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
互文性由法国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在语篇研究中至少有两种含义:其一,互文性是指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利用其大脑贮藏的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进行的无意识的意义创造;其二,互文性是指作者在生成的语篇中对其他语篇的具体指涉。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语言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内心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人际功能是指用来与别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讲话人的态度,改变别人的态度,看法等。语篇功能是指用来组织语句和话段,把单个的情形、意念连接起来。①语篇的交际行为既是由作者创造的,又是由读者生成的。
互文②既是③的构成成分,又是文本的异质,这种异质成分使文本获得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文本既吸收互文的特质,又保持自己的特质,这种特征使文本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发展创新。互文语篇理论认为,互文在语篇中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具体如下:
语言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④。经验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或者说,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是指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表达。互文对诗歌的概念功能产生影响。
汉字是表意字,一般是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成的,这些部件本身又表意。这样合体字与相关的部件形成互文,产生语言意义和指称意义的不同,丰富了语意。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愁”拆开成“心”上“秋”,“心”上“秋”合并即为“愁”。两者一明一暗,一合一散,相关互补,双关隐义。
从析字角度,语言意义是一种意义,指称又是另一种意义。前句、后句或上联、下联意义相关又互补。
这是字互文,传统上称为拆字。拆字是把汉字中合体字的偏旁拆散合并,以求其形义的关涉与牵连,达到隐义寓理的目的。
词、句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形成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是一定的成分之间的互相补充,从而使语义得到补充和丰富。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这是“月色和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岸”的意思,“烟”属“寒水”、“沙岸”;“月”属“沙岸”、“寒水”,两相参互,是“易位互文”,这是同句的互文。“易位互文”,是指相应词语必须按原样搬至对方恰当位置上的一种互文。语义互相补充。又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这是“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梧桐”的意思,是对句互文。又如:
不闻夏殷哀,中自诛褒妲。(杜甫《北征》)
整句诗说的是:夏、殷、周三朝和妹喜、褒姒、妲己三人。意为:夏朝亡,是因为夏桀王宠爱妹喜;商朝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西周亡,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唐朝未亡是因为唐玄宗在途中杀了宠爱的杨贵妃。这是分析互文:两个对称结构句子,每个结构都是非自足的,必须要彼此从对方概括出一定的语义、语法意义,产生新的结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分析互文使上下文义相互补充,彼此包容。又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诗句意思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日却因君而打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日却为君而打开。这是互体。前句省去“今始为君扫”,后句省去“不曾为客开”,“不曾缘客扫”和“今始为君开”相互交叉成文,而原意不变,意义相互补充。也就是说,接待客人既然了开蓬门,也要扫花径的;拒绝会客既不扫花径,也就不开蓬门了。“蓬门不曾缘客开”与“花径不曾缘客扫”互体,“花径今始为君扫”与“蓬门今始为君开”互体。“扫花径”和“开蓬门”是会客这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杜甫把这一整体的两个方面作为会客的具体行动。这样就使文意曲折宛转,意味深长,充分表达了杜甫当时的喜悦心情。又如: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孔雀东南飞》)
这是句式的重复与句意的互文。句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表示年龄的数字)构成互文,句意是在这些年岁上先后学会了各种本领、技艺和学问,并非说每年只学一种。
互文是前后文各省略一个对举的词或词组,这使得语言精要、简洁,使有限的文字容纳尽可能多的意义,即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起到了言简意赅、以少驭多的作用。互文是互为补充的词或词组或句子彼此交叉、相错而成文,故文意就跌宕、宛转,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词语、单句、小句、复句的互文在形式上是各自以单的形式出现,在语义上相互照应、互为补充。从而使语句言简意赅,节奏鲜明,富有趣味。也就是用互相照应的词、句、段中用字上的省略,意义上的互补,使语意丰富。
互文理论认为,典故和引文是互文的类型,在作品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造成不同的概念意义,而且这些效果和概念意义有时会同它们的最初意义、功用大相径庭。
