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璇+李樵+陈博雷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整合互联网、手机、传统媒体的内容以及实用资讯服务的无线营销成为热点。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人才?这成为传统媒体的一大命题。
2012年3月23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并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为大学生记者团开辟了一报(《青春志》)一网(青春网)两个媒体阵地,切实为大学生记者拓展新闻实践平台。大学生记者团成立两年以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整合资源,让大学生记者们在实践中练就真本事,实现高校准新闻人才培养与集团各媒体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建立了为新闻战线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开门办报接纳大学生
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开门办报”的抓手和渠道,大学生记者团是集团引领主流舆论、服务高校青年的重要阵地。集团下属各媒体对大学生记者全面开放,并指派专人指导大学生记者从事新闻写作,提高他们的新闻采编能力。
2014年4月24日,改版后的《青春志》如期与高校师生“见面”。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团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青春志》更厚实了、栏目更多、版面更丰富、校园文化味道更浓。青春、靓丽、励志,是读者对本期《青春志》共同的看法。与此同时,青春网改版后全新上线,推行学生主编制,所有频道内容更新、推送和维护均由在校大学生完成。
综观改版后的第一期《青春志》(总第7期,下同),改版致读者由大学生记者独立完成,头版包含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大学生记者团友情合作单位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活动消息及高校热点新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本期编者用两个整版刊载了大学生记者团“新春走基层”的优秀稿件,经过精心编排,以“素描”《青春助力春运 严冬满溢温情——走近汉口站春运志愿者》、“特写”《在春运中弘扬青春》、“日记”《一次次“情”的涌动》、“故事”《最苦天下父母心》、“手记”《追寻内心深处的自然》、“对话《年味在变 对生活的憧憬没有变》”六个板块呈现在读者面前,版面层次鲜明、要点突出。
在“青春网事”版块中,编者围绕热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进行策划,选用大学生记者稿件《偶像剧,你为什么这么火》作为头条,对大学生追剧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在话题讨论板块,发言选自青春网高校联盟BBS板块,增强编读互动的同时也促进了“报网联动”。“青春网事”版块为新媒体编辑参与传统纸质媒体编版办报提供了机会,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搭建平台。
与此同时,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部应运而生,负责青春网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项目的推进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青春网内容的编辑、推送和维护,全部由来自省内各大高校的学生完成。
新闻时讯、高山仰止、我的大学、青春力量、缤纷校园、生活资讯、高山联盟、青春记忆,青春网八个频道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有话说,有地方说话。青春网实行主编负责制,根据网媒信息量大、及时性强等特点,青春网特设立了学生编辑值班制度,确保不错过不遗漏任何一条新闻线索。
总体来说,新媒体采编任务对记者和编辑的要求是多维度的、动态的,他们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要能从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出发,用最合适的形式呈现信息。武汉地区不少高校新闻专业负责人表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一报一网平台的搭建,延伸了大学生记者发稿阵地,有利于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接轨,提高大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闻专业与传媒发展无缝对接的新道路,为党报事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新闻人才,创新了新闻从业人员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多项措施祝圆新闻梦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成立之初,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就明确要求,大学生记者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记者团,是党报培养后备人才、新闻战线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长才能、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定要予以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
经过两年的发展,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在册学生记者逾3000人,组织架构清晰明确。大学生记者团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面负责记者团各项工作的管理与开展,并下设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团长、秘书长、副团长及采编部、新媒体部、摄影部、活动部、外联部、江北分团、江南一分团、江南二分团、外埠联络部主要负责人组成,实行分层负责、民主合议的管理原则。
在大学生记者团内部,各部门也制定了细致的考核、激励奖惩办法,采编部针对《青春志》制定了《青春志发行管理办法》及《稿酬发放管理办法》,新媒体部制定了青春网及各新媒体项目小组考核激励办法。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不仅覆盖了全省大部分高校,而且还在“北上广”高校建立了分支机构。3月13日,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三峡分团成立仪式在三峡大学隆重举行;4月17日,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襄阳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为进一步做好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各项发展工作,为大学生记者提供更实、更细、更广阔的新闻实践平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就新闻采写、论文发表、队伍培养等方面制定支持大学生记者团发展的配套措施,并公布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各媒体为大学生记者团专设的投稿邮箱。
