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4-09-27 10:59张灵辉
大学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工程专业

张灵辉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复合性学科,是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的主要课程,既是结构类课程的核心,又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技术基础,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专业主干课的重要地位。本研究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所出现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体系架构和实施方案,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全程性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期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118-03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复合性学科,是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的主要课程,既是结构类课程的核心,又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技术基础,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专业主干课的重要地位。工程管理专业在实施培养计划过程时,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依靠系列的实验实践性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习和相关实训课程等内容,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有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实验和力学实验等;专业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主要有专业软件操作、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综合设计等,专业软件操作根据课程教学进程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建筑结构、施工组织、工程估价、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及工程项目管理。

我校从2008年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并于2009年正式申办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从专业建设筹备到完成首届毕业生的培养,经过四年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但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培养重点不明确,师资力量欠缺,尚未能与服务经济建设形成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监督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等不足方面。本文就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造成实践教学无重点

我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遵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思路,专业平台课程包含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类。体现在我校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能在各级投资部门、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设中介服务机构和房地产行业、教学单位等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或职业教育,具有建设项目管理基本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和就业去向方面与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及一些重点大学相比并无太大区别,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有很深的土木工程专业烙印,过分强调掌握工程技术,体现在课程上是管理、经济和法律相关课程或按少课时或按选修课编排,从而忽略了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管理人才这一目标。

在实践教学方面,也是按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安排工程管理专业,从2008级和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来看,由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不管是施工企业、建设单位还是监理单位,全部都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而且所进行的是基本技能的培训,很少涉及管理层面。另外,学生缺少到房地产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等开展可行性调研、方案策划和招投标咨询等的实践学习。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技术上不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知识又没有得到培养,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另外企业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各种专门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门问题。可见,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人才需求存在专业化之间的矛盾。[2]

(二) 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和连贯性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包含的基础平台课程也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四大类。但在这所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比较重视工程技术基础,而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较弱,未明显突出工程管理属于专业化项目管理的特色。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未能严谨、有机联系和连贯系统地安排实践课程。在确定与实验、实训、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之时,没有与“前导课程”紧密结合,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有机联系和连贯。同时,缺乏后续的课程或实践来检验,未考虑实习具有印证和检验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各自独立安排。比如将工程材料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而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初,学生所学的工程材料知识不能及时地在实践中印证,导致其实习时已把理论知识淡忘,实习效果自然不佳。并且各实践课程之间鲜有联系,相互之间没有很好地貫通在一起。如工程制图、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估价和招投标均有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一般为某一工程的工程量和投标报价计算,而施工组织的课程设计为某一单位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和编制,两门课程设计采用不同的工程分别由任课教师各自安排。从已完成的课程设计来看,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教师只要求学生完成某一分项工程。然而,在现实中针对某一具体工程,商务标和技术标是紧密相连的。技术标即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具体施工方案,决定着投标报价,而施工方案中的进度计划、劳动力安排又是根据工程估价的工程量来确定的。所以,各自独立安排课程设计割断了课程设计之间的本质联系,所得效果差强人意。[3]

(三)师资配置不合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我校工程管理教研室共有5人,加上公共课和土木工程、管理、法律等相关课程的教师,总人数可达16人。从第一学历和最高学位来看,90%的专业教师都没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经历,他们所学的专业或是只学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或是不了解工程特点的行政管理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按照职称方面,有3位教师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但具备一定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和有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职称的只有2人,且都来自施工现场。而其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以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型人才为主,缺乏有相关行业、产业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另外,由于缺少激励机制,部分教师不愿意主动深入企业、行业的最基层参与实践,了解企业、行业所面临的难题。所以,教师们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充分,实践教学很难真正地、系统深入地开展,多数情况下,只能参与其中一小部分的实践环节,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及目的性。[4]

(四)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消极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形式包括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形式。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已和14家单位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关系,除黄山实习基地外,其余均在梅州市,其中市(县)住建局2家、设计单位2家、监理单位2家,其他7家为施工单位。由此可见,一方面实习基地类型过于集中,鲜有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另一方面受办学经费的限制,缺少代表先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发达地区所在企业,所以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马上适应大型项目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在工程管理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施的,但就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来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从已毕业的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的实习结果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仍采用实验、见习、实习、设计等形式,尚未采用全过程、实战式等实践教学形式。[5]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课程见习前教师对工地现状了解不全面,造成学生不带目的性地进行工地“半日游”;专业实习虽然采用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但其本质上都是分散到各实习单位,而且实习时间与寒假连在一起,每天具体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由学生自主决定。缺少了有效的监督,致使学生“偷工减料”,让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未达到教学要求,效果不理想;对于设计类实践教学,选题存在单一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类(施工组织设计和预算形式),而且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量过大,投入到设计类实践教学的指导时间明显不足,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或从网络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筑市场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能力。一是专业基本技能,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二是专业综合技能,包括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开发、方案比选等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技术操作、现场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三是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理解能力、决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等。[6]

根据此能力要求,实施全过程的实践课程教学,由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学校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论证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对实验内容进行全面优化,每门开设有实验的课程安排1-2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条件设置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理论知识,根据实验内容自行设计方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同学们自主组建一个固定的小组,选定一个工程项目,采用一套完整的图纸,完成各个阶段的课程实训。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消除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画法几何部分时的疑虑,尽快培养工程意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增强识图能力,为工程制图和CAD实训打下基础;二是通过前面识图的训练,学生对工程材料(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功能性材料)有所认识,在学习工程材料课程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三是设计施工组织和工程估价课程时,学生们已对图纸内容非常熟悉,量价计算可做到事半功倍,并将工程估价与施工组织两门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最后,在实践教学知识体系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工程项目,时刻强调项目建设中法律法规意识、建设程序的规范意识、工程建设成本经济分析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体现与土木工程专业的不同之处。

(二) 探索校企互利机制,解决实践教学的盲点

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校企互利机制,实现教与学、实习与生产相长, 解决实践教学的盲点。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采用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是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监督力量,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走出去”是参加实践的师生深入建筑企业、建设行业的最基层,了解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并积极、主动地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科技研发等工作,对相关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8]并将实践教学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盲点。

(三)以双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以内部培养和提高为主导,外部引进和聘任为辅助。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到重点院校、名牌院校再学习或进修以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走进企业生产第一线或跟踪某一项目,掌握项目从报建到竣工的整个流程,帮助项目人员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最后由参与单位提出考核意见作为教师本年度绩效评定的参考依据或继续教育评证,从而促使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实践技能,改变过去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很丰富,但实务案例鲜有见、实际操作无从下手的现象。同时,还能确保带队实践教师掌握工程建设进度,对实践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可事前向学生布置学习的重点任务。

根据学校目前所处条件,外部引进和聘任应侧重于从建筑企业、建设行业引进或聘任专门人才,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工程建设常见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分析,并针对当前建设行业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追踪,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对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从课程实验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实践教学,题目选取不能过于单一。如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选择参与并做细做精。内容可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模拟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协调、绿色施工技术、工程后评价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实施过程中应体现出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差别之处。因此,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回归工程的同时,强化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的意识、建设程序的规范、项目经济分析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切实提升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亦斌,庞永师,于茜薇等.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2(5):155-158.

[2]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4):7-10.

[3]张焕,张艳丽,李志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6):194-195.

[4]黄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2(7):203-205.

[5]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6]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52-56.

[7]刘恺,郭占军.开放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56.

[8]谢峻林,何峰.高素质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62-64.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工程
工程
工程