1.意义不变。互文本的意义在语篇中没有改变,保持原来的互文本含义,但增强了语篇的含义。如: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李白《行路难》)
此句中“黄金台”语出《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这是典故与诗歌的共存关系,指明了当前的、出现于语篇中的“文中之文”。用典使语义丰富、含蓄,富有深意。“黄金台”既有语言上的意义,还有典故的意义。
2.意义相反。互文本的意义在语篇中发生改变,丰富了语篇的意义。当前语篇中的互文本与原来的互文本意义相反。如:
不知挽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陆游《纪梦》)
这是杜牧《寄杜子》“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之反仿。陆游把“狂风烈焰”易为“银河泄水”,变“发泄”为“荡涤”,变“俊气”为“习气”。这些是典故与诗歌的共现或派生关系⑤,探究了潜在的、未出现在文本中的“文中之文”、“文下之文”。这些文中之文、文下之文能使语篇相互生发、烘云托月。
用典是指间接将古文类辞引入此在语篇,并使两者融为一体,以语篇间的微妙关系,造成此在语篇意义增值,从正面或反面丰富其内蕴。用典反映的是“语出有源”,体现了人类语言乃至整个文化的承继性。所以,语句互文的隐含意义在于:后人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即前人对后人的不在场性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用典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创作方法,由此创作出的语篇因含有另一个语篇而使语篇意义异常丰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与回味余地。互文使作品之间形成联系,这种联系潜藏在语篇形式之中,需要读者挖掘,并品味其话语形式的演变和创新。典故借着语篇互文,在历史的文脉里传承,它隐含着语篇间的记忆,是语篇之间互动的结晶。
此时,互文性是用重复、模仿、仿效等手法的精神指涉、影射经典的语篇;互文性是一种生产力,能生产出一种具有传统活力的新语篇,并通过改革与创新保证自身的生存。文本同化并认同某一传统形式,并产生新的结合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文本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体裁互文是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这种混合交融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事实上,大部分语篇都是多种语言风格或体裁互文(混合)的产物。
1.以文为诗。以文为诗是以散文的内容、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⑥还包括以议论为诗和以赋为诗。
(1)以散文为诗。“诗与文章不同,文显而直,诗曲而隐”。(许学夷《诗源辫体》卷一)文重章法而诗重句法,文以得理,诗以得情。散文的特征能给诗歌带来自然、素朴、亲新。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之五
作者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来结构语篇,以表达作者的回归自然田园之情的欢快。“而”、“尔”是散文的用词。丘嘉穗说:“‘结庐在人境’,宜有车马之喧,而竟无之,是以‘而’字作转语用,两意抑扬相拗,便觉‘而’字有力。”(《东山草堂陶诗笺》)
“诗文各有体”,散文和诗歌的不同体现在:在表现方法上,散文多用以记叙、说理,常用直说方式,而诗歌多用以抒情、状物,常用比兴之法,以情动人;在创作上,散文用记叙生动、论断明确、语言流畅,来以理服人,而诗歌用更丰富的感情、更洗炼的语言,来感染读者。也就是说,诗以抒情言志,以含蓄为美;文以宗经明道,以明理为上。“以文为诗”既保持传统的本色,又增添自由、亲切、灵活的内容和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和丰富。
(2)以议论为诗。“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歌中直接说理或发表议论,从而阐明某种道理,用哲理来打动读者。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石壁》
诗中的议论渗透在情感中、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诗人通过庐山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理。此理是从生活中的具体的庐山形象领悟到的。要认识事物,不但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有全局的眼光。
宋诗中的许多议论是通过生动的实际的生活形象表现出来的。“以议论为诗”把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起,情感是思想的深化,思想融于情感之中,也就是说,议论融化在形象里,渗透在情感中。
诗歌是以表达情感为主,“以议论为诗”对诗歌有创新的作用,通过形象表现出一定的哲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宇宙、人生的思考。
(3)以赋为诗。以赋为诗是用赋的内容和形式来写诗。赋法是诗歌创作中区别于比、兴的一种表现手法,其特点是“直言其事”或“直书其事”以“寓言写物”。“赋”是文学体裁之一的赋体(如汉赋)。赋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特点介乎诗与文之间,讲究押韵,追求铺排描绘、篇制宏大、陈述始终、句式长短不一。如:韩愈《南山诗》:不避琐细,极力铺排,与汉赋铺张扬厉的文风相类似。此诗铺陈长安终南山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极尽赋体规模宏大、铺张扬厉、排比雕绘、宏丽多姿之能事。《南山》诗是用写汉赋的方法写成的。此诗描绘终南山景物,连用五十一个“或”字,复用十四组叠字,将终南山写得光怪陆离,灵异缥缈,奇诡险峻,尽态极妍。从中可看出韩愈在以赋体为诗描绘景物方面的开辟斩新之功。⑦
具体为:《南山诗》开篇:“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欲休凉不能,粗叙所经觏。”介绍诗的缘起,大体上与汉赋的序文相同。从“尝升崇丘望”直至“蠢蠢骇不懋”,是诗的主体部分,相当于赋的主干,诗人的大笔挥洒,亦犹汉赋的一气独白。“大战立天地”至篇末,交代诗的目的和感受,与汉赋曲终奏雅的结尾相类似。⑧
以文为诗改变了诗歌囿于诗歌格律的僵化,增加了诗歌的灵活性和生机。以文为诗使诗歌具有文的特征,使诗歌既有诗之优美,又有文之流畅,更具有感染读者的效果,这也是文体发展的趋势。
