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基因

2014-09-27 13:06
新闻前哨 2014年6期
关键词:平民百姓舌尖上的中国卓玛

马梅在2014年第4期《今传媒》撰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因为反映了信息传播中最本质的尊重最广大受众的理念,反映了人类生活中最核心的情感原则,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准则,才具有岁月磨蚀不了的艺术魅力。

1.价值观:将颠倒了的生产—消费关系和城乡关系再颠倒回来。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普通劳动者,尤其是遍布于中国各地乡村、小镇的各民族的农民、渔民、山民、牧民等(他们的身材、皮肤、衣着迥异于时尚审美的要求)的大量长镜头、近景、特写、大特写,在视听语言上将颠倒的生产—消费关系和城乡关系再颠倒回来。

2.“群众路线”和“平民化”的巧妙传达。

《舌尖上的中国》却将普通劳动者的一颦一笑、他们的劳动过程以同期声、推拉镜头、特写镜头、长镜头等,大量地展现在荧屏的中心位置,这是百姓意识、平民视角和人本精神的综合呈现。它在表现主体上让平民百姓成为纪录片所着力表现的人物,在观察视角上以一种平等平常平和的态度看待人和事,在视听语言上让平民百姓之声成为纪录片的内容重点,在思想理念上充分相信平民百姓的主体性。

3.终极关怀:生态文明的深沉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对生态文明的明暗表达很多,尤以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表现得最多。卓玛和妈妈采过松茸后,卓玛小心翼翼地用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而在《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呈现,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对自然资源将尽的感慨,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艺术表达。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民百姓舌尖上的中国卓玛
仓央卓玛
美丽的卓玛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平民眼中的大视野
战乱与生存:抗战时期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生活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