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彩
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海报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海报
2008年由北京奥组委唯一授权的国产52集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立体式映播。该片以动漫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奥运精神和奥运理念,受到了小朋友包括成人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引发新一轮的动漫收视热潮。随后进入中国大陆的美国喜剧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以它特有的功夫与动漫的联姻,让观众眼前一亮,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成绩。这两部国产和境外动画作品相继取得成功的内在肌理固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在充分开发和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构受众审美情感机制,从而获得无以伦比的文化生产力方面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笔者就以文化生产力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二者成功背后的情感机制构建。
对于影视来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作用在受众的心理上,体现于受众对于作品的审美情感中。如果把受众的心灵比喻成一个容器的话,受众自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汲取和接纳各种样式的文化资源。而他们的收视期待心理就是在这种厚实的文化资源土壤中生根萌芽,最后长成心理期待之树的。观赏审美情感便是这棵期待之树上长成的果实。换句话说,正是深潜在受众思想中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受众个性各异的收视期待心理。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集合体,作品本身文化资源成分和比例的差异对观众心理期待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影视作品要想获得受众的认可必须格外地关注蕴藏在受众内心的文化基因,最终目的在于和受众共同培育出目标审美情感果实。受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中国影视受众的心理期待和审美情感取向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
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作为奥运重大选题项目,运用动漫艺术形式宣传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奥运历史知识是其选取的主要文化资源。而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选取的文化资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店小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前者的文化场域是世界性的,后者的文化场域是民族性的。不同的文化场域要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需要选取适宜的文化成分,并进行合理配比。前者的主要文化成分是奥运历史赛事的时间、地点、运动员、竞技项目的演变等,五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娃贝贝、晶晶、欢欢、盈盈、妮妮作为串联话语的片中“主持人”,既知识广博,幽默感又十足。后者的主要文化成分是中国功夫文化,它暗合着武侠片的众多特质,并混合着美国式的幽默,既具有武舞的美学特性,又具有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很好地迎合了青年受众的欣赏心理。在文化比例的搭配上,前者是以点织面,通过五个福娃将不同奥运层面的知识编织起来。后者是以面现点,通过功夫的文化层面,将各个角色的个性塑造出来。如此的搭配,既是叙事结构的需要,也是影视欣赏的情感诉求。“我们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必须要有选择性,要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相结合,这是《功夫熊猫》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1]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选材(文化资源)与配比(中西结合)的精当。
受众在接受影视文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惊奇、感动、恐惧、喜悦、厌恶、同情、逆反等多种情感,情感话语与文化资源在作品中组合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单位。其中,惊奇与感动是两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情感话语。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陌生的文化语境(动物世界),熟悉的符号元素(功夫),给受众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受众会因熟悉中的陌生而感到惊奇,会因陌生中的熟悉而感动。而在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中,奥运的历史知识不但拓宽了受众的知识面,也让其因“知沟”的填补而获得惊奇感,此外,受意识形态文化指向标的要求,很多感人事件的回顾,经典历史瞬间的映现,也很能打动受众的情怀。感动的体育精神,感动的爱国豪情,感动的人间友爱等,都获得了文化资源的支撑与情感话语的渲染。
