。故向宗鲁此“‘成王’疑‘威王’之误”存疑,而可能为“简王”、“声王”。
公仪休,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苑·杂言篇》之“公仪子”,亦即《盐铁论·相刺篇》之“公仪”,鲁博士,相穆公,族属、世系和生卒年皆未详(前409年-前377年在世)。其奉法循理,为政清廉,素有令名,善于辞令,谙习典籍,为战国前期鲁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贵族文士,传世有《嗜鱼而不受论》一文。
关于申详其人,《礼记·檀弓上》:“子张病,召申详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㊺清马骕《绎史》卷九十五同。《孟子·公孙丑下》:“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㊻《孔丛子·居卫篇》:“申详问曰:‘殷人自契至汤而王……。’公叔木谓申详曰:‘吾于子思,亲而敬之,子思未吾察也。’申详以告曰:‘人求亲敬于子,子何辱焉?’子思答曰:‘义也。’申详曰:‘请闻之。’答曰:‘公叔氏之子,爱人之同已,慢而不知贤,夫其亲敬非心见,吾所可亲敬也。以人口而亲敬,吾则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申详曰:‘其不知贤,奈何?’”㊼宋汪晫《子思子全书·外篇·胡母豹》同。宋吕祖谦《大事记》卷一:“周威烈王十七年,鲁穆公尊事孔伋,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为臣。”㊽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十八、《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十八同。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子张有子曰申详,贤虽下于子思,却与泄柳并。”㊾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卷上:“申详,子张之子,子游之壻,是陈之颛孙氏与吴之言氏远为婚姻。”㊿
谨案:申详(前475年-前405年),姓妫,氏颛孙,虞帝舜之裔,胡公满之后,出于公子颛孙,颛孙师之子,本陈人,陟居鲁阳城,鲁穆公臣。其年世与鲁穆公、子思相当。惜其具体卒年不可详考,姑从钱氏《先秦诸子系年》系于本年。
综上所考,曾参为帝颛顼高阳氏之孙夏禹之裔,夏少康少子曲烈之后,曾阜之孙,曾点(子皙)之子,曾元、曾申(子西)之父,本鄫人,国灭徙居鲁南武城,父子并为孔子弟子;其大约生活于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至周考王五年(前436年)之间,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儒学大师,传世有《夫子之道论》、《吊论》诸文。言偃为言思之父,本鲁人,陟居吴,孔丘晚辈弟子,以“文学”著称,孔子卒后自成门派,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所谓“子游氏之儒”学派;其大约生活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至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间,传世有《行不由径论》、《处礼之变论》诸文。孟捷为帝喾高辛氏元妃姜嫄子后稷弃之裔,周公旦之后,出于惠公弗湟之孙、桓公允次子公子庆父(共仲),仲孙蔑(献子)之孙、仲孙彘(武伯)之子,战国时期孟氏世系为:仲孙彘(武伯)→孟捷(敬子)→孟侧……;其为鲁国大夫,长于谋略,谙习礼仪,富有文才,生卒年未详(前436年-前431年在世),为战国前期鲁国著名的政治家与贵族文士,传世有《答季孙强论食食》一文。告子,氏告,名不害,族属、世系皆不详;其大约生活在周威烈王六年(前420年)至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为战国前期著名的文士,谙习典籍,善于辞令,富有文才,提出“生之谓性”的著名观点,曾与孟轲多次论辩。公仪休为鲁博士,奉法循理,为政清廉,素有令名,善于辞令,谙习典籍,为战国前期鲁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贵族文士,传世有《嗜鱼而不受论》一文。其族属、世系和生卒年皆未详(前409年-前377年在世),曾任鲁穆公相。申详为虞帝舜之裔,胡公满之后,出于公子颛孙,颛孙师之子,本陈人,陟居鲁阳城,大约生活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前405年)之间,曾任鲁穆公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