2.以诗为词。“诗言志,词言情”,词本“艳科”,诗与词有严格的界限,但“以诗为词”改变了词的思想境界,并使词的地位与诗相同。以诗为词以词的特点兼容诗的特点,使词有更充分的艺术再创造。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此词体现了豪放词作的高旷和雄放的风格。用词抒写现实生活、人生哲理、内心世界等,如: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朋辈友谊、怀古感思、贬居生活、禅机理趣……以诗为词就拓展了词的领域和风格。
以诗为词主要是从词的思想内容(精神)进行改造,使词取得与诗歌一样的功能,并进人“雅”文学的范围,改变了词的地位。以诗为词其内容或苍凉悲壮、或雄浑超迈、或沉郁旷放的豪放、或风流闲雅。以诗为词一方面保留词牌对句式、音律等的质的规定,一方面又按诗的特质去作词,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使词具有了或承担了诗的某些功能。“以诗为词”打破了诗词的界限,把词的艺术伸向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阔的现实生活,开拓了词的内容、意境,丰富了词的语言、内容和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文体。
体裁互文是主体裁与他体相生、相融,以求新变,是一种新的开拓。同时,读者对其作品的欣赏要用主体裁体的眼光,还要从其他文学体裁的角度,看这些异体之间的相生、交融,看不同文体的成分如何在主体中被运用和改造。通过这种跨文体的鉴赏,读者才能对一种文体引入其他文体成分的审美艺术有更好的把握。
互文使文本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使文本兼容两种功两种以上的文体功能,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力。不同的文体保持各自的特点在当前文本中又相互兼容,使各自的特点得到生长和发展,这就是文本的生命力的表现。
互文语篇理论认为,任何语篇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历史文献,离不开前人思想。任何语篇都与其他语篇有关联,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前语篇的重复、模仿、改写、转换、引用与拼接。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云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李攀龙《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诗与李颀诗的比较:(1)题旨相同:送别。(2)韵相同:同用下平声五歌韵,韵脚重了四个字。(3)结构相似:首联送别从昨日(与昨夜相近)写起,颔联:远行之愁(与远谪之悲相近),颈联:黎阳树、瓠子河(与关城树色、御苑砧声相似)两个专有名词叙写前途所历,夏与秋季节的变换,尾联以勿蹉跎岁月相激励,更有李颀诗的痕迹。相同的题旨、相同的韵、相似的结构,再配以浏亮的声情、慷慨的意气,李攀龙成功地实现了对李颀原作风格的逼真摹仿,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仿拟是对前语篇的模仿、焦虑、反抗的结果;这种焦虑机制产生了竞争机制和动力,使诗人决心重新创作。因此,优秀的作品是独创、借用与影响的结晶,是互文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布鲁姆从心理学角度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心理依据。他认为:互文性阅读的产生源于一种“影响的焦虑”,即当代诗人或作家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的儿子,面对“诗的传统”这一父亲形象,在受前代伟人影响与压抑的焦虑中,只能采取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方式来贬低前人或否定传统,达到树立自己形象的目的,他说:“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之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⑩
互文语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网络中,必须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影响文本的世界,读者不但要了解语篇之间的传续与变异,而且必须了解这种历史的转变是如何成为可能和如何建构的,从而更好地揭示、理解语篇意义。
人际功能是指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包括交际角色关系,即讲话者或听话者在交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⑪
作者引入他者的文本即互文本是有其意图或目的,是为了支持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作者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如: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此句中,其“山河在而城郭非”,暗用了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因“物是人非”已经在众多诗歌中被众多诗人反复渲染过并引发人无限悲凉的意象,所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短短十个字组成的“物是人非”的景象,让读者与其他相关文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无限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文本间存在的这种互文关系,才使得这短短的两句话、十个字,有了如此丰富的内涵。⑫
作者引入的互文本在语篇语境作用下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这表现出作者持否定、反对的态度。如: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蕾,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阮籍《咏怀十七首》之三
诗中“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暗含着《史记·李将军传》所引的一个俗谚,在传论中,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⑬此例属反义引用典故。原典的意思是桃树外表不招引人,但是因其有丰硕的果实,所以在它下面走来走去的人却不断,以至走成了一条小路。与原文相较,阮籍在诗句中同样从繁华的场景入手,但是却得出与原典截然不同的结论——“零落”、“憔悴”、“荆杞”。通过互文关系的考察,如此诗句,一改原典之意,消散了原典中繁盛的景象,变成“看尽繁华转眼空,无穷憔悴生荆杞”,作者心中满是悲愤、苍凉。诗句与原典意义相反,更具哲理性,更耐人寻味。