文化资源原本是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经过艺术家的选取整合,变成了艺术作品。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艺术建构。整个艺术作品的故事是其核心,影视声画技术手段是其包装外壳。当精美的影视文化资源包装,通过传播渠道,流向受众心理的期待之树时,受众期待之树便会得到滋养,从而促使审美情感机制运行起来,最终结出鲜美的情感果实。当然,如果影视作品的文化包装做得不好,也会促使情感机制的运行,但果实的味道也就随之变异。因此,动画作品的文化资源包装就起到了对受众审美情感的促发作用。
在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中,奥运文化资源的包装,主要是以符号式的串接为主。由“北京欢迎你”五个字音衍生出的福娃,本身就具有创意上的符号意味。并且,“采用知识性动画系列剧的模式,使该片在时间、空间上具有非常大的延展性。”[2]此外,特定赛事、特定的运动员、特定的竞技项目、特定的历史时刻等,都是符号化的,具有特定的所指。当然,这种特定的符号化生产,也是由于本片的主要使命是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而决定的。然而,由于制作人员的努力,这个意识形态诉求极强的动画片,也在故事性和趣味性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而顺利地获得大众话语的接纳。而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包装上,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五形拳”的代表。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透着一股朦胧的迷人气息。片中和平谷的建筑风格更让受众唤起对武当山的记忆意象。此间,“动物+功夫”的绝佳组合将文化资源化作诱发情感的意象,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使这部充满中国符号,用中国文化元素包装起来的美国式励志动画电影,很好地迎合了全球观众的接受心理。换言之,这就是中国传统武侠片的动物版,符合国际受众对中国武侠片品牌的认知,能够最大效应地开拓国际市场。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包装非常炫丽,大量运用特技和3D动画,动感十足,具备惊奇的视觉冲击力。而其故事建构有点类似《阿甘正传》的叙事模式,小人物成为了大英雄,呼唤着人本性中的超我欲望。这点引发了受众广泛的情感认同,曲折跌宕、悬念丛生的叙事风格颇具煽情之效,也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着。《福娃奥运漫游记》系列性传播模式带来的不断翻新的知识讲述方式和变化多端的视听组合,作为文化资源的包装很容易驱赶受众的审美疲劳,给予其惊奇感。在表现历史事件时,视听组合中应用特写、喻意、碎切、偏重、勾连、互文、回环、形变、变格等修辞方式,给予受众极大的情感感染力,调动其对文化资源的认知经验,促发感动效应的产生。“动画较之其它影视艺术门类最大的优势是情节及细节的夸张。”[3]片中,福娃和卡酷的造型、动作、语言呈现出幽默、夸张、亲切的风格,成为极具看点的角色细节,这深深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进而促发其审美情感。该片情节中,每一集都让“全博士”说一句古汉语,对所展现的竞技故事进行点评。点评大都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谚语,语气诙谐,体现了智慧而夸张的中国风格,不但使整部动画片的品质和内涵得到提升,也让观众在知识的接受中获得情感的促发。
受众心理的期待之树对影视文化资源吸收的过程,也是文化资源的转化过程。文化资源经过期待之树内在情感机制的分解与融合,生成情感果实。受众自身机体在对情感果实进行消化吸收时,会对其进行品评。文化资源在受众期待之树体内转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受众的情感评价。当然,受众的情感评价也会因情感果实的“味道”而呈现出良性与恶性之分。
在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播出后,全国不少少年儿童包括一些成年人对该片表示出较好的情感评价,这就意味着片中的文化资源已经在受众心中进行转化了,最终的生成物就是良性的情感评价。同理,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带来的中国文化资源在这一阶段已经转化为受众的情感想象,在满足受众观赏欲望的同时,也赢得了诸多良好反响。东方神秘主义通过极具中国色彩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在电影中。例如,乌龟大师仙逝的情节,完全是羽化升仙的视觉再现,显示了创作者对东方生命哲学,从内在因果逻辑到外在物化的表象,都有非常精湛的了解和认同。对于国内受众而言,传统的意境美学观已经成为遗传的文化基因,流动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动画电影的文化资源滋养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文化饥渴,获得较好的美学感应,从而转化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作为文化产品,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既有娱乐性,也有教育性,惊奇情感话语满足了受众对于娱乐性的需要,感动情感话语则可以满足其教育性的需要。片中,娱乐性大于教育性,文化资源转换生成的惊奇情感评价,呈现正向发展的趋势,指向情感消费。而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则是教育性大于娱乐性,作为奥运宣传片的使命感,使其将文化知识的传播作为重点。但影片本身叙述方式戏剧化、影像修辞炫丽化、特技制作游戏化等手段的应用,也使该片蕴涵着精彩纷呈的娱乐元素,从而触发受众的惊奇感,进而收到良性情感评价效果。
