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刚
【摘要】小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内心渴求知识、增长才干的愿望十分强烈,丰富的课内外生活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关心和了解小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做好设计者、引导者角色。教室是孩子在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美化教室也成为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优化教室布置,营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班级环境,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感染力,而且这种作用是深层次的、长久性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夫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去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因此,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尤如一位无时不在的老师,在孩子自主意识的作用下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于其中的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小学;优化;教室布置
农村小学因远离市镇,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畅通农村小学的信息渠道,扩充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在学校建设中显得举足轻重。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长久大计,不容漠视。面对有限的资源和艰苦的条件,我个人认为,在农村小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集体参与,优化教室布置,搜集信息、展示信息、利用信息,能弥补农村小学信息闭塞的部分不足,同时还具备其它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般而言,优化教室布置是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的主要办法,教室布置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还要紧贴课程内容,力求简洁高雅,常换常新,重点是要分区分类办好墙报。可设置各个学科的展示台,以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和优秀作品。设置文史区以丰富文史知识,陶冶文化情操;设置学科区以强化科普宣传,培养科学兴趣;设置文艺区以开展美学教育,渗透审美意识。其次办好图书角,设置专门书柜,领取学校藏书,发动师生借书捐书,鼓励自主购书,扩充书柜藏书量,保证学生阅读需求。设置专人管理,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办好生态角。利用生活废弃瓶罐设计花盆、培养皿,种植花草树木乃至粮食作物与中药材等。让学生走近自然,感受生命,体验生态。从而让学生从小热爱生命、热爱自然。通过以上举措,就会使教室不在是有限的空间,而是一处无限的资源。
一、优化教室布置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
文化是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和永生常存的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校建筑布局、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到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均为社会文化的折射,都反映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现代学校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判断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学校文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特定要求及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文化,主要来自学校团体中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和成人文化有区别,是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最终表达的是这样一些内容,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农村小学在当地是一块文化高地,无论学校建筑还是师生言行都深远地影响着学校里的每个人,村庄里的每个人,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意义极为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室布置是关键,优化的教室布置方案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又要反映学生自己的文化。百花齐放才能欣欣向荣,一个考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又内容丰富的教室布置一定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增色不少。
二、优化教室布置益于学生自主性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性情的陶冶
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引领者,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根据课程推进以及周次推移规定布置周期,不同周期,不同主题,不同方案,师生齐心协力,集思广益设计方案,划片包干,分组行动搜集资料,实施方案,展示成果,整个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是以班级主人的身份在行动,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对知识的不同层面的自主性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渐渐增强。表现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与良好个性的形成。
1.自学能力的提高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包括自觉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以及以此为基础并在一定学习方法指引下的学习实践。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自主性探索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时间上要有连续性,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在教室布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设计者、引领者总会授予学生一定实施方案的方法,在这种方法指引下学生开始自主行动,初步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伴随教室布置的一次次更新,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就会演化为自学能力,随着方案的一次次实施这种能力也会一步步提升。另外,当每一次教室布置完成后,孩子们肯定会留意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流连忘返,或手不释卷,或款款而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种在兴趣作用下的自主学习无疑会让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动力十足。
2.良好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个别心理特征的总和,孩子的个性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环境在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特别是个性中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个被孩子们亲手布置的文化浓郁、趣味十足的学习生活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孩子们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教室布置过程中光靠自主性是远远不够的,得与小组成员或班级成员协同合作,达成共识,互帮互助方能使设计方案得以实现。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更主要的是伴随方案的一次次实施,孩子的协作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孩子们生活在自己亲手营造的知识空间里,面对或耳熟能详,或赏心悦目,或精广深邃,或引人入胜的知识点中,倍感劳动的喜悦和知识的亲切,深受文化的浸润和思维的激荡,这难道不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吗?
三、优化教师布置能有效辅助教师课堂教学
前文提到优化教师布置要考量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同时教室布置要紧贴课程内容。就是说把所开设课程中的一些衔接内容展示在墙报中,既可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复习资料,更主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作用,在农村小学信息化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墙报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媒体,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学生的小组活动。让教师的讲解更透彻,学生的理解更深入,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