互文性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篇(文本)、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对话,这种对话是两种不同视角、不同目标和不同兴趣的对话。在对话中,作者建立自己的立场,并说服读者。
语篇功能是指对语篇单位的组成语篇的功能,也就是说,作者根据一定的意图把语篇单位组织起来形成意义的交际单位——语篇的功能。互文对语篇起组织的功能。
语篇中任何一个互文都可由一个或多个词语、词组或小句组成。这种组合是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而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互为依存的、抽象的逻辑语义关系。这种关系保证了每个互文语义的完整性,并为句际语义连贯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互文内的这种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描述了语篇底层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构建了语篇句际间的语义连贯,展示了语篇语境的某些特征。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上阙用“千古风流人物”与“三国周郎赤壁”形成内容上的互文,而“三国周郎赤壁”是用典,也是互文。意义是形成联系,并与下阙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形成互文。这样由上阙的典故“三国周郎赤壁”与下阙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语篇句际之间的连贯,使语篇形成了意义的整体性。
互文本在诗歌文本中起组织语篇的作用。如:
内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令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的序交代词的写作的动机和缘起,同时,又作为正文的补充。序是词所展示的内涵的背景,又是词体散文化的一个表征,这样,标题、小序与词三者浑然一体,互为表里,互相辉映。
以文为诗表现为以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来构建诗歌。文之神理讲究转折、波澜、布置、奇正等。如: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编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杌。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山石》
此诗是从章法结构上吸取了游记的顺序来叙写。叙述的顺序:从“黄昏到寺”到“夜深静卧”,再到“天明独去”。全诗描述了游行过程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俨然是一篇诗体山水游记。一句一景,移步换形,用游记散文的章法、笔法,详写游踪。
用互文的章法结构来构建文本,使诗歌扩大了篇章结构的表现形式。
互文从意义和形式上形成诗歌文本的衔接、连贯,丰富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使诗歌充分展现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样式。
互文在诗歌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字、词、句、篇、体裁、章法、艺术手法等都可以形成互文,互文是文本的组成成分,又是文本的连贯成分。互文是文本的异质,又是文本的新质,这种新质为诗歌文本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互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文使诗歌不断继承、借鉴和吸收其他的文本、文体和艺术的成分,使诗歌本体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对于文本本身,互文是异质的,异质性使文本有了新的质素,获得了新的发展的内涵,表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诗歌对互文的继承、借鉴和吸收,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主体之间的互动。诗歌是作者、读者、互文作者、学术社团互动的结晶。
互文使诗歌在内容和形式增加了创造上的灵动与张扬,为诗歌创造一种更加丰富、更加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更加灵动、更加自由的表现形式。
诗歌对异质的互文本的同化充实了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使自己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并表现出对时代文化精神的影响。
互文分析告诉我们:(1)传统是诗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诗歌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传统和历史,因为传统和历史已深深地嵌入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经验和认知的组成部分。(2)互文是诗歌的组成成分,又是异质的,这是诗歌的新质,为诗歌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3)诗歌的发展和创新是在保持自己本色的基础上对异质的互文的同化,并建立作者的立场和观点。(4)互文在诗歌语篇中表现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5)诗歌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继承、借鉴和吸收适合时代需要的互文。(6)互文使诗歌语篇的理解既要停留在文本的网络中,又要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影响文本的世界,互文让读者了解语篇之间的传续与变异以及这种历史的转变是如何成为可能和如何建构的,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揭示和理解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