文化是流动的,也是漂移的,时而有形,时而无形。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中西文化的共生物。它的受众范围也不局限于一国一地,而是着眼于全球的跨文化传播。受众对片中文化的情感评价也会呈现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好莱坞要的是良性评价的并集,而不是交集,这样,商业效益才会最大化。正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至于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占据着意识形态宣传的高地,环视奥运史上的典型事件、人物并加以中国化的改造,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整合。只是,这种整合还只是处于低层次上的文化拼接,没有达到影片《功夫熊猫》艺术融合的高度。可见,我国影视产业的文化创意能力和对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尚需提升。本土文化与非本土文化的碰撞会产生出具有“文化杂交”意义的文化断片,这将成为本土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激发新的社会想象的过程中使本土文化获得新生。同理,动画作品的文化杂生,也就不失为一条艺术开拓之路。
受众情感评价的性质会影响到其情感消费的持续性。受众情感消费的表现形式就是购买电影票或碟片以及对电视收视率的忠诚度等商业形式。由于收视环境的差异,受众对电影的情感消费是一次性的(影院内或碟片),对文化资源的判断大多来自媒体广告或影片内容的介绍,受到自身情感评价的影响较小。而电视动画片的情感消费则是持续性的,受众情感评价的好坏则是影响其收视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一旦受众对动画片的情感评价不能良性持续,则情感消费就会弱化甚至中止。伴随着文化资源的选取、包装、转化到文化生产力的生成,受众情感机制也完成了从来源到消费的全过程。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高票房与碟片市场的火热,显然是受众对文化资源进行消费的外在表征。这其间,经由文化资源的选取、包装、转化,形成了对受众情感的来源、促发和评价,最终动员其进行情感消费,也即是购买票或者影碟。这一情感机制的促动因素就是文化生产力。同理,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的高收视率和强势的广告传播效应,也是文化生产力促动作用的结果。文化生产力与情感机制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此间,文化资源与受众情感的融合转换,滋养着受众心理期待之树的成长。每个个体的受众,都有着自身生理条件、文化遗传以及文化传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到文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对文化作品的心理期待。动画作品的本文内涵与文本特征,都在受众的心理期待范围内。图中,文化生产力的形成阶段与动画作品受众情感机制形成对应,期待之树是受众情感机制的核心体,它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文化生产力对受众情感机制的促动。
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通过发起百万奖金创意征集提高全民的参与度,发动明星全方位配合合作,创造新的全方位播映模式,以及创作中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等途径,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力,获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就文化产业链而言,“它根据项目的特殊性采取了一些不同一般的运作方法,国内国外同时发行,衍生产品开发和形象授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成绩,图书音像产品更是开创国产动漫产品的销售新记录。”[4]可见,由文化生产力促动受众情感机制而产生的消费需求非常强劲,我国动漫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而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依照好莱坞的运作理念和推广策略,在全球票房、形象授权、游戏开发、音像发行等方面也有着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也反映出该片在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上获得了成功,与前者相比,它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与转化方式的深思。
时至今日,中国动画作为一个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模式效益。中国动画要做大做强,必须形成规模化的动画产业。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将创意和产业相结合、将创作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此间,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是动画创作成败的重要一环。文化生产力通过情感机制促动着受众期待之树的成长,受众情感机制的变动内含着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只有充分开掘文化生产力,调适好受众的情感机制,用心培育受众心中的期待之树,才可以实现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中国动画正处于文化传播的转型期,要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学会如何对文化信息进行编码,发掘和整合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认同的文化资源,建构起文化生产力。直至最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华夏基调的动画产品。
[1]梁捷,赵达,王逸吟.“中国元素”震动世界《功夫熊猫》引发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报,2008-08-01.
[2][4]邹静之等.从《福娃奥运漫游记》看国产动漫的成功之道(研讨会纪要)[N].人民日报,2008-07-10.
[3]包梦罡.动画影片的编剧与改编艺术[J].美术大观,2007(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