截至2014年4月,30多位大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上“亮相”;80多位大学生记者的逾百篇稿件在《青春志》上发表。
2014年春节期间,大学生记者团响应湖北日报开门办报理念,践行“走转改”精神,组织了三次“新春走基层活动”。1月28日,大学生记者走进东方红食品厂,采访助残“犟妈”易勤,探寻“犟妈”八年坚守背后的执着与艰辛;2月21日,大学生记者探访“良心药”生产企业远大制药,参观良心药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对话,用心感受药厂的“良心温度”;2月12日,大学生记者踏访“三万”活动驻点村鄂州市蒲团乡,沿着“三万”工作组的足迹,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切实成果。三次活动报道均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媒体重点刊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活力四射”的新闻报道为党报党刊增添了一抹青春亮色。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大学生记者带来了一场场精神洗礼,更重要的是,在跟随专业记者进行实地采访的过程中,大学生记者们收获了“接地气”的新闻体验。endprint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品牌活动“青春大讲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社长邹贤启、副总编辑赵洪松、首席记者曾祥惠、党委办公室主任张云宽分别走进华科、华师、武大等高校,和学子面对面交流,传授新闻实践经验。
此外,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各部门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大学生记者请到集团来,请资深记者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并解答大学生记者们实践过程中的各类困惑。在参观湖北日报社社史陈列馆的过程中,大学生记者们在一张张刻有时代印记的报纸中,感悟湖北新闻人的不懈追求,感受新闻事业的变迁与发展。
开拓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建成立大学生记者团,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新闻实践的平台和实践,为集团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后备新闻人才,为党报事业培养接班人,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将为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机制和媒体用人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我国新闻教育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学质量堪忧,一方面,新闻院系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媒体又抱怨他们所要的人才难觅。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1]
如此“断档”,不仅意味着应届毕业生业务技能几乎要从头学起,适应工作的时间长,也对报社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双方都要经历痛苦的磨合期。高等教育造成的损失却要市场来买单。这些都说明,市场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标准多样,传统新闻专业培养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复合型新闻人才将成为发展趋势。
放眼国内,党报、都市类报媒体创办有或创办过大学生记者团的不在少数,且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大连日报》、《南昌晚报》、《山西晚报》等,但主动搭建报网平台,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唯有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
从2012年3月成立至今,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湖北日报开门办报的产物,大学生记者团对新闻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应该作为一种机制延续下来,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专职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对大学生记者团的日常事物及长期发展进行管理和规划。大学生记者团涉及人员数量多,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和机会,易牵扯到集团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因此集团设立专职部门能更好地管理记者团的各项事务,保证记者团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记者团的功能。
(二)出台和落实相关制度,保障记者团工作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每一位大学生记者不仅能为集团纸质媒体采写新闻稿件,同时,能熟练运用微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为集团新成立的新媒体采集、传播信息,以利于大学生记者释放自己的青春热情,为他们的新闻梦想铺路。
(三)与本地高校,尤其是开设有新闻院系的高校,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可将其新闻院纳入《青春志》的理事单位,定期邀请高校教师或宣传工作者参与《青春志》的采编指导工作,共同促进大学生记者团的不断向前发展。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不但可以为《青春志》、青春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稿源,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宣传事业的发展。高校与新闻业界加深交流也有利于双方在新闻人才培养上精诚合作,互利共赢。
注释:
[1]何梓华:《 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2]王梦元 谭雨倩:《努力践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新闻前哨》2013年第10期
(徐雅璇: 武汉大学法学院;李樵:《青春志》编务总监;陈博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手机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